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果(拉丁学名:Passiflora foetida L.),别名香花果、天仙果、野仙桃等,为西番莲科西番莲属草质藤本植物。
龙珠果的茎具条纹并被平展柔毛;叶膜质,宽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5~13厘米,宽4~12厘米;叶柄长2~6厘米,密被平展柔毛和腺毛,不具腺体;花白色或淡紫色,具白斑,直径约2~3厘米;苞片3枚,一至三回羽状分裂,裂片丝状,顶端具腺毛;萼片5枚,长1.5厘米,外面近顶端具1角状附属器;花瓣5枚,与萼片等长;花药长圆形,长约4毫米;子房椭圆球形,长约6毫米,具短柄,被稀疏腺毛或无毛;浆果卵圆球形,直径2~3厘米,无毛;种子多数,椭圆形,长约3毫米,草黄色。龙珠果的花期为7~8月,果期为翌年4~5月。
龙珠果原产于西印度群岛,现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中国福建(南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贵州省及云南省(南部)有分布。龙珠果生长于荒山草坡、灌丛或近海边沙滩,常逸生于海拔120~500米的草坡路边。龙珠果常攀附其他植物生长,其自然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龙珠果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土层疏松而肥沃的沙质壤土最适合生长。
龙珠果的果实可食用。龙珠果的茎杆和叶片中含有黄酮,主要成分为牡荆素、异牡荆素、荭草素、异荭草素等。龙珠果具有清热解毒、清肺止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小便混浊、疮肿毒、外伤性眼角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等症状。龙珠果的果实可用作催吐剂,煎煮后可用于治疗哮喘;叶片外敷可治疗创伤,干燥叶片泡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根可用于调经,对治疗过度兴奋和暴躁有作用。
形态特征
草质藤本,长数米,有臭味;茎具条纹并被平展柔毛。叶膜质,宽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5-13厘米,宽4-12厘米,先端3浅裂,基部心形,边缘呈不规则波状,通常具头状缘毛,上面被丝状伏毛,并混生少许腺毛,下面被毛并其上部有较多小腺体,叶脉羽状,侧脉4-5对,网脉横出;叶柄长2-6厘米,密被平展柔毛和腺毛,不具腺体;托叶半抱茎,深裂,裂片顶端具腺毛。
聚伞花序退化仅存1花,与卷须对生。花白色或淡紫色,具白斑,直径约2-3厘米;苞片3枚,一至三回羽状分裂,裂片丝状,顶端具腺毛;萼片5枚,长1.5厘米,外面近顶端具1角状附属器;花瓣5枚,与萼片等长;外副花冠裂片3-5轮,丝状,外2轮裂片长4-5毫米,内3轮裂片长约2.5毫米;内副花冠非褶状,膜质,高1-1.5毫米;具花盘,杯状,高约1-2毫米;雌雄蕊柄长5-7毫米;雄蕊5枚,花丝基部合生,扁平;花药长圆形,长约4毫米;子房椭圆球形,长约6毫米,具短柄,被稀疏腺毛或无毛;花柱3(-4)枚,长5-6毫米,柱头头状。
浆果卵圆球形,直径2-3厘米,无毛;种子多数,椭圆形,长约3毫米,草黄色。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
生长习性
常见逸生于海拔120-500米的草坡路边。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土层疏松而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分布范围
原产地:西印度群岛;现广泛分布热带地区。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
生长繁殖
用种子繁殖。秋初将采回的成熟果实,去掉果皮,用清水洗去果肉,把种子晾干或晒干,置通风处贮藏。翌年春季3月播种。
大面积的生产一般采用直播法,按35厘米左右开行条播,将种子均匀地播入沟里,覆土2厘米,浇水保湿。7-10天出苗。
栽培技术
选地
以排水良好、土层疏松而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植
苗高5厘米左右时,按株距10厘米定苗,并没支柱,用竹枝或树枝插在行间,茎蔓缠绕其上,在定苗时、生长期、始花期各追肥1次,第1次氮肥,第1次肥或人粪尿,第3次除施氮肥外,增施过磷酸钙。在每次追肥前,进行中耕除草,施肥后结合进行培土。
采收
夏末秋初采收全株,洗净,鲜用或晒干。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去泥纱,晒干。4-5月采收果实。
植物特性
龙珠果是食虫植物,花托分泌带有特殊香味的粘液,吸引逗号大的小昆虫来吸食,结果小昆虫被粘液黏住,一段时间后被龙珠果吸收滋养果实长大。
龙珠果的果实生的时候绿色,熟的时候黄色,果实完成成熟时,果实的甜味反而会下降,甜度降低,在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花托还没有凋谢,这个时候果实很甜,而且味道奇香,小昆虫往往闻到这些香味,不断前来,结果大量小昆虫被粘到花托上,最后被龙珠果消化掉。
粘液呈油性,遇水反应起泡、变得滑滑的,预测这种粘液可用用于去除角质,用于化妆品行业。
化学成分
叶及树脂中含黄酮,已确证的有:
• 牡荆(nitexin),
• 民牡荆素(isovitexin),
• 肥皂草(saponarin),
• 荭草素(orinetin),
• 民草素(isoorientin)芹菜素8-C-双葡萄糖甙(apigenin-8-C-diglucoside),
• 4,7-O-二甲基柚皮素(4,7-O-dimethylnaringenin),
• 3,5-二羟基-4,7-二甲氧基黄烷酮(3,5-dihydroxy-4,7-dimethoxyflavanone),
• 3,4-二-O-甲基山柰酚(ermanin-3,4-di-O-methylkaempferol-7),
• 4-3-三-O-甲基氧基黄(-4-O-methylapigenin),
• 7,4-二-O-甲基槲皮素(7,3,3-tri-O-methylquercetin),
• 7,3,4-三-O-甲基山酚(3,7,4-tri-O-methylkaempierol)等。
• 种子油中富含亚麻酸(linolen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ed)。
参考资料
龙珠果.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4-09
龙珠果 植物志.植物智.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