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伯文稿
《祭伯文稿》亦称《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豪州刺史文》,书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凡三十六行,共四百十字。原刻早佚,仅见于宋《甲秀堂帖》本。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颜真卿途经阳进,仓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与《祭侄文稿》书法一气相通,而顿挫郁勃稍逊之。
乾元元年颜真卿被御史唐诬劾,贬饶州刺史(治所在今江西波阳),遂祭其伯父颜元孙及一门去世者。此即为祭文稿本,或行或草,刚劲圆熟,本帖与颜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合称为“颜书三稿”。此稿在用笔上中锋运转,以沉着凛然为崇尚,不取侧锋之妍,故溢盈篆箱气息。且一任纵笔,无意于工拙,不计其布置。然每字活泼圆动,行气贯串,全篇风神洒脱。
王世贞曾以此帖与《祭侄季明文稿》比较,云:“此帖与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顿挫郁勃似少逊之,然风神奕奕,则祭季明侄稿似不及也。”看来“三稿”为同一类型风格,而因内容与撰写时的心境不同,又各有特色。
作品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十月庚子朔一日庚申,第十三侄男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饶州诸军事、饶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市开国侯真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敢昭告于亡伯父故朝议大夫、豪州刺史府君之灵:
日者胡禄山,俶扰河、洛。生灵涂炭,兵甲靡夷。二兄卿任常山(作郡)郡太守,(首唱)忠义奋发。首开土门,擒斩逆竖,挫其凶慝。(城孤)先蒙授卫尉卿兼御中书。城孤援绝,身陷贼庭。太子、太子甥侄季明、卢等被贼害者八人,并赠五品京官。圣朝哀荣,褒赠太保,嫂及儿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脱于贼手,并得归京。
真卿比在平原,遭罹凶逆。与杲卿同心协德,亦着微诚。二圣悯焉,授户部侍郎、河北省采访招讨使,又迁工部、宪部二尚书,再兼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三州刺史。
圣恩锡类,大门赠华州刺史,兄弟儿侄尽蒙国恩:允南授膳部郎中,允臧授御史,威明试太仆丞,真卿男颇授太子洗马。诸侄男等:顶授协律郎,须授书省校书郎赐绯鱼袋、袁衡华亭丞。泉明、、顾、颖等并蒙迁改。一门之内,生死哀荣。
真卿将赴饶州,至东京。得申拜扫,又方远辞。违伏增感咽,谨以清(奠伏惟尚)酌庶羞之奠以伯母河南省君元氏配。
尚飨!
作者介绍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临沂(今临沂市),唐朝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苏轼曾云:“诗至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颜真卿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德州陵县)任知府,人称“颜真卿”。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李适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叛乱,颜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李希烈部晓谕,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是临沂市颜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朝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颜勤礼碑》、《大唐中兴颂》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轲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裴将军诗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