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法震(1905―1938),又名杨名经。陕西兴平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入国民革命军任排长、连长。
人物经历
杨法震(1905―1938),又名杨名经。陕西兴平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入国民革命军任排长、连长。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脱离部队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返陕西省。1931年入杨虎城部,任西安绥靖公署督察员。1936年任五十一旅秘书主任。继续从事中共秘密工作。1938年春,调任西北军十七师一○二团团附,随军开赴陕西韩城,守卫黄河河防。同年4月,率所部部分官兵与陕西保安团组织的游击队东渡黄河,配合荣河地方抗日游击队夜袭日军据点,收复荣河县城。7月上旬,当日军向晋南永济进犯时,又率一营兵力再过黄河,在永济虞乡一带配合主力部队侧击敌军。7月15日,遭日军三路围攻,随即率众勇猛杀敌,虽腿部受伤,坚持不退,亲手毙敌10余名。后额头、胸部又相继负伤,仍激励将士坚守阵地,终以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33岁。西安易俗社取永济战斗及其事迹编写出秦腔剧《血战永济》于当年公演。其生前友好与各界人士募捐在其家乡兴办了法震小学(现为法震中学)。1957年4月,人民政府将其遗骨由中条山迁回陕西省,安葬于西安南郊革命烈士陵园。
生平事迹
1927年夏,军校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程潜部任担架排长,后到胡文斗部任连长。
1927年“四一二”后,在反击夏斗寅叛变的战斗中冲锋陷阵,表现勇敢,经过考验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夏,军校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6军程潜部任排长,不久至胡文斗部任连长。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中国国民党在军队中实行“清党”反共,杨法震离开部队,化名到洪湖、沙市区一带进行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后因叛徒告密,党组织遭到破坏,遂于1929年返回陕西省。杨法震回陕后,任《西安日报》编辑,1930年任陕西省政府视察员。是年秋,根据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南汉宸的指示,到凤翔区营救了被县长解省吾关押的中共地下党员陈云樵。1932年经南汉宸介绍与陈云樵一起到兰州行署随营军官学校工作。1934年到汉中市孙蔚如部38军任参议,曾只身去川北调查川军的情况,为杨虎城将军决定对四川军阀的对策,提供了情报。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他被杨虎城任命为三原保安大队副。到任后,积极整顿地方治安,严惩了一些蓄意中伤中国工农红军、制造磨擦的地方恶霸。协助中共地下党组织召开欢迎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到三原县的万人大会。他经常来往于云阳(今泾阳县境内)红军总部,协调搞好17路军与红军之间的联络工作,使党的抗日主张为17路军的广大官兵接受。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法震大声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华北危机,吾辈军人岂能等闲视之!”一再要求带兵上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1938年春,杨法震调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17师102团团副,驻防韩城市。4月,奉命赴山西省作战。杨部在该地游击队的配合下,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使日军屡遭伤亡,迫使其退出荣河一带。同年7月,日军妄图突破黄河防线,大举向晋西南侵犯。杨法震再次率部出击。7月上旬,日军出动步兵、炮兵、骑兵千余人,火炮20余门,向永济市进犯。他率一营兵力,在虞乡、寒水村、董家营、北古城一带侧击敌人。全营官兵在他的带领下,同仇敌忾,痛击来犯之敌,使日军攻势受挫。7月15日,日军分三路包围杨法震部队,杨亲手击毙日兵数名。他腿部、左额、右脑多处受伤,依然身先士卒,勇猛杀敌。全营士兵极受鼓舞,和敌人殊死拼杀,歼敌甚众。终因敌众我寡,除少数突围外,其余士兵壮烈牺牲。杨法震亦因伤势过重,捐躯疆场,时年34岁。
革命历程
杨法震,又名名经,1905年出生于陕西省兴平市。1924年考入武昌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理科学习。1926年冬,转入武汉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参加反击夏斗寅叛军、保卫武汉的战斗。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程潜部任排长、连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洪湖、沙市区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与组织失去联系返回陕西,曾任《西安日报》编辑、省政府视察员、三十八军参议等职。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杨虎城任命为三原县保安大队副队长,积极治理地方秩序,严惩蓄意中伤中国工农红军、制造摩擦的地方恶霸,协调和增进十七路军和红军的关系。七七事变后,杨法震一再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华北危机,吾辈军人岂能等闲视之!”并请求开赴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1938年春,杨法震任由杨虎城十七路军改编的第三十八军十七师一○二团团副。5月初,随部在永济市附近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日军被击败,退守张营镇,遂被十七师包围。5月6日,乌云滚滚,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在总攻命令下达之后,十七师杨法震团从北突入张营镇,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时,大雨瓢泼而下,地上泥泞,行动困难。日军透过闪闪的电光,拼命反扑出巷口。这时,杨法震一手提着大刀,一手握着匣子枪率部奋勇冲入敌群,利用天黑,一边砍杀,一边用日语迷惑敌人,一个个日军在他的短枪和大刀下丧生。但是,由于敌人占据有利地形,中国军队后续部队在敌人机关枪的狂射下,难以推进,杨法震又率部退出镇外。
7日,日军占据祖师庙制高点,十七师攻入张营镇的部队伤亡很大,正在进退两难时,杨法震突然发现敌营自乱,他用望远镜一看,高兴得一下子跃出工事,挥刀大喊:“弟兄们,我们被拉去的民夫,在敌人中用西瓜刀和手榴弹干起来了,杀呀!”
将士们随之扑出掩体,杀向敌人。杨部冒着枪林弹雨,向占据福音堂的日军猛攻。
“机枪压住敌人!”杨法震嗖地拨开机枪射手,抱起机枪,向敌人的火力点上猛扫,压住了日军的气焰。
中国军队一举攻入福音堂。日军退入王家巷。
次日晨,天气放晴。那田野里被流弹打断的柿树的老枯枝吊挂着,从瓦房丛中,挑出一面白色的旗子,像招魂一样的晃动着。
“日军投降了?”正在前沿观察敌情的杨法震自言自语地说:“正士气旺盛的日寇,能放弃他亡命的武士道精神么?”他摇了几下头说:“自古兵不厌诈!”立即命令各连队,分击侧翼,并注意运城方向日军的动静!果然不出所料,12时许,千余名日军从运城方向开过来,增援张营被困之敌。刹时间,敌人的火炮轰鸣,枪声大作,突入兄弟团的阵地,激战开始了。
中条山下,黄河岸边,旷野无阻。黄乎乎的日军,在原野上布成了云块形的梯队阵势,铺天盖地地拥上来,十七师一个团退到冯营,放弃小姚。这时,在福音堂和南壕内等待日军投降的五十九团,遭到日本炮火的袭击。敌人占据村南魁星楼,居高临下,迫使十七师各部撤出张营,向敬祥一带集结。
撤退时,杨法震团和兄弟部队五团担任掩护。当杨法震撤到周吴原上,回头一望,只见张营火光冲天,不由得泪流双行。
增援永济市的运城日军牛岛旅团,进入张营之后,开始了大屠杀。
火光,从房檐下的眼内冒出,那稀里哗啦下落的瓦片,和咚咚倒塌的墙壁,惊醒了晋西南儿女安居乐业的田园梦!
北大沟两边,杨法震团仅一个营的兵力,占据了沟两边的制高点,只等日军进入包围圈。就在这时,日军的大队人马,向沟道开来了。
不要急,杨法震向心急得几乎跳出胸膛一样的那个连长,摆了一下枪头,又用短枪口顶了下自己的帽檐儿:“等全部进入沟底再打——不能夹半截,又露半截。”日军已全部进入沟内。
“”!清脆的枪声,震动了周吴沟南北垣。日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只见自己的指挥官一头栽下马来,四周的枪声大作。姚卓村北京大学沟两边崖上的手榴弹,像冰雹一样飞向敌群,莫辛-纳甘步枪俄式机关枪吐出火舌,封锁了沟口的退路。
“不怕死的中华儿女,复仇的机会到了,杀呀!”杨法震跃出树丛,扬着双刃大刀,率部队向乱成一锅稀粥的敌人扑去。
杨法震团从两边扑向敌人,居高临下,来势如排山倒海。刺刀、大刀杀向晕头转向的日军,血肉横飞;手榴弹的爆炸,将龟缩在一堆的日军炸得断臂断腿,那崖壁的树枝上、枣刺上,烂肝花,断肠子挂得到处皆是,骨肉零散。
由于杨法震团取得姚卓村沟底大捷,十七师安全撤退至吴王村。日军后勤百余人,听到凶讯以后,12日退到蒲州,5月下旬,全部逃到运城市,永济市首次光复。
夏天的晋西南,却是一片苍凉,那郁郁葱葱的中条山脉,已失去了它往年的新绿。
二次东渡黄河,杨法震率部配合警二旅,在虞乡县北乡白杨、关家村一带,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虞乡,这块曾出生过虞王圣贤的人杰地灵的地方,日本侵略军为了控制同蒲铁路,在县城和火车站,都派有重兵把守。
当夜,中共地下党员朱盛家,潜入虞乡城,通过维持会的关系网杨顾安,将日军的兵力部署,摸得清清楚楚。
虞乡城四门,只有西门可通,另三门已用沙土堵实。城外旷野无阻,部队一攻,必然要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网下。而火车站四周敌人的暗堡密布,壕沟交错。后半夜,攻城虞乡的战斗打响了。在地方武装自卫队的配合下,杨法震团以西门为突破点攻城。杨部的战士将机关枪架在棉包上,边打边向前滚进。日军的枪支打在扎成捆的棉花包子上,卜卜乱响,一点杀伤力也没有。杨法震率部攻到西门下,炸开城墙,攻克了县城,又一举击退了火车站的日军,虞乡首次光复。
日军在吃了几次大亏以后,恼羞成怒,于7月上旬,调集步兵、炮兵、骑兵千余名,向晋西南扑来。杨法震率一营兵力在虞乡、曾家营、寒暑村、北古城一带,侧击敌人,配合渡河的主力部队。
8月15日,驻运城市的日军牛岛旅团,派出一个旅的兵力,配合四个炮兵中队,三个坦克中队,十架飞机,分三路向永济市进攻,一路沿同蒲路西窜;一路绕正北方向围攻;另一路沿东北方向迂回。我三十军警二旅在城外30华里的防线上,和日军血战三昼夜,杀敌500余名。
13日晨,奉命转移到上下高市的杨法震,与日伪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15日晨,日军千余名分三路来犯。一路约500人,配合火炮,由青池屯攻正面;又一路200余名,携重炮,从栲镇攻左侧;又有敌500余名,由白堡头攻右侧。
激烈的反击战打响了。此处地形开阔,易攻难守。杨法震在村头反击敌人中,腿部受伤。传令兵立即架他回撤,他甩开传令兵,扑倒在地,大声疾呼:
“我的腿不能动,有手。用手一样杀敌!”杨法震举起短枪,一连射倒了扑在前沿的几个敌人。在杨法震的感染下,一个营虽伤亡过半,战士们无一人退却。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连排长挥枪率部杀向敌群,展开了肉搏战!
杨法震的左额和右胸,又负重伤,几个支援作战的民夫,要背他下火线,杨法震喘着粗气,甩了一下脸上的血说:
“乡亲们,你们家中有老、有小,先撤吧!我过了黄河,就没打算回去……”
一个营长的手上挂了花,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哭着恳求:“你快撤吧,我挡住敌人!”
“你能跑,快领着兄弟们和老乡们,撤!把宣传员胡明俊的尸体背走,快!”
那个负了伤的营长,带着仅剩的几个弟兄和十几个民夫,撤出阵地。
杨法震的怀中,抱着一挺俄式机枪;身边,放着四箱手榴弹,他喘着气,将手榴弹盖一个个揭开,拉出弦儿望着前方。
血红的斜阳,洒向焦烟乱冒的大地,前沿一片寂静。吃了亏的日本兵,不敢贸然进攻杨团的阵地。
血,从杨法震的伤口中,一滴一滴地洒向晋西南这块战火连天的大地上。他的脸色蜡黄,心在激烈地跳动着。
杨法震用血在自己已被打烂的白衬衫上写道:自愿战死沙场,万勿连坐下属……
轰!日军的排炮,又狂射起来。一辆坦克,飞快地扑向阵地前沿。嘎嘎嘎!那水连珠似的俄式机枪打响了。生命与搏斗,又开始了。每一寸土地,都用血的代价换取。杨法震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沧桑多变风流在,自有英魂话古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人民始终没有忘记那抱着俄式机枪喋血沙场的杨法震。
后世纪念
杨法震牺牲后,西安市易俗社以他的英雄事迹编演了秦腔现代戏《血战永济》,轰动西安。他的抚恤金1200银圆,由其父及遗孀方向知在兴平市草堂寺创办了法震小学,以示对这位抗日英雄的永久纪念。1957年,杨法震的遗骨被人民政府从山西中条山运回,安葬在西安南郊烈士陵园。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_青年温度、青春靓度、青网态度.中国青年网.2021-09-08
抗日英雄杨法震.中国 咸阳.201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