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伦敦落魄记
《巴黎伦敦落魄记》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第一部长篇作品,写于1927年,于1933年出版。本书是一部关于两个城市贫困主题的回忆录,揭露了巴黎和伦敦两个繁荣城市存在的贫困。奥威尔辞去在缅甸的职务,开始辗转于英国本岛和欧洲大陆。书中叙述了他在巴黎靠打零工度日,挣扎在社会底层,不久又回到伦敦,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沦为无业游民并颠沛流离的种种经历,展示了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的奥威尔式的真相,对贫困与社会作了冷静的感想和评论,并透着黑色的幽默。
内容简介
在这部受到相当重视、以其对贫困的真实而不动感情的描述而闻名的作品中,乔治·奥威尔叙述了一位不名一文的英国作家的冒险:他发现自己迅速陷入了两个欧洲大首都的肮脏的心脏。在巴黎是一个洗盘子的,他以生动的细节描述了法国豪华餐馆的不堪内幕。在伦敦,他遭遇了街头人们与慈善庇护所的烦扰世界。在他找工作、食物和寄居所的时候,他以一种经常是幽默和清晰的方式所讲述的他欺骗房东和跟当铺谈判的冒险,教给了我们关于贫困与社会的某种冷静的奥威尔式的真相。
在这部描写贫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奥威尔向人们展示了贫穷的真正含义。主人公的霉运从所住的旅馆被一个意大利人偷窃开始,当时口袋里只剩下47法郎,这显然已经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贫,也处于赤贫的边缘了。”聪明的读者或许能够猜测出,这必定是一个讲述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故事,可却不曾料想,一开篇就会这般凄惨,不免要心生疑惑:后面尚有厚厚的几百页,居然真的能再穷下去吗,究竟还要怎样地存活。不错,奥威尔便把这种生活硬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拼死拼活地打工、当衣服、乞讨、接受救济实在没得吃,就索性躺着不动弹,于是生活已不成其为生活,仅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将这种遭遇写得如此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非亲身经历所不能,所以说,乔治·奥威尔不单是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这等生活,仅是依照原样叙讲已能令人多有慨叹,再经由奥威尔客观、深沉的笔触,自是格外地感动人心。
出版
欧威尔在1930年完成了《巴黎伦敦落魄记》的雏形《斯库里的日记》。由于当时还未回伦敦老家,所以选材上只用了巴黎的事。1931年夏,他将草稿推荐给出版家乔纳森凯普,希望能够出版,但此提议在同年秋天被拒。一年后欧威尔在加入伦敦篇后,又再将稿件交给另一个出版商Faber \u0026 Faber,当时的编辑部主管托马斯·艾略特说:“我们对阁下的投稿感到十分有兴趣,但很遗憾地说,以出版业界角度而言,不会对印刷此书有兴趣。”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OrwellGeorge,1903,印度孟加拉蒙蒂哈里~1950-01-21,伦敦)英国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以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年》著名。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他的第一部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署名乔冶-奥威尔(此姓源于东英吉利亚美丽的奥威尔河)。
奥威尔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父亲是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母亲为法国血统,是在缅甸的一个营业不佳的柚木商人的女儿。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生活环境中长大。
1922年担任印度皇家警察的助理地区警监。由于认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次年1月1日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种族与阶级的差别使他无法与缅甸人生活在一起,他回英后为了赎罪,穿上褴褛的衣服到伦敦东部和巴黎的贫民窟同工人、乞丐和洗碟工生活在一起,与英国流浪汉一起流浪,与贫民去肯特的日野里收摘蛇麻草。根据这些经验,他写了《巴黎伦敦落魄记》(1933)。
对帝国主义的反感不仅使乔治·奥威尔放弃资产阶级的生活,而且使他重新确定自己的政治态度。从缅甸回国后,他立即宣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到30年代,他开始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者。他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是《通向威根码头之路》(1937),在书的结尾处尖锐地批评了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
1936年去西班牙报道内战,并留下来参加共和军方面的民兵,后升任少尉。在特鲁埃尔咽喉受了重伤,后因反对共产党镇压政治反对派的作法,1937年5月逃离西班牙。次年写了《向卡塔洛尼亚致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先后在英国广播公司印度部和工党左派《论坛报》工作,成为多产的新闻记者与文艺评论作家。1944年写成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1945年出版后获得名声和优厚的收入。
最后一部讽刺小说《一九八四年》(1949)的发表,使他更为出名,其中描写了一个过分集权的社会如何歪曲真相和不断地改写历史。他因肺病于1950年1月死于伦敦一家医院。
评价
《巴黎伦敦落魄记》的出版,虽然最初销量不佳,但最终成为乔治·奥威尔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它不仅为奥威尔赢得了文学界的认可,也为他日后的政治和社会评论奠定了基础。本书的目标受众是社会中上层阶级,那些更有可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它揭露了巴黎和伦敦两个繁荣城市存在的贫困。奥威尔的真实经历和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深刻洞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贫困问题的重要文献。书中对贫困的描写,不仅仅是对物质匮乏的描述,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