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下卷)(古代史编)》内容包括: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第二节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秦汉时期亚洲东部的民族迁徙、匈奴西迁的经过、3至5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噘哒人的迁徙、阿瓦尔人的西迁、第三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罗马周边的蛮族、古日耳曼人社会、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西哥特王国的建立及其发展等。点击链接进入新版:世界史(下卷)(古代史编)

内容简介

《世界史(下卷)(古代史编)》是由高教社出版的。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

第二节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秦汉时期亚洲东部的民族迁徙

匈奴西迁的经过

3至5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噘哒人的迁徙

阿瓦尔人的西迁

第三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罗马周边的蛮族

日耳曼人社会

蛮族入侵罗马帝国

西哥特王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汪达尔人的迁徙和建国

勃艮第人的迁徙和建国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第二章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 唐朝中国的高度文明

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

第二节 新罗统一后的朝鲜

新罗区封建制度的发展

新罗王朝的衰亡

高丽的集权统治

生产的发展

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

外族入侵与高丽王朝的灭亡

第三节 日本

大化改新

律令制国家的结构

律令制国家的发达

律令制国家的动摇

摄关和院政

源赖朝的统治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文化

第四节 越南

越南封建国家的发展

越南的扩张和蒙古的入侵

后黎朝时期的越南

第五节 儒学和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儒学在东亚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朝鲜的传播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第三章 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

多王朝的建立

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期的强盛

法显旅印

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因素的产生

文化方面的成就

笈多王朝的衰落

第二节 戒日王朝的兴衰

北印度再次分裂

戒日王朝的建立

戒日帝国的征略

玄奘旅印与中印文化交流

权力的分散和帝国的衰亡

第三节 封建制的发展和印度教的兴起

封建制的建立

封建依附农民和租税

……

第四章 阿拉伯帝国

第五章 东欧封建诸国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

第七章 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第八章 新兴伊兰教诸国

第九章 东欧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十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十一章 中南非洲和美洲

第十二章 亚洲国家的新变化,海上贸易的发达

后记

编辑推荐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是国内内容最为丰富的基础生物化学教材,适合于综合性院校、农林院校、医学院校及师范院校的生命科学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教师、研究生及科研工作人员使用。

文摘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人类的史前时代。它始于人类的出现,终于国家的产生。根据已发现的古猿和古人类化石材料,最早的人类可能出现在距今300万年或400万年之前。而国家产生的时间则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甚至直到今天还处在原始社会的阶段。

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十分低下,劳动产品只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求。由于不能创造出剩余产品,因此不可能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人们必需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才能维持集体的生存,这就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提高了,产品有了剩余,于是私有财产,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也就随之而来,以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原始社会也就逐步解体。国家的诞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终结。

原始社会是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只能依靠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多种学科所提供的材料。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使人们得以了解原始人类生存的环境及其对古人类产生的影响。古人类学和考古学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原始人类体质形态和物质文化发展的证据,并且为当时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精神文化面貌提供了有益的线索。而民族学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原始社会某一阶段的社会生活、家庭形态、婚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生产发展的状况。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了前人的成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原始社会史的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

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

第五节 史前文化

第二章 最初的文明(上)(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

第一节 早期埃及

第二节 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

第三章 最初的文明(下)(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二节 爱琴文明的发生

第三节 黄河流域的夏朝

第四章 早期文明的盛衰(上)(公元前巧世纪-前9世纪)

第一节 西亚诸国

第二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第五章 早期文明的盛衰(下)(公元前15世纪-前9世纪)

第一节 吠陀时代的印度(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

第二节 迈锡尼文明和荷马时代

第三节 商周时期的中国

第六章 上古西亚帝国

第一节 亚述

第二节 亚述帝国解体后的西亚与北非

第三节 波斯帝国

第七章 印度的列国时期和孔雀王朝(公元前6世纪-前2世纪)

第一节 列国时期

第二节 孔雀帝国的兴衰

第八章 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古典时代

第一节 希腊城邦的形成

第二节 希腊古典时代(上)

第三节 希腊古典时代(下)

第九章 马其顿王国的兴趣和北马其顿希腊的扩张

第十章 罗马的兴起

第十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世界

第十二章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上)

第十三章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下)

第十四章 古代世界的衰落

后记

后记

六卷本《世界史》原为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选编教材,现已定为八·五期间国家重点书。因各卷编写进度不一,“近代史编”(上、下卷)已于1992年出版发行,现将“古代史编”(上、下卷)正式付印,以读者。

本卷编写分工如下(以章节先后为序):

第一章 朱寰

第二章 孙义学

第三章 朱寰

第四章 孙义学

第五章 朱寰

第六章 马克矗彭小瑜

第七章 孙义学

第八章 哈全安

第九章 朱寰

第十章 马克矗、彭小瑜

第十一章 孙义学

第十二章 马克垚、孙义学、刘光临

在本书出版之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吴于廑教授生前曾审阅了本卷重点章节,并于1992年4月初在武汉会议上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在吴先生不幸逝世后,我们遵照他生前的意见又做了具体修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