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鱼皮画

鱼皮画

鱼皮画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鱼皮服饰上丰富精美的图案艺术,后来发展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赫哲艺术家通过对熟制好的鱼皮进行剪裁、镂刻、粘贴等方式,来表现赫哲人的生活,表达赫哲人的精神追求。

鱼皮制作技艺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曾经众多民族都有使用鱼皮的习俗,但从清末至今只有黑龙江省的赫哲族(包括俄罗斯的那乃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鱼皮画的制作要经过30多项工艺精致结合,根据不同的工艺可将鱼皮画分为鱼皮剪贴画和鱼皮镂刻画两种。

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赫哲族鱼皮镂刻粘贴画被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起源

据《山海经》记载,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曾经众多民族都有使用鱼皮的习俗,但从清末至今只有黑龙江省的赫哲族(包括俄罗斯的那乃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

赫哲族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该地区冬季极为漫长,不适宜棉麻桑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赫哲族的服饰以鱼皮和兽皮为主。

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赫哲族人民在从渔猎到定居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在鱼皮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制作工艺中结合白桦画的运用实践又创作出了鱼皮画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鱼皮画逐步衍生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工艺品和收藏品。

现状

随着对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开发,人们对赫哲族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佳木斯市建立了敖其村,同江市街津口建立了赫哲民族风情园,黑龙江省成立了鱼皮技艺传习所。旅游资源的发展为赫哲族鱼皮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年轻艺人发展创新,利用传统的鱼皮剪贴技术创制了现代的鱼皮技艺品及鱼皮画,使古老的鱼皮文化延伸到旅游、艺术等领域。

分布地区

鱼皮制作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世居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独有的传统手工艺术品。赫哲族长期以渔猎为生,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子、造船、制衣,在历史上以“鱼皮部落”为世人所知,其形成的鱼皮文化是北纬45度以上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

工艺制作

原材料

鱼皮画以北方冷水鱼的鱼皮为原料,其制品质地坚韧,由于其纤维纵横交错的排列,其强度是同等厚度普通牛皮的九倍,比较耐磨,便于在生产生活中使用。

大麻哈鱼鱼皮是常用的原材料,这种鱼生长于冷水,生长周期长,4年生的大马哈鱼,长约40—60厘米,宽约10—20厘米。这样的大马哈鱼鱼皮厚,密度大,抗拉力强,不透水, 保暖效果好,可做画、衣服和鞋。

制作过程概述

一幅鱼皮画的制作,要经过选料、去鳞、剥皮、晾晒、熟软、鞣制、定型、剪刻、雕刻、镂刻、粘贴、制鱼皮线、缝制、涂色等30多项工艺精致结合,利用鱼皮的天然纹理和渐变颜色来表现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体现了渔猎民族的精细手工及自然审美。

获取鱼皮

剥离鱼皮

剥离鱼皮是首道工序。 取整条不刮鳞的鱼,用木制小刀在头身相接处横向划一周,再顺鱼腹向内划剥。然后, 用一只手拽住鱼身、鱼腹相接处的鱼皮一角,另一只手把木刮刀伸进皮肉之间,从头身相接处到尾之前,顺次划剥。剥离一侧,再换另一侧,直至将鱼皮沿鱼脊背处从头至尾完整取下,一整张带鳞的鱼皮剥离完成。

晾干鱼皮

把剥下来的整张鱼皮,一张张分别绷紧,用木钉钉在屋内墙上,阴干数日,使其脱水又不失韧性。如果是冬天,则需在火堆旁烘干。现在,人们常常将鱼皮贴在院落的桦皮栅或仓房围墙的阴凉通风处晾干,等待熟制。

熟制鱼皮

先将几张鱼皮卷在一 起,并在每两张鱼皮之间撒上一层玉米面,去除鱼皮上的油脂和腥味。熟制鱼皮需要使用木铡刀,二人配合,铡压鱼皮卷,使之受热和熟制均匀。一般而言,熟制一卷鱼皮需两至三个小时。

工艺分类

鱼皮画根据不同的工艺可分为鱼皮剪贴画、鱼皮镂刻画两种。

鱼皮剪贴画

在制作手法上,剪贴画是先勾勒出初稿,然后选好底衬,再选适当的鱼皮把剪好的图案贴到底衬上。剪制图案时会充分利用鱼皮的天然纹理来表现画中的事物和场景。

鱼皮镂刻画

鱼皮镂刻画的工艺近似于剪纸,先选好鱼皮,一般都是选择比较大的鱼皮,在鱼皮上剪裁或者雕刻完成,有阴刻和阳刻两种。

作品题材

作品题材多为赫哲族传统渔猎生活场景、传统习俗、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其图案多为游鱼飞鸟、花卉植物、水纹云朵等自然景观,通过图案变形抽象花纹,常见的有鱼纹、鹿纹、水纹和云子纹。

在表现形式上,赫哲族鱼皮画既保留了本民族的艺术文化特点,也吸收了外来艺术图案的精华,赫哲族人将其融合起来,转化为带有本民族特色的鱼皮画创作题材。例如,鱼的图案在传统图案文化中表示年年有余、富足美满,但在赫哲族民族文化中,万物有灵,鱼神是赫哲族人普遍信奉的神祗。每当渔民出江捕鱼前都要祭祀鱼神,祈求保佑平安、丰收。

艺术特色

鱼皮画的图案以写生为基础,不仅能放大传统自然物象的基础含义,还赋予其超越生命且代代相传的美好祝愿。其图案不是给人一种不拘泥于单纯视觉上的“形似”,而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赫哲族人抓住这些基本形象的主要特征来传达主观化的审美神韵。其构图突出强调主要形象,赫哲族人善于运用剪裁和虚实等手法,把人们的意图、 情趣寄寓于形象之中。

代表作品

价值影响

艺术和文化价值

通过分析鱼皮画图案,可以了解赫哲族先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和对艺术的追求。其内涵、造型、色彩和文化底蕴反映了赫哲族的生存状态和生产技术。鱼皮画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有着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造型质朴的鱼皮画的构图与色彩别具一格,侧面反映了赫哲族人民淳朴豪爽的民族性格。鱼皮画作为鱼皮艺术的典型,是赫哲族文化艺术发展的标志,承载着记录赫哲族历史文化的重任。

经济价值

鱼皮画材料珍贵独特,地域色彩浓郁,是其他材料不可取代的,也是非人工方式不可获得的。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以文创理念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以获取经济价值,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

鱼皮画是东北地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带动了黑龙江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的招牌纪念品。越来越多的赫哲族人开始鱼皮画工艺品的制作,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制作与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除鱼皮画外,鱼皮民族服装、皮带、钱包、名片盒等均已实现规模生产。随着中国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鱼皮画的种种好处和给人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鱼皮制作的各种工艺品迅速发展起来,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传承保护

新世纪以来,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陆续出台了非遗保护政策,鱼皮画被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重视, 投身于鱼皮画保护和传承的人也越来越多,鱼皮工艺品的挖掘与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鱼皮画的传承有了基础性的“保护长城”。

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凤。

2007年赫哲族鱼皮镂刻粘贴画被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尤文凤的大徒弟石立新在香坊区将《鱼皮画技艺项目》申报为市级项目,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大胆尝试,带领团队完成了《百年香坊系列》《党史系列》《乌苏里船歌系列》《花鸟系列》。石立新最新制作的以冰雪文化为载体的冰雪系列鱼皮画作品中,大胆运用了鱼皮和鱼鳞相结合,更能体现龙江非遗文化的特色。

文献记载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 “(嫃)贫者衣牛马猪羊猫蛇犬鱼之皮。”

清代学者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记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

皇清职贡图》记载:“赫哲族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亦与铠甲相似。”

参考资料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系列展——赫哲族鱼皮画.学习强国.2025-03-01

【香坊真香 · 古色古香】哈尔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皮画制作技艺.澎湃新闻.2025-03-01

鱼皮画系列文创产品.黑龙江省博物馆.2025-03-01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5-03-01

记录中国|非遗传承人杨双艳:“尔滨热”带火了赫哲鱼皮画.澎湃新闻.2025-03-01

鱼皮画.达州晚报.2025-03-01

鱼皮编织民族记忆,青年传承非遗文化.百家号.2025-03-01

艺见 | 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民间手工技艺.微信公众号.202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