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观,全称“元和迁校府”,始建于元代,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武当山内,是武当山“九宫八观”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修建的的本意是为了用来修正道教徒的错误。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至永乐十七年重建,明嘉靖以后,元和观经改建和重修,其院子里保存的清代碑文记载了元和观曾经的修经历。元和观的西道院中设有武当民俗博物馆,此馆由武当民间文物收藏爱好者郑光春筹办,馆内珍藏了牌匾、木器家具、法器、书籍等反映民间武当文化、道家文化的一些藏品。除此之外,元和观大殿中还拥有国家一级文物,明代铜铸鎏金六甲站像,其通体为铜铸鎏金。
简介
元和观,全称“元和迁校府”。史料记载:“昔刘奭有元和迁校府之名”,故名元和观。元、明两代,每年阳春三月,四方朝拜者“骈肩接踵数百里,欢呼而至”。元代建筑废后,明永乐十年,又敕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东西方丈等44间。明嘉靖以后又有改建和增建,使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遇真宫。现存文物建筑37间,建筑面积1479平方米
元和,是道家内炼名词。指修炼含气漱口生出的津液,有“恒服元和除五谷”之说。校(xiao四声),是军队编制的单位,也是军营名称。历史上刘彻设八校,晋代有七军五校,每校兵员700――1200人。至今军队仍保留有“将”、“校”之职。元和迁校府,可以理解为:元和观是真武大帝的行营帅府。而在道家修炼中,则强调“元和”在养生中所占有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明朱棣曾对武当山下有一道圣旨,说“若道士有不务本教,生事害群,伤坏祖风者,轻者即时谴责,逐出下山……重者,治以重罪”,元和观也由此逐渐演变成惩罚违规道士的场所。
建筑
观的主体布局方正有序,隔断适宜,院落深重,规矩谨严;石栏台阶,曲折宛转;殿堂大小均衡,其主体建筑在高台之上。殿内现存神像、供器,大多为铜铸鎏金,铸造工艺精巧。正位的上方供奉着木雕饰金的真武大帝神像,服饰富有宋代风格,是武当山现存最好的木雕艺术杰作。六丁、玉皇大帝等神像,形态各异,造型生动,是我国稀有珍贵文物,可供研究鉴赏。
元和观的建筑布局紧凑,院落迭进深重,窗高墙厚,处处体现出神权的威严和监狱于世隔绝的森严。元和观的大殿建在高台之上,显得庄严肃穆。大殿内,两侧端立着六甲神像,他们都是玄天上帝的护法灵官。正面坐着的是身着甲,手执金鞭的王灵官。王灵官赤面三目,相貌峥狞,大有不顺天意敢作恶者,雷厉风行立即正法之势。明、清以来,他被人们视为天上、人间的纠察之神。
用途
道教的戒律多达上千条,对违反者的处罚也是按规量刑。轻的,处以跪香、杖革等。重的,则有逐出、烙眉、走火山、焚刑等。焚刑是处罚犯人的极刑,就是把犯人绑在铁椅子上,架在火上活活烧死。武当山镇的许多老人在解放初期都曾看见过元和观里执行焚刑的铁椅子。“清规道范,谓仙贤之准绳,天神不容失代,人间岂敢犯规……”。元和观做为武当教团的执法机构,在武当道教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参考资料
元和观.中国武当网.2024-03-22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特色.中国文化研究院.2024-03-22
武当生态旅游成亮点 元和观村处处皆景.新浪湖北.2024-03-22
元和观.shiyan.cncn.com.2017-12-25
元和观简介.www.tuniu.com.2017-12-25
元和观,.you.ctrip.com.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