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月老祠

月老祠

月老祠,又名“月老宫”,位于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始建于天宝,供奉主管世间婚姻的月老唐朝的《续玄怪录·定婚店》是最早记载月下老人的文献,文中记载了唐朝时期月下老人在宋州宋城(今商丘市商丘古城)为韦固牵姻缘的故事。宋城县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

简介

亦称月老聂氏宗祠、鸿禧堂,供奉可亲可敬的月下老人,为中国的爱神,形象多为慈眉善目的老头,手执红线团。在那美丽而浪漫的爱情故事里,月老手中的红线,便成了少男少女的希冀与期待。

发展历程

月老祠堂,为有史可查最早供奉月老的场所,亦经历朝代更迭,屡受损毁。但却又屡毁屡建,其间几次更名。祠堂虽小,但因其相当灵验,且历史悠久,百年前,祠堂曾香火缭绕,信男信女,摩肩接踵。

月老祠堂始建于唐宋,据《西湖笔丛》记载,古时杭州市的“月下老人祠”,原在孤山。《楹联丛话》说,月下老人祠有副金书妙联,是集古代剧本《琵琶记》、《西厢记》的成句而成:“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身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对联,妙处自在不言中,曾经引得古代无数男女如痴如醉,也是西湖的一大佳话。明朝时期,“白云上人”在南宋御园“白云庵”旧址建庵,起名“白云庵”,清代时期,“月下老人祠”迁入其中,更名为“月老祠”,解放后又更名为“月老祠堂”。

白云庵虽称为“庵”,却不是尼姑庵,里面都是清修的僧人、道人。清末,这里曾经成为“革命党人”的秘密据点,徐锡麟、秋瑾、孙中山等都在白云庵有过活动。思想进步的道人僧侣也加入了反清组织,后来辛亥革命胜利,白云庵更是名极一时。后经历抗日战争,白云庵被日寇焚毁,月老聂氏宗祠也未能幸免,后于1946年重建。建国后,著名道长岳崇岱途经杭州市,特地慕名来到白云庵月老祠讲道,仔细研究了白云庵月老祠的历史及所在方位,为求免遭战争袭扰,保一方平安,遂根据易经五行,及其建筑风格,更名为“月老祠堂”。随着西湖的对外开放,游客越来越多,白云庵已不适合清修的需要,月老祠堂的道人便移居杭州周边,继续潜心修行。故此,月老祠堂也逐渐被人淡忘。

经典诗句

义妖传》:摇船摇过断桥边,月老祠堂在眼前,十世修来同船渡,百世修来共枕眠。"

白娘子的故事

月老卜婚,乃古之杭州市民间之奇异风俗。月老聂氏宗祠,仅西湖之畔就有三处:一于天竺,二于吴山,三于西湖雷峰塔侧之白云庵。其中,尤以白云庵月老祠,求签问卜最为灵验,故香火极盛。白云庵月老祠,年代久远。或许源于唐宋,或许建于元明,虽无暇考证,却令人思绪万千。称其为白云庵月老祠,因其于白云庵旁,虽祠堂极小,虽屡遭毁坏,却屡毁屡建。祠内供有白发银须老人坐像,慈颜善目,笑容可掬,一手执婚姻簿,一手牵红绳,祠门有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身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月老之故事,最早记述于《续玄怪录》,韦固遇月老之故事,因主人公曾住宿宋城南店,宋城县官将南店改为“定婚店”。

以下为《续幽怪录》-“定婚店”:唐元和二年,杜陵有一个名叫韦固的人年少未娶,某日他去清河游历,途中住在宋城南面的旅店。旅客中有一个人为他提亲,女方是以前的清河司马潘的女儿,并让韦固第二天清早去店西的龙兴寺门前同潘家的人见面。

韦固求之意切,第二天很早就赶去了,到了庙门前,月亮还在天上高高地挂着。他看见一个老头倚着一个口袋,坐在台阶上,借着月光看书。韦固从旁边偷看,老者手中书卷上面的字既不是虫篆汉隶蝌蚪的样子,也不是西域梵文的字体,忍不住问老人说自己年少苦读书文,就算西域梵文都能说上几句,为什么老人手中书上的字没有看见过?老人笑答:“这不是人世间的书,你怎么能在别处见到?”韦固问:“那这是什么书?”老头说:“幽冥之书。”韦固问:“幽冥之人,怎么到了这里?”老头说:“你来的太早,不是我不应该来,凡是阴间的官员都管阳间 的事,管理人间的事,怎么能不在人间行走呢?”

韦固问:“那么您管什么事啊?”老头说:“天下人的婚姻大事。”

韦固一喜,说:“我从小失去父母,想早点娶妻,传宗接代,这十多年来,我多方求亲,竟不能如愿。今天有人到这里来给我 提潘司马的女儿,这件婚事能够成功吗?”老头回答:“不能成功,你的媳妇刚刚

三岁,等到十七岁才能进你家的门。”

韦固问:“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东西?”老头回答:“红绳啊!用来系夫妻两人脚的。等到他们定下了,我就偷偷地把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不管这两家是仇敌,还是贫富悬殊,或者是相隔千山万水,只要红绳一系,再也逃不掉了(原文为“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仇敌之家,终不可避。”)。你的脚已经和她的脚系在一起了,你再找别人又有何益处呢?”

韦固问:“我的媳妇是谁?家在哪里?”老头回答:“旅店北面卖菜老妪的女孩。”韦固问:“能去看 一看吗?”老头说:“老太太经常抱着她卖菜,你跟着我走,我指给你看。”等到天亮了,韦固等的人没有来。

老头卷起书,背着口袋,韦固跟着老头来到菜市场,看见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老太太,抱着一个三岁的女孩,看起来非常肮脏丑陋。老头指着女孩对韦固说:“那就是你的妻子。”韦固生气地问:“我杀了她行不行?”老头说:“这女孩命中注定有大富贵,还要跟着你享福呢,怎么杀得了呢?”说完老头就隐去了。

韦固回去后磨了一把刀子,交给仆人说:“你历来很能办事,如果为我杀了那个女孩,我赐你一万钱。”仆人承诺,将刀藏到袖子里来到菜市场,趁着人多混乱的时候,刺了女孩一刀就跑,因市场大乱,仆人得以逃脱。

回来后,韦固问仆人:“刺没刺中?”仆人说:“一开始我想刺她的心脏,可是没刺准,刺到了眉间。”韦固以后求婚,一直没有成功。

又过了十四年,他因父亲的老关系,到相州参军刺史王泰手下任职,专门负责审讯囚犯。王泰因为他能干,将女儿许配给他。韦固的新媳妇十六七岁,容貌美丽,韦固称心满意,但是他发现妻子的眉间总是贴着一个小纸花,即使沐浴闲处也不除去。

年终时,他逼问妻子,妻子潸然泪下,说:“我是郡守大人的侄女,不是他的亲生女儿。我的父亲生前是宋城县令,死在任职上。当时我还在襁褓之中,母亲和哥哥也相继死了。家里剩下的唯一宅院在宋城南,与乳母陈氏一同居住,每天靠卖菜度日。陈氏可怜我年龄太小,总把我带在身边。三岁的时候陈氏抱着我走在菜市场里,被一个狂徒用刀刺中眉心,留下了伤疤,所以用纸花盖上。七八年以后,叔叔来到卢龙县任职,我便

跟着叔叔了,并以他女儿的名义嫁给你。”

韦固问:“陈氏是不是瞎一只眼?”妻子说:“对,你怎么知道的?”韦固说:“刺你的人是我派去的,这真是一件奇事!”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告知妻子。

夫妻从此更加相敬如宾,后来生了个男孩叫韦鲲,做了雁门太守。母亲被封为太原郡太夫人。

唐人相信,命中注定的事,是不会因人力而改变的。宋城县官听说了这件事,为那家旅店题名为:“定婚店”。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说“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位月老,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哪怕隔着海呢,若有姻缘的,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或许曹翁于此更有深意,或许随手拈来之故事本已广为流传,或许广为流传之因源于莫测之红绳,或许莫测之红绳令人无限感叹。

月老祠游记

爱情,自然是人类最纯净、最高尚、最伟大的情感之一。而中外的爱神,却存在着有趣的差别。

“洋爱神”丘比特,是个赤身裸体、长着对肉翅,到处飞来飞去的小男孩,却是个瞎子;他手持弓箭,到处乱射,有人被双双射中了,就会坠入情网爱河,不可自拔。而中国的爱神偏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儿,被人们称之为“月老”——好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称谓!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曾对月下老人的由来作过一番探寻。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却只觅得一个故事的梗概:唐朝读书人韦固,于拂晓时分来到龙兴寺,见一位银须飘拂的老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翻阅一册簿籍,那是“婚姻簿子”,翻到谁了,从背兜里取出条红绳,对号入座,在男女双方脚上一系,这姻缘就定了(注意,系的是脚,往哪跑?)。韦固自然要问及自身,老人翻翻本子,告诉他,未来的妻子是那个瞎眼的陈婆才三岁的女儿!韦固一气之下,让人去把那个小女孩给杀了——好狠心!十四年过去了,好快。韦固当上了相州参军刺史很赏识他,把女儿嫁给了他。花烛之夜,韦固揭开盖头一看,姑娘真美!可眉心却奇怪地贴了片花钿,一询问,正是瞎眼陈婆的女儿,刺史的侄女!原来当年去杀她,只伤及了眉心上的一点。可见月老的红绳是绝对挣不脱的。

我不由得这样想,这中间其实体现着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认为爱情的产生纯属偶然;而在中国人看来,“前世姻缘由天定”,那是必然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可我还是感到几分遗憾,这月下老人究竟是谁?偌大的权限,又是谁给的?带着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我请教了一位面目清、长飘拂的道长。

“心诚则灵,吕祖云‘成仙成佛总由人’,天下万物,有生于无,唯德是居,唯道是尊,何必穷究!试问,盘古从何而来,何许人也?”道长说毕,闭目养神,脸上的皱纹仿佛也凝滞了。

天下道观,有月老祠的不多,重阳宫里却有。高高的青石台阶,褐色的门墙,不像常见的道观那样黄墙黛瓦、金碧辉煌,却更显得古朴、典雅,在四围葱郁的山色和潺潺流淌的小溪映衬下,隐隐透出几分异样的道气、灵气。

入得门来。是四棵生机盎然的栗树,我明白,这是“利市”的谐音,谁不指望日子过得吉祥如意呢?更有意思的是庭院里的两棵红豆,高高的树枝、树梢上还迎风飘舞着缕缕红绳!是多情的少男少女们怀着一片虔诚挂上去的,还是月老为之?我又想起了那位年高德韶的道长意味深长的话,“何必穷究”!并不显得高大巍峨的鸿禧堂前,错落有致地栽着些花草,殿里供奉的自然是月下老人了。果真是白须白发、慈眉善目、可亲可爱(谁说老人就不能是“可爱”的呢?)。他身边没有诸多侍奉、守护的神灵,却只有两位稚态可掬的小小儿童。我仿佛觉得此处并不是庄严肃穆的殿堂,而只是个寻常院落;人们所拜谢的,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的老人而不是神——他甚至连头衔和尊称也没有。我想他该是最充满人情味的神了。

满怀美好希冀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多是成双成对来的。没有嘈杂的嬉笑、喧闹,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在月老前拈香礼拜,默默地求签,去领会字里行间的深意、内涵,再去领取红绳。有的带着甜甜的、会心的微笑,有的含情脉脉地凝神相视;有的,有意无意间相互贴得更近、更近了……所有这一切,在我这上了点年纪的人看来,似乎总怀着点同他们的年龄并不怎么相称的虔诚。此中奥秘,除了他们自己,又有谁能说得清、道得明呢?——去问问过往的风和飘浮在蓝天上的云吧,也许,他们能窥探到点什么。我不由得想起了《西厢记》里的张生和莺莺,不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完成他们的爱情悲喜剧的吗?也有着满院幽花异草,只不过是寺院换成了道观而己,夜阑人静,清风新月,美丽多情的少女莺莺,正倚着雕栏俯首低吟,“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天晚了,伴着晚钟传来阵阵道家悠扬的音乐,桂竹谷的风轻轻抚弄着我的斑斑白发,同样抚拂着我历尽沧桑的心……我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轻松和惬意。该踏上归途了。

折过牌楼,走出山门,眼前是盛开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的田野,和道旁绽出点点新芽、临风摇舞的丝柳,好一派江南春色!在月老祠里,我也曾默默许下了一个小小的心愿,但愿我今夜有一个好梦,梦里的我,将是年轻的,我也会有醉心的期盼和迷蒙的憧憬……

地理位置

月老祠,坐落于“月老”传说的起源地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

文献记载

《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九〈常数 十四 婚姻 · 定婚店〉~42~ 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多歧,求婚不成。贞观二年,将游清河,旅次宋城(商丘古城)南店。客有以前清河司马潘昉女为议者,来旦期于店西龙兴寺门。固以求之意切,旦往焉。岁余,固逼问之,妻潸然曰:「妾郡守之犹子也,非其女也。畴昔父曾在宋城,终其官。时妾在襁褓,母兄次殁。唯一庄在宋城南,与乳母陈氏居,去店近,鬻蔬以给朝夕。陈氏怜小,不忍暂弃。三岁时,抱行市中,为狂贼所刺。刀痕尚在,故以花子覆之。七八年间,叔从事卢龙县,遂得在左右,以为女嫁君耳。」固曰:「陈氏眇乎?」曰:「然,何以知之?」固曰:「所刺者固也。」乃曰奇也。因尽言之,相敬逾极。后生男鲲,为雁门知府,封太原群左夫人。知阴之定,不可变也。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

大明一统志》归德府:“定婚店在归德府旧城内唐韦固遇月老卜婚处。”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四 归德府:“定婚店,明统志在府旧城内唐韦固遇月老卜婚处。”

历史沿革

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有一个叫韦固的书生路过宋州宋城(今商丘市商丘古城),借宿在宋城南店的客栈,夜晚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检一本婚姻簿。月下老人为韦固牵红绳指明婚嫁对象,后来韦固果然应月老之语与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结为连理。

宋城县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由于这个典故发生在宋城(今商丘古城)的南店,唐朝文学家李复言便把这则传闻取名为“定婚店”,收录在《续玄怪录》(原名《续幽怪录》)一书中,世代相传,男女老少咸知。

交通信息

参考资料

你知道吗?月老是商丘人.河南日报网.2024-01-16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看视频 游商丘》之走进月老祠.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