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奥斯曼战争
拜占庭-奥斯曼战争是奥斯曼帝国人与拜占庭罗马人的一连串军事冲突导致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及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拜占庭帝国在1204年失去了君士坦丁堡后,国内陷入分裂及混乱。罗姆苏丹国乘虚而入,吞并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地区,直至尼西亚帝国将塞尔柱帝国土耳其人击退。1261年,尼西亚帝国在拉丁帝国手中重夺君士坦丁堡。不过,受到敌对国家伊庇鲁斯君主专制国、塞尔维亚及保加利亚第二王国的威胁,拜占庭帝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依然不稳,加上罗姆苏丹国(拜占庭帝国在亚洲的对手)的势力减弱,拜占庭帝国将在小亚细亚的军队转移到欧洲,以维持拜占庭帝国对色雷斯的控制。罗姆苏丹国的威胁减弱对拜占庭帝国来说并非幸事,狂热的回教徒要拜占庭帝国付出代价来建立他们的势力范围。许多土耳其贝伊参与对拜占庭帝国及塞尔柱帝国地区的征服,当中又以奥斯曼一世的势力对尼西亚帝国及君士坦丁堡最具威胁。1299年,奥斯曼一世确立了势力后自称苏丹,其势力被称为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一世建立了奥斯曼帝国的首五十年内,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势力消逝。约1380年,奥斯曼人得到拜占庭帝国控制的色雷斯地区。至1400年,曾经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只不过是一个摩里亚采邑的综合体,掌控一些爱琴海岛屿及首都附近的一小拙土地。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1402年的帖木儿入侵及1444年的瓦尔纳战役使拜占庭帝国仍得以苟延残喘,直至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奥斯曼帝国的胜利使她成为地中海东部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奥斯曼人的勃兴
米海尔·帕里奥洛格斯在拉丁帝国手里夺回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帝国的强大地位不复再。希腊本土的拉丁地区及其他与君士坦丁堡战役一并被收复的地区出现了许多流言蜚语,北面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乌罗斯又向巴尔干半岛扩张,昔日科穆宁王朝强大的多瑙河防线反过来威胁著君士坦丁堡。
1263年时的地中海,深绿色的部分是奥斯曼人控制的地区,点线内的区域是1326年时征服得来的地区,紫色的部分是拜占庭帝国的势力,浅绿色的部分是突厥人的地区,蓝色的部分是西利西亚亚美尼亚人的地区,而红色则是拉丁人控制的地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迈克尔八世开始巩固其统治,他将共治皇帝约翰四世刺瞎,这导致国内怨怼不已。米海尔八世又任命新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让他把被前任牧首革除的教藉恢复,并通知罗马教廷,以减低拉丁人的威胁。
正当拜占庭帝国继续攻伐拉丁帝国之际,奥斯曼一世旗下的土耳其人开始侵攻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半岛的领土,分别在1265年及1289年攻克索古特及埃斯基谢希尔。因需调遣军队至西方,米海尔八世无暇顾及这些土耳其人。
1282年,米海尔八世逝世,由他的儿子安德洛尼卡二世执政。迈克尔八世的逝世对社会有缓和的作用,他对天主教的拉丁姑息政策、苛征重税及庞大的军事开支都对人民造成沉重负担。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侵占拜占庭帝国的土地,被视为安那托利亚的解放者,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冲击著拜占庭帝国的正教权力。
长远来说,安德洛尼卡二世的统治无方及短视的决定使拜占庭帝国的命运无可挽回。他将拜占庭超纯正金币(Hyperpyron)贬值,令拜占庭帝国经济价值降低。他登位后,税项降低了,反而着重于普罗尼埃(一种土地发放系统)。为了普及他的统治,他解散了正教及天主教会联盟,此举深化了拉丁人及拜占庭人之间的仇恨。
安德洛尼卡二世极欲保有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半岛领土,他下令建造要塞,并对军队进行积极的训练。他又将宫廷移至安那托利亚,监督那里的战事,命将军阿列克修斯·菲兰斯罗彭诺斯(Alexios Philanthropenos)击退土耳其人。拜占庭帝国在早期获得多次的胜利,但在阿列克修斯发动了一次失败的政变后,之前所取得的成功告吹,阿列克修斯被刺瞎,并退出战事。奥斯曼帝国人在1301年围攻尼西亚。1302年,安德洛尼卡二世的儿子米海尔九世及将军莫札隆在巴菲乌斯(Bapheus)再度兵败。
虽然如此,安德洛尼卡二世依然坚决回击土耳其人,这一次雇佣了加泰罗尼亚佣兵。在米海尔九世及罗杰·弗洛(Roger de Flor)的指挥下,一支6500人的加泰罗尼亚佣兵在1303年的春夏季击退土耳其人。佣兵将土耳其人由阿拉谢希尔(今阿拉谢希尔)赶到基济科斯(Cyzicus),大肆破坏了小亚细亚半岛。战果一再受到内部事务干扰,罗杰·弗洛被暗杀,其部下佣兵为了报复而在安那托利亚抢掠。1307年,佣兵转而袭击拜占庭帝国的色雷斯地区,被抢掠的当地人欢迎奥斯曼帝国人,奥斯曼人再度封锁著小亚细亚。
拜占庭帝国剧烈的内部分歧使奥斯曼人在军事上接连得利,安那托利亚的农民阶层都认为奥斯曼人是更佳的统治者。
拜占庭帝国安德洛尼卡三世登基时的地中海形势此后,安德洛尼卡二世无力再遣军对抗。1320年,安德洛尼卡二世的孙儿安德洛尼卡三世在安德洛尼卡二世儿子们去世后被废嫡。1321年,安德洛尼卡三世领军进逼君士丁坦堡作为报复,结果得到色雷斯的封地。安德洛尼卡三世不甘就此作罢,继续施加压力,终在1322年成为共治皇帝。不过其后因此爆发了小规模的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帝国支持安德洛尼卡二世,而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则支持安德洛尼卡三世,安德洛尼卡三世在1328年获胜,巩固了他对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奥斯曼人在1326年攻克布尔萨。
拜占庭的反击
安德洛尼卡三世的统治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恢复古罗马荣耀”最后一次有所作为的尝试,拜占庭帝国是古罗马帝国的后继者。1329年,拜占庭帝国遣军救援自1303年被奥斯曼帝国围攻的尼西亚。拜占庭帝国策动的反击及尼西亚守军有效阻碍了奥斯曼帝国军攻城掠地。1329年6月10日,拜占庭帝国援军在贝勒卡侬被击败,尼西亚的命运已被锁定。1331年,尼西亚投降,这对拜占庭帝国带来重大的打击,尼西亚在七十年前曾经是帝国的都城。
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力量再度被耗尽,安德洛尼卡三世只好奉行昔日其祖父的外交手段求和。拜占庭帝国向奥斯曼帝国进贡,以保障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半岛的领土安全。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奥斯曼帝国在1333年围攻尼科米底亚,尼科米底亚在1337年失陷。
连接遭受挫败的安德洛尼卡三世在希腊及小亚细亚仍能夺得一些胜利,伊庇鲁斯及塞萨洛尼基被拜占庭帝国攻克。1329年,拜占庭帝国攻陷希俄斯。不过,相对于奥斯曼帝国持续的胜利,夺得这些孤岛并没有什么说服力,而且这些岛屿在此前无一是奥斯曼帝国支配的,这只能说明拜占庭帝国在安德洛尼卡三世在位时有限的实力。再者,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力量被塞尔维亚帝国的扩张进一步削弱,一次摧毁性的内战更使拜占庭帝国要向奥斯曼帝国屈膝求存。
入侵巴尔干与内战
1350年地中海的形势。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小亚细亚半岛的城市。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地区以深绿色表示,其他土耳其人控制的区域以浅绿色显示,紫色部分是拜占庭帝国控制的地区1341年,安德洛尼卡三世去世,由他的九岁儿子约翰五世继位,坎塔库泽努斯家族(Kantakouzenos)的约翰五世母亲及牧首约翰十四世卡列卡斯摄政。坎塔库泽努斯与卡列卡斯的斗争触发了内战,坎塔库泽努斯在1347年2月获胜。内战期间,鼠疫、地震及奥斯曼帝国人的侵袭肆虐,拜占庭帝国仅能保有阿拉谢希尔(Alasehir),并要向奥斯曼帝国进贡。在内战时,双方分别借助土耳其人及塞尔维亚人的力量,这些土耳其人及塞尔维亚人借机抢掠,北马其顿遭受破坏,并落入塞尔维亚手里。坎塔库泽努斯得胜后与约翰五世共同执掌政权。
坎塔库泽努斯与约翰五世的共同管治最终决裂,并引发新一轮的内战,在邻国眼中,拜占庭帝国再也不是完整的国家。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再度得胜,以儿子马修·坎塔库泽努斯取代被流放的约翰五世成为共同皇帝。奥斯曼一世的儿子奥尔汗一世领导的土耳其人在1354年攻陷加里波利的要塞,打通了前往欧洲内陆的道路。以近乎无敌姿态展现的奥斯曼帝国帝国军队包围着君士坦丁堡,使君士坦丁堡陷入恐慌。约翰五世利用这个形势,在热那亚共和国人的协助下发动政变,于1354年11月逐出约翰六世,约翰六世后来成为修道士。
内战仍未结束,马修·坎塔库泽努斯得到奥尔汗的军事援助,企图控制君士坦丁堡。他在1356年被擒,粉碎了他成为皇帝的梦想,奥斯曼帝国希望推翻约翰五世的计划也胎死腹中。
1350年的威尼斯共和国(粉红)倚靠与东方通商而致富,也因此(与热拿亚人)卷入了战争内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人与拜占庭人的战事也暂时停止。1361年,季季莫蒂洪被土耳其人攻克。继承奥尔汗一世的穆拉德一世更为关注奥斯曼帝国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形势。1364年,普罗夫迪夫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369年,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德里安堡。
拜占庭帝国不能再作出任何有效的反击及防御。奥斯曼人变得相当强大。1371年9月26日,穆拉德一世在马里查战役击败塞尔维亚及保加利亚联军,塞尔维亚被消灭,奥斯曼人可无后顾之忧地准备征服君士坦丁堡。在劣势下,约翰五世向教宗求助,以归顺罗马教廷来换取军事支援。纵使约翰五世在圣伯多禄大殿公开忏悔,他依然得不到帮助。他只好与奥斯曼帝国人谈和。穆拉德一世与约翰五世达成协议,拜占庭帝国会提供兵力和金钱,换取帝国的安全。
内战再起及臣服
1371至1394年奥斯曼人取得绝对的优势,拜占庭帝国的领土缩小到只有君士坦丁堡一带,被迫承认奥斯曼帝国是宗主国直至1394年。虽然君士坦丁堡已中立化,周边的基督教势力依然威胁著奥斯曼人,小亚细亚半岛也并非完全由奥斯曼帝国控制。奥斯曼人继续推进巴尔干半岛。1385年,保加利亚人的索非亚被攻克,尼什在翌年也被攻克,一些细小的国家沦为附庸,包括塞尔维亚人。1389年,塞尔维亚人的反抗在科索沃战役被粉碎,保加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在1393年被巴耶塞特一世占领。1396年,保加利亚人最后一个独立的据点也被攻陷。
1389年地中海的形势。拜占庭帝国(粉红)仅保有君士坦丁堡一地。在加里波利失陷后,奥斯曼帝国帝国(深绿)迅速横扫巴尔干半岛,攻陷塞尔维亚帝国,并且在小亚细亚半岛也占有优势拜占庭帝国内战的再度爆发更有利于奥斯曼人推进巴尔干半岛,这次内战是由约翰五世与长子安德洛尼卡四世引发的。得到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五世在1373年9月使安德洛尼卡四世及他的儿子约翰七世失明。两人逃脱后向穆拉德一世承诺会进贡更多来获取奥斯曼帝国的支持。内战一直持续至1408年。在1381年,约翰五世与安德洛尼卡四世、约翰七世和解,却激怒了约翰五世的次子曼努埃尔二世。曼努埃尔二世占领了塞萨洛尼基,解放了部分被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希腊地区。
1385年安德洛尼卡四世逝世及1387年塞萨洛尼基向海雷丁帕夏投降使曼努埃尔二世寻求苏丹的和解。曼努埃尔二世与约翰五世的关系紧密,使约翰七世感到继承者的地位受到威胁。约翰七世于是向约翰五世发动政变,纵使得到热那亚人及土耳其人的协助,但还是被曼努埃尔二世及约翰五世压制。
重启战端
虽然帖木儿迫害基督徒,但他却间接拯救了君士坦丁堡1394年,拜占庭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转差,曼努埃尔二世试图与约翰七世修好,奥斯曼帝国苏丹要向曼努埃尔二世下达死刑,但后来改变了决定,要求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一个土耳其人聚居地及建造一所清真寺。曼努埃尔二世予以拒绝,并且拒绝向苏丹进贡,不理会苏丹的使者,这导致了1394年的围城。曼努埃尔二世呼吁进行十字军东征。1396年,神圣罗马的西吉斯蒙德领导的十字军在尼科波利斯战役里战败。
十字军的失败使曼努埃尔二世要到西欧求援,约翰七世却成功守住奥斯曼帝国人的进攻。察合台汗国的帖木儿率军侵入小亚细亚半岛,拆散忠于奥斯曼帝国苏丹的贝立克。在安哥拉之战,帖木儿击败巴耶塞特一世。此后,巴耶塞特一世的儿子们各自率领奥斯曼土耳其人互相攻伐。
拜占庭帝国没有借此扭转劣势,她与基督教近邻及巴耶塞特一世的一名儿子签订和约,拜占庭帝国得以收回塞萨洛尼基及大部分的伯罗奔尼撒。奥斯曼帝国的内战在1413年结束,拜占庭帝国支持的穆罕默德一世在击败了他的对手,登基为苏丹。
拜占庭帝国屈辱地向奥斯曼帝国人进贡三十万枚银币,使拜占庭帝国的经济陷入困境两国罕有的亲善关系并不能持续。1421年,穆罕默德一世逝世,穆拉德二世成为苏丹,而约翰七世也登基成为拜占庭帝国皇帝,使两国关系恶化。两国领导人都会现状感到不满。约翰七世唆使奥斯曼帝国国内叛乱:拜占庭帝国释放了一人,并声称那人就是巴耶塞特一世失踪的儿子。
约翰七世在欧洲召集了一支规模不少的军队,击败穆拉德二世的军队。穆拉德二世愤怒地回应,在1422年开始围攻塞萨洛尼基及君士坦丁堡战役。约翰七世就此咨询其年老的父亲曼努埃尔二世。他再煽动了奥斯曼帝国的叛乱,这一次他支持声称是穆拉德亲兄弟的库丘克·穆斯塔法,布尔萨被围攻。围攻君士坦丁堡不果后,穆拉德二世撤军回击库丘克。拜占庭帝国再次臣服,须每年向苏丹进贡三十万枚银币。
走向胜利的奥斯曼
1430年的拜占庭帝国。所有的主要城镇都落入奥斯曼帝国手里,奥斯曼帝国已控制接近一半的小亚细亚半岛以及大半部分的巴尔干奥斯曼帝国在1424年至1453年面对着众多敌人。除了受塞萨洛尼基围城战牵制外,奥斯曼人又要与乔治·布兰科维奇领导的塞尔维亚人、阿诺士·科维努思领导的匈牙利人以及乔治·卡斯特里奥蒂领导的阿尔巴尼亚人争斗。1444年的瓦尔纳战役是这些争斗的高峰,联军被奥斯曼帝国击败。
在1448年及1451年,拜占庭帝国及奥斯曼帝国分别都出现领导变动。穆拉德二世逝世,由穆罕默德二世继位;君士坦丁十一世继承约翰七世。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围城战,守军配备长矛、弓箭及石头穆罕默德二世与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关系欠佳,君士坦丁十一世以叛变来胁迫穆罕默德二世要达成某些条件。穆罕默德二世建造防御工事,又封锁君士坦丁堡战役的海路航线作为回应。奥斯曼人已控制了君士坦丁堡的周边地区,于是在1453年4月6日发动攻势。虽然同属天主教及基督教国家,拜占庭帝国得不到教宗及西欧的援助。
英国及法国的百年战争已接近结束,法国须锁定战果,不会冒险派遣军队援助拜占庭帝国,英国更加没有必要去这样做。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正处于尾声。神圣罗马早前的援军在瓦尔纳被击败。德国诸侯的战争及胡斯战争更大大减低各国发动十字军的意欲。波兰及匈牙利也曾经参与过瓦尔纳战役,那次的失败及北方十字军入侵令她们分身不暇,不愿意再给予援助。
撇除这些主要的欧洲势力,还有的就是意大利的城邦国。热那亚及威尼斯相互对立,但又同时是奥斯曼帝国的敌人。威尼斯人曾考虑派遣舰队攻击达达尼尔海峡及伊斯坦布尔海峡的要塞,缓君士坦丁堡战役的压力,但舰队规模太小,而且太迟到达目的地,奥斯曼人依城作战可轻易击溃任何援军,即使是威尼斯共和国强大的军队。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领导的二千名佣兵抵达君士坦丁堡协防,当中大多是意大利人。君士坦丁堡的防守完全由这些佣兵及由城里征召的五千名义勇军负责,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在早前受重税、疫病及内战影响大幅下降。守军的质素参差,但仍配备各种的武器,却没有能够应付奥斯曼帝国大炮的炮火。
君士坦丁堡最大的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被奥斯曼帝国转为清真寺,现时作为拜占庭及奥斯曼遗迹博物馆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并不是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大炮,也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强大海军,这可归咎于绝对压倒性的军力差距,比例约为十对一。守军不断被虚耗,奥斯曼帝国新军也足够强大。奥斯曼一世帝国不断策动看似失败、损失惨重的攻势,许多奥斯曼军人也开始怀疑围城战是否会取得成功。历史显示,奥斯曼帝国之前多次的围城都未能成功。为了鼓舞士气,苏丹发表了讲话,表示城内蕴藏大量财富,很快就可以任意抢掠。1453年5月29日,一次的全面进攻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战役,军队涌入城里抢掠,海军的军纪也开始涣散,许多热那亚及威尼斯人得以登船逃离城市,当中包括威尼斯军医尼科洛·巴巴罗,他写到:
“土耳其人整天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屠杀基督徒,鲜血在整个城市里淌流,就像暴雨过后的雨水。土耳其人及基督徒的尸首都被抛进达达尼尔海峡,随着海水漂浮出大海,如同河渠上的甜瓜。 ”
围城战后,奥斯曼帝国帝国在1460年占领摩里亚,继而在1461年攻克特拉布宗。特拉比松沦陷结束了拜占庭帝国。帕里奥洛格斯王朝仍被欧洲承认为君士坦丁堡的正统王朝。直至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威胁著欧洲,欧洲也不再对发动十字军感兴趣,欧洲势力于是承认奥斯曼帝国是小亚细亚半岛及累范特的领主。
拜占庭失败原因
拉丁人的介入
浪漫主义画作“最后的十字军”。穆斯林的胜利、基督徒的失败及欧洲人在宗教改革及反宗教改革当中所犯的错误导致十字军的终结。拉丁人介入巴尔干的纷争损害了拜占庭帝国协同对抗奥斯曼帝国帝国的能力。以迈克尔八世为例,他试图将拉丁人驱逐出希腊,以致拜占庭帝国边界的防守空虚,使土耳其的贝立克,包括奥斯曼一世统领的部族侵袭和占领这些原属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安德洛尼卡二世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军事行动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却不时被西欧的事务拖累。无论如何,拜占庭帝国被迫要在罗马教宗与拉丁人的威胁之间作出抉择。
虚弱的拜占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拜占庭帝国处于不稳定状态。1261年君士坦丁堡战役失陷及其后的战事都来得不是时候。罗姆苏丹国的势力也正在衰退,许多贝立克都成为自治国家,如奥斯曼帝国一世的酋长国。虽然罗姆苏丹国的弱化令尼西亚得以暂时抽身,但是这短暂的喘息并没有被拜占庭帝国充分利用。
为了重新征服希腊,迈克尔八世对小亚细亚半岛的农民征收重税,以弥补仿效科穆宁王朝军队所建的昂贵军队的支出。这导致许多农民支持土耳其人,因土耳其人初时采用较低税收的制度。
米海尔八世逝世后,拜占庭帝国受内战煎熬,奥斯曼帝国也爆发内战,但发生在较晚的十五世纪,当时羸弱的拜占庭帝国已无力重新征服所失的领土。拜占庭帝国爆发内战时,奥斯曼人越过加里波利突进欧洲,围攻君士坦丁堡战役,迫使拜占庭帝国成为附庸。拜占庭帝国试图挣扎时,她已经被凌驾,两次的十字军圣战都以失败告终。
奥斯曼的兵力
奥斯曼人以强大的手段及能力聚集巨大的兵力。在初期,奥斯曼一世周边的土耳其人支持他们扩张。当土耳其人开始在拜占庭帝国缺乏防守的地区定居后,利用当地农民的贫苦境况争取他们的支持,不支持奥斯曼人的都会被袭击。小亚细亚半岛的城市被切割包围,奥斯曼人很快便精通了围城战。
围城战是奥斯曼人的专长,攻城有效而迅速。他们以征服代替摧毁,否则他们会虚耗过度。向被征服的地区索求兵力及财物等贡品有效于控制被征服的地区。
当时的奥斯曼人拥有其中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军队,他们的后勤足以支持数量庞大的军队远征。
影响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拜占庭-奥斯曼战争摧毁了拜占庭帝国这个维系欧洲中世纪保守秩序的基本力量,使得欧洲各国得以开启民族化、近代化进程。
君士坦丁堡之陷落震惊罗马教皇,他马上下令召集十字军进行反击,只有菲利普三世及勃艮第的公爵响应,但却没有付诸行动。庇护二世再次召集,但仍没有任何欧洲的领袖作出实质的回应,教宗只好自行领导十字军,他在1464年逝世,使十字军在安科纳的港口解散。
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对欧洲的意义重大,逃离战火的人将希腊的科学文化带到欧洲,催化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尼科波利斯战役及瓦尔纳战役的失败、神圣罗马的损失及缺乏有效的反击令人感到疑惑,马丁·路德相信土耳其人是上帝用来惩罚基督徒的:
“太可耻了……教宗长久以来诱导我们对土耳其人发动战争,用我们的金钱摧残这么多的基督徒,造成这么多的伤害!”
不过,到1529年,欧洲开始崛起应对奥斯曼帝国。马丁·路德改变了他的观点,认为“上帝的天谴”要与强大的世俗领袖作战,而不是教宗的十字军。
欧洲默认了奥斯曼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控制。奥斯曼帝国于是进一步开始征服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势力在十七世纪达致巅峰。土耳其新军开始转为奥斯曼帝国的弱点。保守、极权主义的奥斯曼帝国难以实行改革,与此同时,欧洲的军队变得更为现代化及策略性。波斯人及奥地利人开始有限度地抑制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