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贝
鸟贝(英文名:Egg cockle),别名为鸟蛤,是一种大型、深水埋栖的双壳贝类,它的足部肌肉发达,并能时常用足从海底飞跃跳起运动,故名鸟蛤。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蛤目(Veneroida)、鸟蛤科(Clinocardium)。鸟蛤科约有250种,在中国近海已报道有35种。中国常见鸟贝为加州扁鸟蛤,贝足颜色浅黄,中文俗称黄鸟贝,日本常见鸟贝为顶薄壳鸟蛤,贝足颜色紫黑,中文俗称紫鸟贝。
鸟贝贝壳圆形,有螺纹,直径1—23厘米,形成相对球形的双壳。鸟贝掘洞埋于沙或烂泥之中,通过突出的虹管吸水滤取食物微粒。鸟贝大多生活在潮间带和大陆架的范围之内。鸟贝喜埋潜于有机质丰富的软泥底质及泥沙底质,埋栖深度为10~20cm。
鸟贝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很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是内湾渔业增养殖的重要品种。日本于1976年研究鸟贝人工苗种繁殖技术,至1987年获得成功,培育出壳长10mm的稚贝25000个进行放流增殖试验。1992年,苗种培育技术有所突破,鸟贝苗种趋于稳定,鸟贝的增养殖生产取得快速发展。在中国,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徐应馥、李成林等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进行了鸟贝的苗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研究工作,并被列为农业部“八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经5年的试验研究,被专家鉴定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分类
鸟贝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Bivalvia)、帘蛤目(Veneroida)、鸟蛤科(Clinocardium)。鸟蛤科约有250种,在中国近海已报道有35种。鸟蛤科常见的有3个种:顶薄壳鸟蛤(Fulvia mutica)、细刻饰线鸟蛤(Nemocardium Samarangae)、加州扁鸟蛤(Clinocardium californiense)。
特征
鸟贝贝壳圆形,有螺纹,直径1—23厘米,形成相对球形的双壳。鸟贝掘洞埋于沙或烂泥之中,通过突出的虹管吸水滤取食物微粒。滑顶寻氏肌蛤鸟蛤壳型大,壳长和壳高均可达到50mm以上,贝壳薄脆,两壳极膨胀,近圆形。该种生长极快,营养与经济价值最高,具有极大的增养殖发展潜力,是在日本作为主要增养殖对象
加州扁鸟蛤属冷水性质品种,在中国冷水团的范围内数量较多,壳型较大,壳长可达50mm,壳高45mm,壳厚且不具明显的生长优势,经济价值较低;
而细刻饰线鸟蛤属中等贝类,壳长可达30mm,壳高25mm,多分布在60~80m水深之内,壳质坚厚,数量不多,食用及经济价值亦不大。
分布
分布范围
鸟贝主要分布在日本近海及中国的黄、渤海;顶薄壳鸟蛤在日本近海、中国的黄海向南不越过33º30'N为习见品种;细刻饰线鸟蛤分布于日本和中国的南海、黄海;加州扁鸟蛤属北太平洋的分布种,从美洲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经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日本的北海道与本州岛北部、朝鲜海峡到黄渤海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鸟蛤科中暖水性种类居多,大都生活在潮间带和大陆架的范围之内,在水深0~80m之内均有不同种类鸟贝分布;滑顶薄壳鸟蛤多生活在潮下带至50m的浅水区,在冬季及初春刮大风或有大潮浪时,退潮后常发现大批鸟蛤暴露于低潮干潮线处;细刻饰线鸟蛤多生活在水深60~80m之间;加州扁鸟蛤多生活在水深20~70m之间。
习性
埋潜习性
鸟贝喜埋潜于有机质丰富的软泥底质及泥沙底质,埋栖深度为10~20厘米。特别是顶薄壳鸟蛤在海带养殖区海域更适宜其埋潜生活,在海带碎屑淤积的底质环境条件下生活的鸟贝生活速度较快,壳面显示出较宽的生长纹,反之则呈现生长相对缓慢,生长纹较窄。鸟贝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埋潜速度较快,水温15~25℃时,约1~2分钟左右即能将整个壳体埋潜于泥中,其过程为伸足→掘泥→缩足→埋潜,实际上伸足、掘泥同时进行,缩足、埋潜同时进行。
温度适应性
鸟贝适应水温范围较广,据试验观察:在水温0~32℃均可生存,在水温6~30℃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最适宜水温为15~25℃,在水温5℃以下、30℃以上基本不摄食,并停止生长。个体越小适温范围越广,壳长在1cm的个体,在水温30℃时可正常摄食生长,但生长较为缓慢。
盐度适应性
鸟贝对盐度适应范围较狭窄,在盐度28~32均能正常生长,最适盐度为30~31。盐度低于26时,呈现不摄食,并失去埋潜能力,6h以后便逐渐丧失活动能力。
食性
喜摄食有机化合物碎屑,约占90%,其次为底栖硅藻类,主要种类有舟形藻、圆筛藻等。
生长繁殖
年龄与生长
通过资源调查:从自然海区中捕获的鸟贝仅见到4周龄贝,壳长为10.8~12.6cm,常见的多为2~3周龄贝,其壳长范围在5.6~7.8cm。从人工增养殖的鸟贝测试结果看:当年与2周龄鸟贝生长最快,分别占其生长率的34.19%和43.4%(按4周龄为100%的生长率推算),3周龄开始生长缓慢,4周龄生长最慢,但肥满度最高,3龄、4龄鸟贝分别占其生长率的17.2%和5.3%。影响鸟贝生长快慢的主要因子是水温与饵料,并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每年中的5月初~8月上旬、9月中旬~11月上旬为生长高峰。
繁殖习性
鸟贝属雌雄同体,壳长达3cm以上便可达到性成熟,但获卵量极小约为10万~20万粒,以2周龄至3周龄、壳长在6~9cm,每个亲体可获卵100万~500万粒,最高可达800万粒。鸟贝繁殖季节在6~8月,繁殖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自然条件下,其适宜的繁殖水温为20~23℃。
人工养殖
养殖方法
壳长1cm的鸟贝足丝退化,转入埋潜性生活,故不能进行筏式养殖;壳长2~3cm,埋潜生理生态明显,不适宜浮筏笼养。为适应鸟贝的生活习性,我们发明了海底双网箱养殖法。海底双网箱规格:外箱为80cm×65cm×20cm,内箱为65cm×50cm×20cm,网箱四脚有10~15cm脚杆,网底为锅底式,易于埋入泥层,外网为保护网,防止敌害生物的入侵,内网为养殖网。外网网目2.5~3cm,内网网目视苗种规格而定。这种养殖方法简单易行,管理方便,但网箱必须互相连成一体,防备海底潮流危害。
放养密度
苗种暂养:壳长1.5~2.0cm的苗种每箱放苗500~800粒;养成网箱:壳长2.5~3.0cm的苗种每箱放苗50~100粒,养殖12~15个月可达到商品规格(壳长5.0cm以上),成活率可达50~70%。
用途
食用
鸟贝(Cardium sp.)为名贵的海产贝类,肉味鲜美,营养价值极高,为国际畅销紧俏海产品。鸟贝是内湾渔业增养殖的重要品种。
产业
在贝类市场,由于市场销售不畅以及市场货源充足等因素的影响,2016年10月,市场部分贝类价格有所下降。2016年10月12日,市场鸟贝肉价格下跌,市场价格由前期的每公斤46-50元直线下降至30-36元,下降幅度为31.3%;带壳鸟贝价格由前期的每公斤10-11元下降至5-6元,下降幅度为47.6%。
代表物种
滑顶薄壳鸟蛤
滑顶薄壳鸟蛤(Fulvia mutica),瓣鳃纲、鸟蛤科贝类。贝壳近圆形,壳质较薄脆,两壳极膨胀,壳顶突出,较光滑。壳长可达5厘米,稍大于壳高,壳宽约为壳高的3/4。小月面长卵形,楯面梭形。韧带突出,黄褐色。铰合部狭长,左壳主齿2枚,前主齿大,尖锐,后主齿小,片状。右壳主齿2枚,背腹排列,腹面一枚较大。壳面有45—49条放射肋,生长线细微。壳内面白色或肉红色。肌痕界限不明显,无外套窦。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近海,中国的渤海、秦皇岛市附近海域亦有发现,资源量可达100余吨。黄海向南不超过33°30′N有产,肉可食。
加州扁鸟蛤
加州扁鸟蛤(Clinocardium californiense),瓣鳃纲、鸟蛤科贝类。两壳侧扁,呈圆形,壳顶位于中央。壳长可达5厘米,壳高4.5厘米,壳宽3.6厘米。壳质坚厚,壳面有较粗壮的放射肋38条左右,肋低平,肋间沟狭窄。壳面有明显的生长线和黄褐色壳皮。外韧带凸出,黑褐色。壳内面白色,肌痕明显。左右壳各具主齿1枚,侧齿2枚。本种从加利福尼亚州经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至日本北部以及朝鲜海峡至黄海均有分布,1990年大连市金州海岸初次发现,资源量达100余吨。为北太平洋广布种。多生活于10—100米水深的泥沙底浅海。在黄海冷水团内是底栖生物中的优势种,数量较大。肉味鲜美,经济价值较大。已有人工育苗、增养殖等研究。
参考资料
加州扁鸟蛤.sp2000.2025-03-25
海参市场持续升温 鸟贝价格深幅下跌.央视网.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