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滚龙坝村

滚龙坝村

恩施市崔坝镇滚龙坝,因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而受关注。2007年,这里被国家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只有黄陂市木兰村和恩施市滚龙坝村获此殊荣。滚龙坝村是以土家大姓向氏家族居住为主的自然小村落,也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之一。

正文

地方简介

湖北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是以土家大姓向氏家族居住为主的自然小村落,也属恩施州"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之一。因坐落在山间小平地,左有"黄龙"尖龙河,右有"青龙"洋鱼沟,如滚龙滔滔汇流入天坑,源源不断地保佑着向氏家族的绵延子孙,由800年前的独姓落业、四房发达,成为今天200余户,800余人的小居聚、大杂居的民族村落而得名。村内现存有明清古建筑及有保护价值的近现代建筑群3处13个、房屋200多间,建筑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70%保存较完整。主要类型是木构、砖、石混合而建的四合院式天井屋,四周以墙体围合"回"字型;有的两山施以封火山墙,墙帽有装饰浮雕及彩色纹饰,屋顶有悬山和硬山两种形式。如茅坎山建筑群中的"四房屋基"。

自然形态

滚龙坝为鄂西山地常见的山间小平地,尖龙河、洋鱼沟两条河流从南北两侧穿过,尖龙河水黄,被称为黄龙,洋鱼沟水清,被称为青龙,两条溪水如滚龙汇流入天坑,故有滚龙坝的称谓。坪坝周围青龙、笔包、纱帽、马鞍、尖银、五峰、外坡、马环、宝塔、老虎诸山拱卫。

滚龙坝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聚合式农舍大多为明清古建筑,其间石板小道相连,间以古树幽竹,与山水和谐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滚龙坝现存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7根,分别为青檀属(俗称糖果树,果实味甜可食)与银杏。

滚龙坝村过去为行政村,乡镇改制合村后为隶属于鸦鹊水村的自然村落。距318国道2公里、鸦鹊水集市2公里、崔坝镇10公里。村内公路已柏油化,进出十分便利。

地方风貌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沿318国道东北行40公里,到达恩施市崔坝镇鸦鹊水集镇,从集镇后一条村级柏油公路前行2公里,滚龙坝村便跃入眼帘。青龙、笔包、纱帽、马鞍、尖银、五峰、外坡、马环、宝塔、茅坎、老虎诸山,或直耸壁立,或斜伸缓延,拱卫着五百余亩的一坝良田,尖龙、洋鱼两河穿行坝间,旱时卵石突兀,雨时山水暴涨,一清一浑,交汇注入天坑,如双龙翻滚,滚龙坝的名称由此而来。

进入坝中,田坝边,阡陌旁,古树名木,高刺云天。据林业部门测定,最大的一棵青檀属树龄长达545年,高36米,胸径137厘米,冠幅22米;最大的一棵银杏树龄 594年,高34米,胸径159厘米,冠幅12米。树是村落历史的见证,记录着滚龙坝历史的久远。

在巨大的古银杏掩映下,茅坎山向氏族人墓葬分布在公路上下,几十处坟堆,或圆或长,大致差不多,墓碑则有长方形、圆头形、尖头令牌形、房屋形、虎头形,精简有别,各具千秋。细读碑文,才知最早的墓葬为南明隆武丁亥年,据今已有360多年,算得名副其实的古墓。墓主人的身份各异,有的是滚龙坝向氏的开山鼻祖,有的是功成名就的进士举人、把总、千总、游击、都司、总兵,有的是夫贵妻荣的命贵妇,有的只是草民百姓。

建筑特色

墓地有多条小路向四周辐射开去,通向或独立、或簇拥的一幢幢古老的民居建筑。大多数房屋都由封火砖墙、石砌天井、抱厅冲楼、书房绣阁、正房偏屋、猪栏牛舍、火坑杂间组成。最大的三处屋场为长街檐、石狮子、老虎山三个屋场,由三进、五进、七进多排间房屋组合,屋内天井相间,冲亭相连,道路曲折,最大的一组房屋有20多个天井。陌生人进入这些房子,犹如进入迷宫。更让你目不暇接的是那些千奇百怪的石木雕刻,龙戏火珠、狮滚绣球、太极双鱼、仙猴捧桃、喜鹊闹梅、富贵牡丹、文房四宝、西游故事、封神传说等,应有尽有。进入滚龙坝的这些老房子,即置身于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尽管这些房屋年久失修,垮掉了不少,剩下的也很破败,但仍然遮掩不住它往日的精美与堂皇。

历史背景

滚龙坝原居住民为黄氏,据说于800年前迁来。另有向大元一族,即向述后、民间所传“八耳锅”向氏,后因今滚龙坝向氏先祖向大旺携家人到滚龙坝落业发达后,陆续迁走。

据《滚龙坝向氏族谱》记载,滚龙坝向氏家族在明、清两代各有一次最发达的时期:第一时期为明代向霖龙、向云龙、向龙同胞三兄弟因武勋授官。从已发现的向云龙、向霈龙墓碑文来看,向霖龙官至川湖五省总兵;向云龙官至南直安庆市协理剿寇军门游击;向霈龙因功封凤卫伯爵。这在当时至少也是五品以上的官员了。祖以孙贵,向大旺被朝廷诰封为将军(荣誉虚职,武职正三品)。第二时期为清代向存道、向发道、向致道同胞三兄弟经科举步入仕坛。

除上述6人外,滚龙坝向氏家族在封建时代还有多人做官发迹,如向日葵为明代副府,向必正为清乾隆贡生,向龙为清嘉庆卫政大夫,向万杰为清同治广东盐运使司经历、候选知府(妻崔氏诰封夫人),向子美为清末秀才、同盟会员,曾留学日本,民国初年任湖北省财政厅咨议与省高等法院推事,向明斋为清末秀才、共进会会员,民国初年任鄂省议会议员与恩施县议会议长、来凤县知事

滚龙坝不仅是向氏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还是封建时代基层军事组织“塘”与国家粮库“社仓”所在地。值得一提的是,据《恩施县志》记载,向氏族人参加过抗击倭寇、保卫祖国海疆的战斗。

文化遗存

滚龙坝的文化遗存主要以古民居与古墓葬为主。古民居主要分布于茅坎山、中村、老虎山脚三处。滚龙坝有明清古建筑及有保护价值的近现代民族建筑13处、房屋100多间,建筑总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且70%保存较好。

滚龙坝墓葬主要分布在茅坎山、马鞍山市、尖银山等地,共30余座。有些墓葬虽葬于明代,但由后代族人在清代补立墓碑,大多为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墓葬,其中4座墓葬为虎头碑。这实属罕见,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