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舌菊(学名:Microglossa pyrifolia (Lam.) O. Kuntze)是菊科小舌菊属植物,茎伸长,攀援状,叉状分枝,具明显条棱,被腺状短柔毛,总苞片约5层,干膜质,外层卵状披针形瘦果长圆形,长1毫米,稍扁压,边缘脉状。

生长于海拔400-1800米的山坡灌丛或疏林中。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70-150厘米。茎伸长,攀援状,叉状分枝,具明显条棱,被腺状短柔毛,后多少变无毛。叶互生,纸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0厘米,宽2.5-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楔状圆形,边缘具多少明显的疏小齿,或近全缘,上面绿色,被疏短柔毛,后多少变无毛,下面淡绿色,被密锈色短柔毛和腺点,叶柄长7-13毫米,被短柔毛。头状花序多数,径5-6毫米,在茎或枝顶端排列成密复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长2-5毫米,被短柔毛,常有披针形小苞片;总苞钟状;总苞片约5层,干膜质,外层卵状披针形,长0.7毫米,顶端钝,背面被短柔毛,中层披针形,内层线形,顶端钝或稍尖,具透明的边缘,背面具褐色中肋;花托稍凸,具蜂窝状小孔;外围的雌花多数,丝状,长3-3.5毫米,具极小的舌片;中央的两性花2-3个,花冠管状,长约4.5毫米,管部被微毛,顶端具5齿裂;瘦果长圆形,长1毫米,稍扁压,边缘脉状,两面具1肋,被微毛;冠毛多少变浅红色,糙毛状,长约4毫米。花期1-8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400-1800米的山坡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省西畴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曼墩、易武镇勐海县蒙自市龙陵县麻栗坡县富宁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易门县建水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贵州省册亨县安龙县望谟县罗甸县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靖西市南宁市、龙州)、广东(高要、高明、海南岛)及台湾。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全株解毒,生肌,明目;可治疮。

【哈尼药】雌那那吗:全草祛风逐湿《哈尼药》、《滇药录》。雌那那吗:全草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诸症《滇省志》。

来源:小舌菊的全草。

功效:清肝明目,拔毒生肌。

主治:用于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用于疮疡肿毒等症。

性味归经:苦,凉。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捣敷于患处。

参考资料

小舌菊.db.kib.ac.cn.20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