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月至天顺五年(1461年)正月,贵州省、湖广以苗族、布衣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为反抗明朝政府繁重兵役和苛刻剥削而举行的大规模武装起义。

简介

正统年间,明朝三征麓川(参见麓川之役),不断从贵州征兵,人民苦于战祸;又值饥荒频发,人民不堪官府的苛刻剥削。贵州境内以苗族、布衣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为求生存,被迫揭竿而起。正统十四年二月.明贵州驻军1万余人调往麓川战场,防守空虚。三月,邛水十五洞司(今贵州三穗)苗民聚众起义,迅速攻占思州府城(今贵州岑巩);五开(今贵州黎平)苗民进攻清浪(今贵州岑巩南)、镇远县(贵州今县)。于是,西自永宁(今贵州晴隆),东至沅州(今芷江侗族自治县),北起播州区(今贵州遵义),东南达武冈市(湖南今县)的广大地区内,各族人民纷纷响应,参加起义的人数多达20余万。明廷命都督宫聚为征南总兵官率军镇压。同时命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兵官柳溥贵州省参将都指挥同知郭瑛、湖广参将都指挥事张善各率官军、土兵会剿。四月,再命出征麓川的兵部尚书王骥领兵增兵贵州。因众寡悬殊,官军穷于应付,处处败绩,逃散者多达数干余人,迫使朝廷不断向贵州调兵遣将。九月,起义军围攻平越卫(今贵州福泉)甚急,朝廷应王骥奏请,集兵七八万人,东西夹攻。

十一月,奉调宫聚回京,正式命王骥为平蛮将军,充总兵官,负责镇压事宜。景泰元年(1450午)四月,起义军进围安南(今贵州晴隆),朝廷命云南省总兵官沐斌遣军5000人前往协助当地守军解围。起义军攻杀年余,官军镇压不力,朝廷又命保定伯梁王代王骥负责镇压起义。五月,征进贵州省右副总兵都督佥事田礼率官军在新添(今贵州贵定)、平越击败起义军,解除平越之围。总督军务兵部左侍郎侯琎领兵于都卢寨、黔西市等地击败起义军,打开了由水西至贵州(今贵阳市)的通道,明云南援兵由此而进入贵州,加强官军力量。侯而挥军东向,在安南卫、紫塘、弥勒,南窝、阿蒙等寨以及七盘坡、羊肠河、杨老堡、清平(今凯里市西北)等地击败起义军,打通了兴隆(今贵州黄平)至镇远县的道路。同时,总兵官梁瑶于沅州大败起义军,起义转入低潮。不久,起义军领袖韦同烈拥兵数万据兴隆,自称“苗王”,率军进攻平越、清平、新添等地,起义再度高涨。但官军已大兵压境,占据优势地位,形势对起义军很不利。

景泰二年(1451年)正月,总兵官梁王缶督军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今湖南靖县)等地大败起义军,斩首3000余级,生擒600余人,起义遭受重大挫折。四月,官军兵分两路对韦同烈部发起攻击:总兵官梁王缶率东路军自州来攻;都督方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会攻兴隆。韦同烈战败,退保香炉山,遭到官军包围。此时起义军内部有人叛变,将韦同烈绑赴官军投降。其它各地起义军也相继被镇压。七月,安顺市(贵州省今县)、永宁(治今贵州晴隆)、毕节市(贵州今县)、五开(今贵州黎平)、清浪(今贵州岑巩南)等地苗民再次起义,湖广各地苗民也群起响应,朝廷仍命梁王缶为总兵官,右都御史王来总督军务,率军镇压,并命湖广等地官军策应。四年(1453年)三月,镇守湖广右都督陈友领兵于古城(今地不详)击败义军。六年(1455年)十一月,被废广通王朱徽党羽蒙能自称“蒙王”,聚集贵州苗民3万余人起义,攻打隆里(疑为龙里县,贵州今县)等处。十二月,平越等地阿、王阿榜、苗金虎等自称“苗王”,率众起义,把斗争推向高潮。

朝廷急命南和伯方瑛为平蛮将军,充总兵官,署都督佥事白玉为副总兵,率军镇压。天顺元年(1457年)四月,方瑛领军击败蒙能所部及其他各部起义军,斩首数干级,湖广方面的苗民起义遭受严重挫折。二年(1458年)四月,贵州东苗十三番首领干把猪率众攻打都匀市(治今贵州都匀)等地,朝廷急命方瑛调集西南各地官军、土兵镇压。三年(1459年)四月,方瑛及赞理湖广、贵州省军务右副都御史白圭率军打败起义军,斩首1万余级,生擒6000余人,干把猪被俘牺牲。官军乘胜进攻其它各部,斩首2367级,生擒900余人。四年(1460年)八月,麻城市(今湖北麻城)李添保自立王号,聚众万余人起义,西堡(今贵州六枝)等地苗民纷起响应。朝廷命都督李震方瑛为湖广、贵州总兵官,以一部兵力进攻李添保,另一部兵力分两路进攻西堡义军。五年(1461年)正月前后,两部义军均遭官军镇压,起义迭入低潮。然而,湖广、贵州省各地少数民族人民不畏强暴,继续同明朝官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