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选
白文选(1615年-1674年),本名可哲,原名白可撰,号毓公,吴堡县白家塌村人,是中国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将领。
白文选十八岁时参加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1644年,白文选因战功被张献忠封选为前军都督。张献忠死后,白文选随孙可望、李定国,率大西军余部由四川省南下,转战云南省、贵州省。1652年,白文选为大西军北路军,从遵义市出发向四川路攻击清兵。7月克重庆市,11月转战湖南克辰州(今沅陵县),杀清兵总督徐勇。1656年,白文选支持李定国护南明永历,竭力维护抗清运动,因护驾永历帝及抗清有功,被封为巩昌王。1657年,孙可望叛变,李定国令白文选为反逆招讨大将军,率军于交水(今贵州沾益),击溃孙军。同年11月,白文选平定原孙可望部将王自奇叛乱,永历帝再封他为巩昌王。1658年6月,白文选奉命进攻四川省,率军进驻毕节七星关区(今贵州毕节七星山),适逢清军大举进攻云贵大西军,最终因清军数众,退军霸益(今富威)。
1659年,清军会合昆明市,白文选兵败退至木邦土司地区。1660年,白文选受命自木邦攻布朗族,护接永历,未成。1661年,白文选再次围攻阿瓦王朝,缅甸军大败,入城坚守,不交出永历帝。李、白再组织水、陆军围攻,结果被缅军将船烧毁而败。同年11月,清吴三桂统大军至木邦,追白文选于锡泊,他被迫退至茶山,后来又退入缅甸,因山路进退不便,部下动摇,清兵紧迫,白文选率部投降。白文选降清后,被封为太子少师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1667年,白文选被封授为光禄大夫。1674年,白文选病卒。1675年,皇帝遣礼部侍郎兼翰林大学士杨正中,御祭白公之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白文选出生于1615年,本名可哲,原名白可撰,号毓公,吴堡县白家塌村人。其祖父白云滋是明朝的廪生,父亲为白锦。他从小放羊务农,体壮食多,臂力过人,性喜舞刀。白文选在十八岁时参加了张献忠部队的农民军,这以后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逐渐被提升为大西军的高级将领。顺治元年(1644年)张献忠在四川成都正式建国时,白文选被任为前军都督。
顺治三年(1647年),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县境内牺牲以后,大西军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率领下急速南撤,经重庆市、遵义贵阳于顺治四年(1648年)三月间进人云南省。在平定蒙自土司沙定洲叛乱和南明在云南的残余势力中,白文选立下了较大的战功。
出滇抗清
顺治七年(1650年),大西军出滇抗清。白文选领军进入贵州省,击败南明匡国公皮熊,并收编了他的军队。随后白文选进攻遵义市,南明忠国公王祥兵败自杀。顺治八年(1651年)十二月,白文选代守四川嘉定。顺治九年(1652年)夏秋之间,白文选奉命率军五万取道贵州铜仁攻入湖南省。同年十一月,白文选攻克辰州府(府治在今沅陵县),杀清辰常总兵徐勇、辰常分守道刘升祚、辰州知府王任杞。负责湖南军务的清续顺公沈永忠在大西军的凌厉攻势下,逃回长沙市,被清廷削爵为民。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白文选跟随孙可望同清军战于宝庆府(今湖南邵阳市)岔路口,因孙可望指挥失宜,被清军击败。孙可望返回贵阳,白文选镇守辰州地区。
粉碎阴谋
顺治帝十二年(1655年)十二月,孙可望特派白文选赶赴安龙县对付李定国,但是白文选对孙可望的骄横跋扈,以及压制李定国、刘文秀,造成大西军内部的不和内心颇不以为然。因此,白文选到达安龙之后,不仅没有按照孙可望的意图行事,反而故意拖延搬迁永历往贵阳的行期。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李定国统军到达安龙,面见永历帝,同白文选一道决定护送永历帝朱由榔前往云南省昆明,这一决策得到了当时留守云南的刘文秀的支持。同年三月,朱由榔到达昆明市;六月,白文选以护驾有功被封为巩昌公。
顺治帝十四年(1657年)9月,孙可望举兵反叛南明,听从部将马宝的建议,复用白文选,并发兵十四万南攻昆明,他令白文选、马宝为先锋,但白文选并没有执行这一命令,与李定国、李文秀共同平定了孙可望的叛乱,孙可望兵败后带着一百多名将卒保护着家属逃到湖南,向清政府投降。平定孙可望叛乱以后,永历论功行赏加封白文选为巩昌王。
深入缅境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利用永历朝廷内乱,决策三路进兵平定西南。李定国命自文选守贵州七星关区(在今毕节县西),阻止吴三桂部清军由遵义市向云南省推进。不料,吴三桂在当地土司带领下经水西、乌撒境绕道七星关之后。白文选见险势已失,被迫放弃七星关撤回沾益(今云南沾益区),贵州省一省遂落人清军之手。
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李定国因三路防守均告失败,不得不保护着朱由榔撤离昆明市,清军未经战斗即占领该城。西撤途中,李定国命白文选断后,扼守玉龙关(在今云南丽水纳西族自治县境)。二月,文选部被清军击败,象、马、赐伞、赐印都被清军缴获。与此同时,李定国在磨盘山(今高黎贡山)设伏,欲痛惩追击而来的吴三桂部清军,因叛徒告密,未能实现。形势的急剧恶化,迫使永历帝朱由榔和沐天波等人逃人缅甸;李定国率余部撤往孟定镇(今云南耿马族佤族自治县境);白文选部撤往木邦(今境内),永历朝廷实际上陷于瓦解。白文选认为永历帝寄居外邦,不利于号召国内的抗清势力,决定凭借武力迎回朱由榔。因地形不熟,加以兵力单薄,兵败后撤至孟艮。
率众降清
顺治十七年(1660年),永历帝在缅甸赭。白文选与李定国会兵攻人缅甸,先后在瑞羊岳、洞泊击败缅兵,要求缅方送出永历帝,但被拒绝。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李定国在缅境失利,同白文选一道撤退。这时,白文选感到前途无望了,在部下将校鼓动下准备投降清朝。十一月,吴三桂派遣降将马宝、马惟兴、祁三升等统兵追至猛养,白文选终于投降了清朝。
晚年生活
顺治十九年(1662年),白文选被送到北京,清廷封他为太子少师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予他三等公俸。康熙帝七年(1668年),加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衔。康熙十三年(1674年),白文选因病去世。康熙十四年(1675年),皇帝遣礼部侍郎兼翰林大学士杨正中,御祭白公之灵。他的儿子白绘降袭为一等子,等白绘死后,便停止了世袭。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白文选以反首茇舍之从,冀出其君于坎窞;使二臣者赍敕至军,消息可通,拯援及早,厮养之御一乘入于鲁师,市人之呼法章保于莒邑,则黎侯之寓卫不赴式微,而楚昭之入随终以复国。又何至君有青衣之辱、臣烦丹穴之求哉。习坎入坎,失道凶也。小人之祸国,可忍言欤。(徐鼒 评)
邦家新造,师行所至,逆者诛,顺者庸。虽其人叛故国,贼旧君,苟为利於我,固不能不以为功也。(原东三省总督、清史馆馆长赵尔巽 评)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古代人物.榆林市人民政府.2024-11-23
双雄会 上下集 (1984).时光网.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