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先锦(1863-1917),字云程,贵州省省贵定县人,贵州硕儒,民国初年的社会名流,在贵州从教近30年。1904年,他率先在贵定创办新式高等小学,开贵州新式教育之先河。他是讨袁护国名将戴戡的恩师和义父。中华民国曾任独山县县长,1913年担任贵州清乡襄办;1915年和1916年两次出任贵州禁烟总办,是民国初年贵州禁绝鸦片的主要执行者。
人物生平
郎先锦,字云程,1863年农历3月18日生于贵州省贵定县旧县,即今旧治镇。明洪武年间,其先祖奉命征苗入黔,随定居贵定县。其父郎承文,号泽轩,字子彬,是前清武(武秀才)。清同治年间苗乱,其父率众坚守旧县东城门负伤,此后家道中落。郎云程自幼随彭子安读书,他天性聪慧,学习刻苦,童子试中累次获冠。1880年他考中秀才,时年18岁。由于成绩优秀,他被选为县学膳生员。他侍亲至孝,因家中拮据,他常拿廪食补贴家用。数年后家贫难以为继,于是辍学回乡开馆授徒。1904年,郎云程创办新式高等小学。1912年,贵州省“二。二事变”后,滇军入黔,兴义系军阀刘显世主政贵州。此后,郎云程开始步入贵州政坛。
1912年,任独山县县长;
1913年,任贵州清乡襄办;
1915年,任贵州禁烟总办;
1916年,再任贵州禁烟总办;
1917年,戴戡殉国后,他悲伤过度而病故。
主要事迹
1)桃李满天下
贵定旧县文风醇厚,当年王守仁在贵州布道心学,这里就建有贵州的首座书院—魁山书院。郎云程开馆后,由于他学识渊博,教导有方,很快就名噪乡里,远近闻名。拜倒在他山门之下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的学堂也越办越兴旺。家中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彻底改善。戊戌变法后,清朝迫于压力开禁西学,郎云程倾其积蓄,于光绪30年(1904年)创办新式高等小学,从而开创了贵州省新式教育的先河。他执教近30年,教过的学生逾千人。这些学生日后大多活跃在西南,乃至全国政治与文化舞台上,成为社会的中坚。1912年他从政后,乃至1917年他离世后,这所高等小学乃由他的长子郎伯舆和其他人执教续办。贵定旧县高小着实可谓“桃李满天下”。
2)补修报恩桥
南盘江穿过旧治镇,两岸交通有座石桥,名为北门大桥。该桥原名报恩桥,乃郎氏十二世祖,爱新觉罗·旻宁朝正四品武官都司郎天敕出资所建,全桥十一孔,桥高26米,全长56米,于1845年竣工。1908年6月盘江大水,桥面出现垮塌,两岸交通受阻。郎云程一贯热心公益,随与郎氏族人郎绍清、郎宪文和郎哲民等共同集资修桥。经大半年筹资、备料、雇工等操劳,终于在来年雨季前将桥修好。这座桥到今天仍是旧治镇跨越盘江的唯一大桥,是往来两岸的必经之路。
3)精心育栋梁
戴戡是贵定猴场堡人,家中贫困,无钱读书。1893年,他13岁时才到旧治镇郎云程的学馆读书。郎云程见他天资聪慧,勤学善记,十分喜爱,不仅免除了戴的学费,还让他跟自己的长子郎伯舆同吃、同住、同学习。三年之后,戴戡就考中了秀才。不久,戴戡因家中变故辍学回家,郎云程为之叹息不已。1902年,年仅13岁的郎伯舆也考中了秀才。于是郎云程出资让戴戡陪同郎伯舆一起到贵阳市名儒徐天序门下读书,戴戡终于又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不久戴戡出人意料地考中贵州省派送日本留学的名额,虽然机会难得,但戴家却无力支付留学的相关费用。郎云程爱才心切,亲自出面游说旧治镇六大寺庙主持,以出卖“庙谷”的方式筹得400两纹银助戴留学,戴戡终于顺利跨出国门,走上了成为国家栋梁的道路。
4)独山兴百业
1912年,贵阳“二二事变”后,贵州兴义系军阀刘显世入主黔政,戴戡成为贵州民政厅长。当时清朝终结,共和初立,新旧更替,政局混乱,亟需治世人才。于是,名儒郎云程被任命为独山县县长。他上任伊始,但见民生凋敝,工商萧条,盗匪出没,路有饿,一片乱后荒凉景象。他体恤民,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他选人才,组县府,缉盗匪,平讼狱,轻徭役,理税赋,励农耕,兴街市,建义仓,办学堂。不到一年独山百业俱兴,出现一片兴旺景象。1913年,郎云程离任时,独山“万民挽留,泣为之下”,足见他的业绩得到了独山老百姓的认可。
5)清乡靖黔东
民国初年,贵州省盗匪鹊起,治安问题十分严重。1913年,贵州军政府任命刘显潜为清乡总办组织清乡。郎云程被任命为清乡襄办,负责右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乡,包括施秉县、石阡县、镇远县、黄平县等十几县。清乡中,他采用恩威兼施,刚柔并用的方法。对于因贫作乱愿意从善的盗匪,用劝诫抚恤的办法招安;而对罪大恶极冥顽不化的土匪则集中军力征讨。他不辞寒暑,翻山越岭,经过一年努力,黔东一带的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6)禁烟铲祸根
西南云贵两省种植吸食鸦片给国计民生带来极大危害,1914年北洋政府下令禁烟,1915年郎云程被委为贵州禁烟总办。禁烟按5路分区进行,郎云程统调5路并自己监管其中一路。他采用劝诫、严禁和缉凶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刻印戒烟歌、去瘾方等通俗宣传材料在市井发放。如“论吹烟,谁不晓,偏偏要往死路跑。”“一发瘾,眼睛闭,恰像死人不出气。”等,这些俚词俗语朗朗上口,很快在民间流传。二是严禁种植、贩卖和运输,堵死烟毒流通渠道。三是镇压护烟的黑恶势力,如在龙泉市(凤冈县),他果断缉拿处决了清江营团首李化清等人,致使当地实力最强的鸦片保护神从此瓦解。
1916年英国会勘公使窦尔慈要来贵州省检查禁烟,郎云程再次被任命为禁烟总办。他栉风沐雨,遍历贵州40余县,使贵州禁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英国会勘公使对贵州禁烟成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为此,郎云程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嘉禾勋章。龙泉县百姓感念其恩,为郎云程昱了一块功德碑,上书“天心厌乱,洋毒绝断,两游凤邑,悲悯为念。”
可以说,两度禁烟是郎云程短暂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功绩。
人物评价
郎云程的品德和功绩得到了许多知名人士的好评。
讨袁护国名将,四川省督军兼省长,戴戡评曰:“吾师造福吾乡不一而足,君子知之自有公论。”
民国邮传部主事,姚茫父评曰:“修身为本,诲人不倦,有古儒者风。好施乐予,尤为本志。”“君之政事禁烟为最,不濡不疾人爱而畏。”
云贵高原监察使,贵州教育总长任可澄评曰:“持己以正,待人以诚,居官以廉,教子以意,皆章章在人耳目。”
相关人物
其父郎承文,号泽轩,自子彬,是贵定县武庠,乐善好施,急于公义。
其妻孙氏,共育有三男二女。长子郎伯舆(德馨)(1889-1960),京师法政学堂毕业,曾任贵州织金、安顺市县长;幼子郎教溢(德沛)(1901-1953),日本明治大学毕业,曾任贵州广顺县、云南元谋、祥云和邓州市等县的县长。长孙郎世俊(1914-1997)是我国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东北大学著名教授。
戴戡:他精心培养的优秀学生,也是他步入政坛的举荐人。
熊范舆:他的文坛朋友和儿女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