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阆镇属于昆东重镇,具有八百多年历史。昆山市20个乡镇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前,蓬阆镇一直以历史上的“阆”字沿袭使用,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才逐渐使用现在的“朗”字。

2003年12月20日撤销蓬朗镇,昆山市蓬朗街道办事处于2004年3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为昆山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理。蓬朗街道位于昆山市东部边缘,与太仓市南郊镇和上海市嘉定区的外岗镇三镇交界。

蓬朗概况

境内公路网四通八达,南部东西主干道昆嘉路穿境而过与上海市宝钱公路无缝对接、中部东西主干道前进路直通204线国道上海—嘉定高速公路,蓬朗境内东部南北大通道(沿沪大道)直接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宁沪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捷。蓬朗南部境内三条铁路(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东西穿境而过。蓬朗辖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东西长7.5公里,南北14公里,与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太仓市接壤,由三个行政村和六个社区组成。人口22万,其中常住人口1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4万人,暂住人口67045人,常住境外人员574人。辖区有龙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友达光电深圳康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昆山)有限公司、建大橡胶(中国)有限公司等各类企事业单位1600余家。

街道办事处下设党政办公室、经济管理办公室、社会事业管理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农村管理办公室,共5个科室。主要负责辖区内集体资产、第三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侧重文化、卫生、民政、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及辖区内的党建、群团、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辖区内各类公共设施齐全,有1所中学、2所小学、3所公办幼儿园、1个敬老院、1个老年活动室、1家社区医院以及4个集贸市场和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另有派出所、供电站、工商组、城管办、环卫所等部门。街道成立以来,立足实际,以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的精神,积极营造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开创了街道发展的新篇章!

2016年昆山市启动蓬朗老镇综合改造,致力于打造文化遗存新名片。以蓬朗老镇改造性保护为中心依托,将蓬朗老镇地区打造为以居住为主,集商业、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融合水乡古韵与现代化休闲风情为一身的居住社区。

最新的规划方案将规划区域确定为:北起前进路,南到昆嘉路,东起沿沪大道,西至蓬溪路,总规划面积3.59平方公里。规划充分保留了蓬朗老街的水网河道,老街古桥等生态肌理,保留改造现存文保单位,挖潜、放大蓬朗老镇文化,提升老街水乡环境。对于老北街,西街和南街,将针对建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评估,相应进行修复性的改造,提升原有街巷河道的水乡面貌。而对老街的周边区域总体规划,合理控制,将栈泾河、瓦浦河做为规划的景观生态主轴,梳理建设用地,提升整体居住环境品质,完善功能配套。

社区划分

蓬莱社区

蓬曦园A1、A3、A5、C1、C5-1

位于昆山开发区东部,隶属蓬朗街道。辖区东起同春路,西至富春江路,南起昆嘉路,北至栈泾河。

成立时间2008年6月,区域总面积48万平方米

下辖5个动迁安置小区,138幢住宅楼,4450套住房,入住居民3580户,总人口约1.2万人,其中一半为新昆山人。

蓬朗社区

界新园、蓬莱花园、建新园、玉龙园、银龙园、金龙园、

建通家园、界东家园

于2008年6月成立,由原建通、界东、蓬北、蓬南等八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合并而成。居民总人数5629人,常住户1854户,户籍人口1.19万人,外来人口1.72万人,辖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

辖区范围内有7个居民小区,分别是界新园,蓬莱花园,建新园,玉龙园,银龙园、四季阳光和金龙园;散区7个,分别是建通家园,文化楼,蓬溪公寓,界东家园,蓬莱苑,蓬莱家园和万源楼。周边配套设施齐全,有农贸市场、商业街、医疗服务中心、小学等单位。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内设警务室、电子阅览、放映、健身房、排练、居民学校等功能室。室外广场上还建有10余米长的宣传画廊、阅报栏。村现有党员323个,工作人员17人,其中书记1名,主任1名,副书记3名,居民委员6名。物管人员22人,队长和居民小组长共29人,社区有老年鹤逸太极园文艺队伍1支。

蓬苑社区

蓬曦园C2、C3、C5、C6

蓬苑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9年2月,地处昆山市开发区东部,辖区总面积约0.67平方公里,包括蓬曦园C2区、C3区、C5区、C6区,社区工作人员11名,社区党员89名。社区中心办公楼1700平方米,设有社区党建、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综合治理、人民调解、社会保障等服务平台,对居民进行一站式服务。社区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排练厅、放映室、人民调解室、党员之家、地方武装之家等一系列服务设施。

蓬苑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均围绕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以民族团结为基础,提高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来展开的。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力争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自己的家。

蓬苑社区居委会坚持“开拓、创新”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社区的整体管理水平,将“富民、便民、利民”的活动作为落实“-”的重要思想来抓,寻找新思路、新方法,为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蓬晨社区

蓬曦园C7、C8

蓬晨社区地处昆山开发区东部,于2009年12月成立,由原大通、北庄、新星、增辉四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合并而成。常住人口8557人,其中本人人口1275人,外来人口7282人,其中已有2397人迁入集中居住小区,辖区总面积9.1平方公里。

辖区范围内有2个居民小区,分别是蓬曦园C7区,蓬曦园C8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内设警务室、电子阅览、放映、健身房、排练、居民学校等功能室。室外广场上还建有16米长的宣传画廊、阅报栏。社区现有党员125个,工作人员10人,其中书记1名,主任1名,副书记4名,居民委员4名。物管人员25人,队长和居民小组长共42人。

蓬曦社区

蓬曦园A4、B1、B3、B5

社区居委会于2008年6月成立,地处昆山开发区东部,区域范围:东至蓬溪路,南至昆嘉路,西至顺陈路,北至前进路,区域面积50万平方米,现有住宅小区4个,总人口13604人,暂住人口8000人。与社区配套的有幼儿园1所,中学1所,农贸市场1个及各类商业店面房26804平方米。

社区居委会由11人组成,其中社区总支书记1人,社区主任1人,副书记1人,社长1人,会计1人,妇女主任1人,民兵营长暂由主任兼任,团书记1人,会计助理1人,社区工作人员3人。设立党总支部1个,书记1人,委员3人。社区服务中心包括:“一站方式”服务大厅、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站、老人活动中心、健身房、图书室、放映厅及各类宣传教育基地。

蓬欣社区

栈泾兰苑、栈泾梅苑、栈泾竹苑

定位

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蓬朗定位为“未来作为昆山东部生活和产业服务的重要节点,城市重要的产业升级与空间拓展基地”。

蓬朗历史

嘉定十年(1217年)

本境属昆山县惠安乡第十三保。

洪武年间(1368-1396年)

相传瓦浦河上漂来一块土神庙神主牌搁浅在本镇,乡民以示吉祥,遂将镇名取牌落镇。

弘治元年--十八年(1488-1505年)

昆山知县杨子器因“牌落”有犯“败落”之讳,故改“牌落”为“蓬阆”。

弘治十年(1497年)

昆山市的湖川、新安两乡和惠安县之半置入太仓州,蓬阆仍属惠安乡。

万历三十年(1601年)

镇北瓦浦河上建太平桥

雍正二年(1724年)

分昆山地置新阳县,集镇以北街杨家弄为界,北属新阳县,南属昆山县。

光绪三年(1877年)

昆山县知事金吴澜拨公庙田27亩,办蓬阆镇义塾。

光绪六年(1880年)

太仓市朱寿臣在蓬阆开设万源寿酱酒坊。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蓬阆镇人李文彩(字仲霞)、周星伯等筹米、猪、茶捐五百余千文,并请拨福年庵庙田八十余亩,在昆境重区二图金粟庵旧址创办蓬溪公立两小学堂。

宣统二年(1910年)

昆山市新安两县废7乡15保16都,划为1市17乡72区373图,蓬阆始建乡制,辖8区25图。(丁虚村属海16图)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昆山、新阳两县合并为昆山县,蓬阆仍为乡制。

民国十八年(1929年)

蓬阆与夏驾桥乡合并为昆山县第二区,区公所高在蓬阆镇,下辖双林、丁墟、天福庵、包家桥、沙葛、蓬阆、夏驾桥7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11月,昆山实行保甲制,蓬阆设13个保。

是年,太安轮(太仓市安亭镇)开航,蓬阆为停靠站之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安岳县航班(安亭—太仓县岳王)开通,蓬阆属停靠站之一。

民国26年(1937年)

农历十月初九上午八时多,侵华日机3架投弹3枚,炸死居民8人,伤1人。

是年,由昆山市guang子通电蓬阆镇,镇上开始用电照明。

民国34年(1945年)

9月,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国民党当局调整和政区划,蓬阆由五区改为二区,辖5乡、58保、716甲。

民国36年(1947年)

2月,双林乡并入蓬阆镇,为县属镇,年底改称蓬阆乡。

春,已故诗人胡石予的棺木由外地移抵家乡,安葬在祖旁。

11月7月,蓬阆乡乡长张持中辞职,县政府派副乡长王雨谷充任。

民国38年(1949年)

5月13日,蓬阆解放,同月,建立中共蓬阆区委员会,唐文章任区委书记,孙贯三任区长。

7月,蓬阆初级中学建立,高两班补习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1月,昆山市由6区改划为10区27乡(镇)。蓬阆区辖:蓬阆、夏溪、茜步3乡。

1950年

1月,废保甲制,建立乡村人民政权。蓬阆区辖:蓬阆镇、香堂乡、夏驾乡、兵希乡、盛庄乡、茜步乡、沙葛乡、同春乡、双林乡、大通乡、白杨乡、包桥乡,计12个乡,116个行政村

蓬朗文物古迹

太平桥,俗称环龙桥,

位于苏州昆山市开发区蓬朗街道老街北市梢,跨瓦浦河,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2月建。此为单孔卷形石拱桥,青石质,上端刻有“池河太平桥”字样。

桥高4.5米,桥顶宽3.5米,桥全长25米,台宽4米,东西各有台阶20级,凡乡人捐助的在拱桥青石板上刻有姓名。2009年9月,太平桥被市政府列为第四批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是昆山蓬朗境内唯一现存的古老桥梁,为苏州市地区古桥梁的典型例证。2010年昆山开发区对太平桥进行维修,历时五十天,使历经苍桑的太平桥重新焕发了青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石予故居

蓬朗镇栈泾东路1号,1937年11月蓬阆沦陷后,故居遭蹂躏,藏书损失尽。建国后,故居被征作公房,租给干部居住和乡人武部等单位使用。1989年底,容膝轩(平房四间)拆除。1991年7月27日故居被昆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至9月政府拨款修复故居现存建筑。

蓬朗名人

胡石予(1868~1938),名蕴,字介生,别署瘦鹤,半兰旧庐,昆山蓬朗镇人。早期任教于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即以校为家。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学识渊博,术业精深,能诗擅文,其诗清淡闲适,神似陆游。1912年(45岁)入南社,被尊为南社诗翁之一,柳亚子讶其诗才敏捷,以“八叉七步”称誉之。金天羽评其诗为:诗骨清而不染时习。又工丹青,尤擅画梅,喜作大幅、喜绘墨梅。因取材于生活,不落范本旧,故下笔自然,幅幅相异,枝纵横,大气磅礴,借物寄怀言志,气韵高雅飘逸。画梅画叶,画梅画梅实,画繁枝不补一花一蕊,是其作画之创格。曾云:“少时屋后荒篱之南,有梅一树,多年不著一花,乃戏为《催花曲》,而所画仅作繁枝,亦纪实也。”一生画梅五十年,声誉雀起,求画者接踵而至,名满江左。其作画必自撰诗句,诗画双绝,珠联璧合。如《画梅赠亚子》一绝云:“莽莽苍苍,寒星之芒,孤润有光,满光流芳”配以一手精妙楷书,越见精神,可称三绝。晚年他仍笃学不缀,撰文吟诗,临池挥毫,还每日于大青砖上练习擘窠大字。抗战时因患丹毒,复染细菌性痢疾,医治无效,病故于安徽铜陵章村。其一生著作浩瀚,有《半兰旧庐文集》、《半兰旧庐诗集》、《半兰旧庐诗话》、《梅花百绝》、《后梅花百绝》、《画梅赘语》、《胡氏家训》、《蓬阆诗存》、《章村诗存》等数十种。

方惟一 (1867~1932),原名张方中,字惟一,晚号庵。新阳(清代昆山市西北境置,民国元年复并入昆山)蓬阆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同仁创办邑内第一所新式学校——阁学堂于半茧园,同年又发起创建亭林学会于亭林祠(大致在今培本小学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昆新教育会和商会成立,即分别被推选为会长。光绪末和宣统年间又当选为江苏省议局议员和清政府资政院(相当于国会)民选议员,积极参与政事。辛亥革命爆发后,与同盟会会员一起投身昆山光复活动,胜利后被公推为昆山民政分府民政长(相当于县长),当时百废待举,乃竭尽全力悉心处理政务,颇多政绩。民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上海招商局公学校长、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等职,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在韩国钧任江苏省长和王伯群国民政府交通部长时,还出任他们的秘书,执掌重要文字的撰写等工作。方还博学多才,文言文诗词,无一不工,尤精翰墨,名噪江南,堪称诗、文、书“三绝”。时有“南北两方”(南方为方还,北方方地山)之誉。方还的书法作品不论大字小楷,均雍容大度,潇洒飘逸,极富书卷气。1932年4月方还病逝于南京,故乡人士特地将他的灵柩挂上专列运回昆山市,公葬于昆山亭林公园马鞍山市东南麓东斋荷花池畔,并建一“方还亭”,以纪念这位为故乡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昆山名士。

余天遂(1882—1930年),原名寿臣,字祝荫,号荫阁,别署苏曼殊、仇僧、疚侬、大颠、颠公、效鹤。昆山玉山镇人。幼承父教,举家迁至蓬阆镇,师从胡蕴(石予)。性格孤僻,虽多才艺,终不显於时。光绪30年(1904年)执教於苏州苏苏女校。越年,女校停办,遂毁家兴学,自办弘志女学。他由柳亚子介绍参加南社,以诗闻名於时,其作多慷慨激昂,爱国奋发之词,为南社同人中所罕见。后又掌教於苏州新草桥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延之为大南京总统府秘书。是年,姚雨平宋教仁等创《太平洋报》,余任该报主笔,主编新闻栏。民国2年,孙中山发动讨袁(世凯)“二次革命”时,他参粤军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戎幕,直驱徐州市。民国五年,应聘於上海澄衷中学。工书画擅治印,颇通医学,为人治病,有奇效。民国19年5月病逝於沪。南社著名社友胡奇尘哭天遂诗云:“这个穷书生,本是革命党。民国二三年,奋笔诛操莽。此后十余载,匿迹绝声响。愿作老教员,余生足自养,岂知今年夏,一病竟长往。”

张庸(1869—1938年),字庆云县,一字敬云。昆山蓬阆人。学识渊博,文才横溢,尤以诗见长,连清末状元张謇亦自叹“诗不若张景云”,曾延之教其子孝若。待孝若学成出游,又聘其任南通图书馆馆长兼师范学校国文教员。他卒后葬於剑山之麓。张为之立碑云“昆山市诗人张景云之墓”。同乡胡石予有哭景云诗云“南通市张季直(謇),生死不忘君。宾馆十年席,剑山三尺坟。此才真磊落,作鬼亦芬芳。他日渡江去,悲歌表墓文。

钱复(1902—1940年),字渊礼。昆山蓬阆人。世代业医,薄有田产。幼从父习中医内科,稍长在蓬阆镇开设中药店。为人忠厚淳朴,有正义感。素以地方公益为重,发起修建桥梁,兴筑水闸。鉴於乡里文盲众多,创识字班和农民夜校,亲自教授,循循善诱,成绩斐然。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家乡沦陷。钱目睹民众遭受日伪的杀戮。奸淫,激於爱国心和民族正义感,於民国27年春揭竿而起,独自成立一支50余人的游击队。不惜变卖祖传珍玩和田产作为部队经费,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并受太仓国民党组织委任为区长。活跃在杨林、七丫口等地,与日伪军作战,使敌闻风丧胆。还针对日伪政权的奴化教育,秘密在各乡先后创立24所小学和1所中学。对青少年、儿童灌输抗日思想,使数千莘莘学子回到祖国怀抱。民国29年2月23日潜回家,拟与共产党领导的陶一球部队取得联系,共商抗日大计。因敌特发现而被日军逮捕。酷刑逼供,坚强不屈,痛斥日军的侵略暴行,直言不讳地申明抗日立场。3月9日,被押赴太仓小西门外,途中昂首阔步,慷慨激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英勇就义。观者莫不为之肃然起敬。

胡叔异(1899—1972年),名昌才,字叔异,乳名寿暄。昆山蓬阆人。石予三子。早年毕业於国立东南大学教育学院专业,毕业后在该校附属小学任教。不久,赴沪商务印书馆所属尚公小学校长。是时,开始在《东方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教育论文。旋应商务印书馆聘,任该馆小学教课书编辑主任。民国16年,(1927年)任苏州中学师范科主任,而调任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民国20年后,先后任上海教育局第三科科长、专员,暨南大学教育学教授等职。其时,曾奉上海教育局之命,率一代表团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著有《东瀛考察记》、《论英美德日儿童教育》两书。嗣后,从事报纸编辑工作,曾任上海市新闻报教育栏、申报教育栏编辑,儿童晨报、商务印书馆小学教课书编辑主任等职,并为叶圣陶主持的开明书店撰写了《学生生活》一书。民国24年创办私立国华中学,任董事长。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后,离沪经香港特别行政区越南昆明市,应云南省教育厅聘任省立昆华实验小学校长。民国29年,任教育部儿童教育科科长。民国34年,任教育部欧美教育考察团团员赴美考察并入哥伦比亚大学功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民国36年归国,任上海教育局简任专门委员会委员。翌年,调任上海新陆师范学校校长。解放后,在上海上海市敬业中学任教一年即调入上海师范大学,从事教育实验工作至退休。叔异为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高足,终身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尤长於小学教育的研究,在国内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邵汝干(1891—1982年),字季真,号可羡。昆山蓬阆人。早年受胡石予亲炙达七年。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上海龙门师范。其间,参加上海少年社,投身辛亥革命活动。民国5年(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体育专修科。修业两年半后,任教於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江苏省立第一师范。民国10年创办南京体育师范,自任校长,历时7年,培养学生500余人。民国16年8月任昆山市教育局局长。他在任内扩充县中,创办昆嘉青三县师范学校,设立农民教育馆,扩大民众教育馆,推行中心小学区制和民众识字学校,扩充图书馆和体育场,和上海中华职业教育会合办徐公桥教育实验区。民国18年10月,任南京教育局社教科民众体育股主任,后改任文化技术股主任。民国2年5月到上海市,先后任上海市教育局视察员、体育督学,上海市体育场场长,上海卢湾体育馆馆长,国民体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在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大夏大学任教。1949年后,继续从事体育工作。

胡思旅(1926—1986年),小名俭和,笔名胡谢。昆山蓬阆人。叔异长子。民国36年(1947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949年上海解放后,赴北京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先后任职於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地方局宣传部,通俗出版社,中国人民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随以金仲华为团长的中国人民艺术家代表团访问西欧六国。思旅一生主要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文化大革命”后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外国文学研究部主任,主编双月刊《世界电影动态》。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电影协会常务理事。1986年1月患突发性脑溢血逝於北京,骨灰安葬於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与人合作译著《尼克松传》、《阿明》、《根》等。

参考资料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名规划文本.昆山市人民政府.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