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顺

李顺

李顺(?-995年),青城山镇(今四川都江堰市)人,茶农出身,北宋初期的农民起义领袖。

淳化四年(993年2月),西川大旱,官府赋敛急迫,逼得农民失业,以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在青城起义。王小波阵亡后,众推举其妻弟李顺为领袖。五年,起义军攻占成都市,李顺自称大蜀王,改元“应运”,设官置署。赵光义震恐,派宦官王继恩等率禁军分两路前往镇压,李顺阵亡。

人物经历

李顺(?—995),青城山镇(今四川都江堰市)人,茶农出身。

淳化四年(993年)2月,西川大旱,官府赋敛急迫,逼得农民失业,以 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在青城起义。王小波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附近农民闻风而动,群起响应,义军发展到数万人,一举攻占青城县,又转战邛、蜀各州县,攻克眉山县,活捉县令齐振元,义军声威大振。12月,义军攻江原县,王小波阵亡,众推举其妻弟李顺为领袖。李顺号召乡里富户大姓,征调粮食赈济贫乏,故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许多州县被义军攻占。

五年(994年)1月,义军攻占成都市,李顺称大蜀王,改元“应运”,设官置署。赵光义震恐,派宦官王继恩等率禁军分两路前往镇压,义军奋战不敌,殉难者3万余人。5月,成都破,李顺阵亡,(一说下落不明,对于李顺的死在史学家中存在争论),义军余部又在张余领导下继续战斗,直到995年才最后失败。

轶事典故

关于李顺的最后结局,历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淳化五年,成都陷落后被杀。据《宋史》记载:“五月丁已,西川行营破贼十万余,斩首三万级,复成都市,获贼李顺。”“丙子,李顺党八人于凤翔市”。(根据《宋史·太宗本纪》以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淳化五年五月在凤翔市斩李顺的党羽卫进、计词、吴文赏、李俊、徐师中、吴利涉以及彭荣等8 人(一说12 人)的记载,推断李顺也同时被害。但“李顺党”毕竟不能代表李顺本人,要证明李顺也在其中,必须拿出更直接的证据。)

二、赵祯景佑中(1035 年至1036 年间)在广州市被捕遇难。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名著《梦溪笔谈》卷二十五记述说:“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余,推验明白,囚赴阙,复按皆实。”

三、兵败逃匿,下落不明。据南宋陆游所撰《老学庵笔记》云:“王师薄城,且城破矣,李顺忽饭僧数千人,又度其童子亦数千人,皆就府治削发衣僧衣,后,分东西两门出,出尽,顺亦不知所在,盖自而遁矣。明日,王师入城,捕得一士,状貌类顺。遂诛之,而实非也。”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说成都市破,王师抓了一个假李顺处斩后,有一名叫张舜卿的官员向朝廷密报说:“‘臣闻顺已逸去,所献首盖非也’。李世民以为害诸将之功,叱出,将斩之,已而贷之,亦坐免官。

以上三说何言为实,何言为虚,使人难以定论。

参考资料

宋史 卷五 本纪第五.国学导航.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