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小条鳅(学名:Micronemacheilus pulcher,又名美丽中条鳅),俗名竹叶鱼、花鳅、锦鳅、美丽条鳅,是脊椎动物、辐鳍亚纲、鲤形目条鳅科小条鳅属的一种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美丽小条鳅是岭南地区山溪、小河常见的鱼类之一,适应性强。主要分布于珠江和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iv-9~13(主要是11、12);臀鳍条iii一5-6(个别是6);胸鳍条i-10~12:腹鳍条i-6~7;尾鳍分枝鳍条15~16,第一细弓内侧鳃耙11~14。脊椎骨(17尾标本):4十29~30。体长为体高的3.8~5.2倍,为头长的4.0~4.7倍,为尾柄长的5.7~8.0倍。头长为吻长的2.2~2.8倍,为眼径的3.8~5.7倍,为眼间距的2.6-3.4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3~1.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1.3倍。身体略呈纺锤形,侧扁,尾柄短。头稍平扁,头宽等于或稍小于头高。吻部较长,吻长等于或稍短于眼后头长。眼较大,侧上位。前鼻孔与后鼻孔紧相邻,前鼻孔在一短的管状突起中,后鼻孔椭圆形,有些标本(包括雌、雄鱼)在鼻孔四周有些小的乳头状突起。口亚下位,口裂小。

唇厚,唇面多乳头状突起,上层乳实有1~4行,前缘的1行较大,呈流苏状;下唇中部有数个较大的乳头状突起。上颌中部有一齿形突起;下颌匙状。须较长,具3对触须,外吻须伸达眼中心和眼后缘之间的下方;颌须伸达眼后续之下或稍超过,少数可伸达主鳃盖骨之下。身体(包括胸、腹部)披有小鳞,覆瓦状排列,侧线鳞106~116,侧线上鳞22~26,下鳞18~20。皮肤光滑,侧线完全。背鳍基部较长,背鳍背缘平截或略呈圆弧形,背鳍基部起点至吻端的距离为体长的47%~50%。胸鳍侧位,其长约为胸、腹鳍基部起点之间距离的3/5。

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的第一或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刘,末端不伸达肛门(其间距为0.5至2倍眼径)或达到肛门(常为小个体),腹鳍基部有一腋鳞状的鳍瓣。尾鳍后缘浅凹入。生活时基色包浅红色,背部和体侧多红褐色斑块,沿侧线有一行呈孔雀石绿的横斑条,并有亮蓝色闪光,各鳍均为橘红色,尾鳍从其基部向两叶方向各有一条褐色纹,尾鳍基部有一深褐色圆斑。

甲酸溶液浸泡后,基色浅褐色,斑纹均为褐色或深褐色,各鳍鳍条呈浅褐色,膜透明。第二性征(繁殖季节):雄性胸鳍的不分枝鳍条和7~9根分枝鳍条背面散布有珠星,雌性和雄性的头部也有珠星。鳔的后室发达,是一长卵圆形的膜质室,游离于腹腔中,其末端达到相当于胸鳍末端至背鳍起点之间的范围。肠自“u”字形的胃发出向后几乎呈一条直管通向肛门。

美丽小条鳅的生态需求与行为习性

美丽小条鳅(Micronemacheilus pulcher)作为一种特异的淡水鱼类,展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生活习性。它们倾向于栖息在水质清澈、含氧量充足的河流和溪流中,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水生植物的环境。这些条件不仅为美丽小条鳅提供了必要的食物来源,还为它们提供了保护和栖息的空间。

美丽小条鳅的身体结构适应了其在水底的生活方式。它们的身体略呈纺锤形,侧扁,拥有短尾柄,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水草丛中灵活游动。此外,美丽小条鳅的皮肤光滑,覆盖着小鳞片,这些鳞片有助于减少游动时的阻力。

在饲养方面,美丽小条鳅因其温顺的性情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而被认为是容易饲养的鱼类。它们是杂食性动物,能够接受多种类型的饲料,包括人工饲料和小型活饵。饲养者应注意提供适宜的水流和充足的溶解氧,以满足美丽小条鳅的生态需求。

物种分布

美丽小条鳅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地位

美丽小条鳅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珠江海南岛地区。这些地区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支持了美丽小条鳅种群的繁衍和生存。珠江水系的多条河流和海南岛的水域为美丽小条鳅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

美丽小条鳅的分布区域与当地的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它们的存在是岭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水质的健康状况。由于美丽小条鳅对水质有特定的要求,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水质监测的生物指标。

参考资料

美丽小条鳅 .中国生物志库.2024-08-08

美丽小条鳅 Micronemacheilus pulcher.物种库.2024-08-08

美丽小条鳅.布布狗.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