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庙镇
芦庙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亳州市谯城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行政区域面积69.08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芦庙镇境域属县二区。
亳州解放后,属张集区。
1992年,撤区并乡,成立王楼乡下辖原王楼乡、芦庙乡。
1995年,撤乡设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芦庙镇地处谯城区北部,东部与谯城区颜集镇毗邻,南接华佗镇,西与古井镇相连,北与睢阳区和虞城县接壤,镇人民政府距市区约13千米。
地形地貌
芦庙镇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
水文
芦庙镇境内河流属淮河。主要河流有陈治沟、武家河、杨大河等,境内河流总长36千米。
自然资源
2011年,芦庙镇有耕地面积5.28万亩,全部为旱地。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芦庙镇辖芦庙、王楼、焦楼、袁庄、杨庄、前毛、雷庄、徐庙8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芦庙镇辖8个行政村:杨庄村、徐庙村、焦楼村、王楼村、芦庙村、前毛村、雷庄村、袁庄村。镇人民政府驻王楼村。
人口
截至2011年末,芦庙镇辖区总人口4.1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1700人,占52.9%;女性1300人,占47.1%;14岁以下8722人,占21.3%;15—64岁24261人,占59.1%;65岁以上8017人,占2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08万人,占99.52%;回族200人,占0.48%。
截至2017年末,芦庙镇常住人口为40975人。
截至2019年末,芦庙镇户籍人口为42403人。
经济
综述
2019年,芦庙镇有工业企业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5个。
农业
2011年,芦庙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1.4亿元,生产粮食2.3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辣椒,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家畜年末存栏3万余头,家禽年末存栏10万余羽。
工业
2011年,芦庙镇工业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
商贸
2011年末,芦庙镇有商业网点289家,从业人员1100人;建有集贸市场4个,年成交额3亿元。
金融业
2011年,芦庙镇财政总收入717.5万元,比上年增长17%,年末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各项贷款余额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芦庙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48人,专任教师18人;小学13所,在校生2200人,专任教师356人;初中1所,在校生650人,专任教师6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高标准的留守儿童之家7所,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86万元,比上年增长52%。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1%。 [1]
文体事业
2011年末,芦庙镇有综合文化站1个。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芦庙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个,其中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8个;病床5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2张,固定资产总值4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80人,其中执业医师30人,执业助理医师20人,注册护士30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
社会保障
2011年,芦庙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户,人数32人,支出4.9万元,比上年增长30%,月人均126元,比上年增长33%;城市医疗救助12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800人次,共支出11.7万元,比上年增长46.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00户,人数1440人,支出138.5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月人均80元,比上年增长5%,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6万人,参保率53%。
基础设施
2011年末,芦庙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有成套净化设备,年供水量3万立方米,集镇主街道都铺设有下水道。
2011年末,芦庙镇镇区有30千伏变电所1座。
交通运输
2011年末,芦庙镇境内有京九铁路、商阜高速公路、亳(亳州)虞(虞城)公路平行纵贯南北,境内建有王楼客货两用三级火车站,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和国铁集团郑州局的重要交会道口。通往余姚市的长途专线,每两天一班。建有城乡公交线,每20分钟一班。
地名由来
芦庙镇古称龙王庙集,因明朝末年连年大旱,农民为求雨修建龙王庙得名,现因此处多水洼地,盛产芦苇改龙王庙为今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