毛炳衡
毛炳衡,农业化学家。长期从事土壤养分,植物营养与施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强调气候—植物—土壤—肥料间的协调,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获得高产;研究了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氯素营养,推动了含氯化肥的科学施用和联碱工业的发展;提出了紫色土区稻麦配方施肥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长期坚持紫色土肥力和肥料效益定位试验。
个人简历
1929年5月19日 出生于资阳市(原资阳县)。
1948-1952年 在四川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获学士。
1953-1956年 在广州华南垦殖局、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室任实习研究员。
1957-1960年 在西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农业化学专业读副博士研究生。
1961-1981年 任西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1-1984年 任西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副系主任等。
生平介绍
毛炳衡,又名毛知耘,1929年5月19日生于四川省资阳县黄添乡(现资阳市迎接镇)。幼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拮据,1941年小学毕业之后,在集成初级中学当杂工,次年采取半工半读方式读完了初中。1945年考入资阳县中学读高中。青少年时期深感只有多读书、有本事才能抵御外侮、强国富民,因而刻苦学习,名列前茅。抱着知识救国的观念,1948年毛炳衡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设有生化营养、农产加工、土壤肥料3个专业),并毅然选读土壤肥料专业,师从侯光炯、彭家元教授,意在以农强国。1951年由侯光炯教授带领毛炳衡等4名学生对川西和西康省十多个县进行了土壤调查,从成都市经眉山市到雅安市、天全县、汉源县、荣经,历时40多天徒步行程500多公里,当时他们发现的汉原磷矿至今仍是四川省磷矿基地之一。
1952年,毛炳衡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华南垦殖局技术处工作。1953年调至广州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筹建土壤肥料研究室,一年之内设备齐全,随即开展了雷州半岛、海南岛橡胶宜林地土壤调查,进行了垦区土壤养分分析,继而开展试验研究。著有“橡胶幼树三要素肥料试验”、“土壤水分状况与产胶量关系研究”等论文,为发展中国橡胶和热带作物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在土壤学译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鼠道暗沟法对土壤水分状况和耕作的影响”即用笔名知耘,一直沿用至今。意为只有在知识的田野上辛勤耕耘,才能在科学的领域里获得丰硕成果。以后40多年的教学科研中,毛炳衡始终力行“知耘”志言。1956年他考入西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现西南大学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化学专业(现植物营养与肥料专业),攻读副博士研究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研究生。1960 年毛炳衡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土壤与植物营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1-1984年任土壤农化系副系主任。在教学方面,毛炳衡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他常说:“严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并言传身教。4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土壤农化专业人才,其中研究生15名。他先后讲授过《农业化学》、《作物施肥法》、《高级植物营养学》等多门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毛炳衡教授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因而印象深刻、经久不忘。1985年被评为农业部直属院校优秀教师,1986 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他参加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农业化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二版,1980、1990),对推动土壤农化教学起了重要作用。他主译出版的《植物的无机营养》(农业出版社,1992),为研究生提供了一本反映当代植物营养水平的参考书。他主编的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各专业适用的《肥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对本科生教材更新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等。
主要论著
1 毛知耘译.《鼠道暗沟法对土壤水分状况和耕性的影响》.土壤学译报.1955(6)
2 黄宗道,毛知耘.《土壤水分状况与产胶量关系研究》.热带作物丛刊.1957
3 毛知耘.《胡敏酸对水稻和玉米生长的影响》.土壤.1959(5)
4 毛知耘,周则芳.《不同形态磷肥肥效试验初报》.土壤通报.1960(6)
5 毛知耘,尹崇仁主译.《泥炭及有机矿层在肥料方面的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等等。
学术贡献
70年代中后期,我国联碱厂副产的氯化铵大量滞销、积压,对氯化能否在农业上广泛作为肥料,成为当时联碱工业能否在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毛炳衡毅然投入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四川省8种不同类型土壤上进行了4年40季(次)的田间、盆栽试验,供试作物由粮食作物扩大到园艺作物,以及烟草、茶叶等,并注重氯对品质影响的研究,提出了含氯化肥科学施用原则和方法,大大推动了我国联碱工业的发展。国内外一般把含氯量低并对氯比较敏感的作物,如葡萄、马铃薯、烤烟等称为“忌氯作物”,是不能施用含氯化肥的。随着我国制碱工业的发展和青海盐湖钾肥的投产,含氯化肥(氯化铵、氯化钾及其以之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含氯复混肥料)用量急剧增加,为了明确含氯化肥适用范围与肥效机理,毛炳衡带领西南大学农业化学研究室的同志,进行了18种作物耐氯能力的测定与分级。他认为不同作物对氯的反应确有较大差异,但这种差异只是对氯敏感程度和耐氯能力不同而已。他把作物耐氯能力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强耐氯作物:其耐氯临界浓度\u003e600 毫克/千克,包括水稻、棉花、红麻、波菜等,这类作物在绝大多数土壤上都可以按照氮、钾需要施用含氯化肥,不影响其产量品质。第二类为中等耐氯作物:大麦、小麦、大豆、蚕豆、豌豆、玉米、油菜、萝卜、甘蔗等,适应的土壤临界浓度为300~600毫克/千克,在土壤氯浓度\u003c100毫克/千克时,可按氮、钾需要施用含氯化肥,在土壤氯浓度高于100毫克/千克时,不宜施用氯化铵,但可适量施用氯化钾。第三类为弱耐氯作物:莴苣、烤烟、番薯等,这类作物不宜施用氯化铵,只有在土壤氯浓度很低(\u003c50毫克/千克)的条件下,可考虑施用适量氯化钾。毛炳衡根据作物耐氯力类型、土壤含氯量等级提出了相应的含氯化肥施用原则与技术。
为了探明长期施用含氯肥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及氯在土壤中的累积状况,毛炳衡于1982年在3种不同性质的紫色土上开展了含氯复混合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至今仍在进行。结果表明,在南方降水量高(\u003e1000毫米/年)以及稻麦轮作制下,氯在土壤中无明显累积,带入土壤中的氯绝大部分随降水或排水流出土体。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后钙质和中性紫色土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pH 无明显变化,对土壤不会产生障碍现象。毛炳衡早在1980年“试论氯化铵的发展前景”一文中[纯碱工业,1980(5)],根据当时试验及调查研究以及中国土壤、作物、气候的多样性,预言在中国年产200万~300万吨联碱氯铵(中国西南地区50万~60万吨),只要布局合理、用法得当,完全可以取得与等养分氮肥品种同样的增产作用。15年后,到1995年,全国氯化铵的生产已发展到250万吨(其中西南52万吨),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该项研究1997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氯化铵科学施用技术研究”198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了含氯化肥研究专辑[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6)],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3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刊载。目前,他正在撰写《中国含氯化肥》专著。
参考资料
[1]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