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致诚

王致诚

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年-1768年),法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乾隆时期担任清代宫廷画家。自幼学画于多勒,后留学罗马,擅长油画人物肖像和走兽,代表作有《十骏图》和《万树园赐宴图》等。他与郎世宁艾启蒙和安德义并称为四洋画家,形成中西合璧的新体画风。

人物生平

王致诚,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法国多勒出生,自幼从父习画,并在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出色的绘画才能。后被当地的布鲁瓦西亚侯爵(Marquis de Broissia)发现,受到了侯爵的资助以前往罗马留学继续深造。他在两年后学成而归,途经里昂时,在此暂居并绘制了数幅作品。由于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扬,王致诚便从此脱颖而出。

雍正十三年(1735年),王致诚在阿维尼翁加入耶稣会成为助理硕士。当时北京的一些法国籍传教士嫉妒意大利籍传教士郎世宁因绘画而备受爱新觉罗·弘历宠爱,故为了传教活动的顺利进行与竞争,请求法国也派送一些拥有绘画才能的传教士,以进一步讨好乾隆帝。王致诚在得知此消息后,便主动要求前往中国,并得到了法国耶稣会的批准,于乾隆二年(1737年)年底乘船启程。

乾隆三年(1738年)王致诚抵达北京,因献《三王来朝耶稣图》而备受乾隆帝赏识与称赞,受召供奉内廷,成为了清朝宫廷画家。王致诚在担任宫廷画家期间深受乾隆帝宠遇,平日里常有交谈往来,显得十分亲切。此外,王致诚在宫廷中与郎世宁也经常共同协作,互相切磋,最终成为了好友。

然而实际上王致诚初绘西画并不完全受爱新觉罗·弘历所欣赏,只有在绘制肖像时才被允许使用他熟悉的油画技巧。由于受到乾隆帝的强令,王致诚为了更好地在宫廷立足,只好勉为其难放弃原本在欧洲习得的油画技巧,并在郎世宁和其他好友的鼓励下重新学习中国的水墨画法,苦心钻研于陌生的山水风景和花鸟鱼虫等中国流行绘画元素。他在学习完成中国绘画技法后,参酌并折中了中西画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新体画风。

乾隆十一年(1746年)王致诚受教会之命为“在俗辅佐人”,以便在宫廷内外进行传教活动。

由于爱新觉罗·弘历对王致诚在宫廷内的各种表现颇为赞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曾下令给他封官增禄。但王致诚得知此事后并不高兴,因为他来华只为传教,于是便婉言拒绝了乾隆帝的嘉奖。经过数次拒绝后,最终乾隆帝也不愿勉强他,便留他在宫廷中继续担任御用画家。

除了担任宫廷画家以外,王致诚也曾参加过圆明园部分建筑的设计与装修,例如长春园的“西洋楼”。因此他对圆明园的建筑和景物都非常熟悉,且十分赞赏羡慕。

在中国生活期间,王致诚还与远在法国多勒的好友阿索之间维持着书信往来。其中记载了王致诚大大小小的各种生活碎片,详尽充实地描绘了他的生平经历。

王致诚自乾隆三年以来共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最终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影视形象

在2017年上映的中法合拍的电影《画框里的女人》中,王致诚担任主要角色。

个人作品

王致诚画技高超,一生中创作了不少佳作,本章只介绍其中一部分。乾隆十九年(1754年),爱新觉罗·弘历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部其首领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举行隆重的宴会,对他们进行了热情的招待。经乾隆皇帝旨命授意,由宫廷画家由郎世宁指导、王致诚担任主笔,多名中西画家通力合作完成,对这次宴会进行了纪实性描绘,所作《万树园赐宴图》真实地再现了这次民族团结的盛会。此作为绢本设色画,纵221.2厘米,横419.6厘米。图中的山峰树木和蒙古包式御幄等采用中国传统画法,主要人物肖像则大多采用明暗渲染等西洋画法,在绘画风格和技法上,融合了中西画法的各种技巧,使图画有别于以往的宫廷绘画,营造出深远开阔的意境,具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感。此外,王致诚还曾在避暑山庄绘制了“三车凌”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部首领的油画肖像十二幅等其他多幅画作。

王致诚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曾制作《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又称《平定西域战图》以及《平定伊犁回部战图》等等)中的三幅:《阿尔楚尔之战》《和落霍澌之捷》与《平定回部献俘》。此作共十六开,纸本,铜版画,每开纵55.4厘米,横90.8厘米。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十三年(1758年)和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中央政府为平定地处西北边陲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汗国部首领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及维吾尔族首领波罗尼都霍集占发动的叛乱,先后进行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此,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决定用图画的形式再现此次平叛过程中的种种得胜、凯旋与庆功的场面,以彰显清军将士们“百死一生,为国宣力”的赫赫战功。《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由供职于宫廷里的西洋画家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安德义四人所绘。采用欧洲绘画战争的全景式构图,场面宽广辽阔,结构复杂,人物情节繁多,但又能刻画入微。无论是构图方法、人物造型、景色描写以及明暗凹凸、投景透视等技法,都反映出当时欧洲铜版版画制作的最高水平,是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杰作。

值得注意的是,展示中国题材的组画使用的制作工艺却是欧洲出现于公元十五世纪的铜版画技术。铜版画因其使用金属铜版作为印制作品的底版而得名,以风格细腻,制作讲究精工著称,属于较名贵的画种。它随明末来华的欧洲传教士流入中国,逐渐为上至皇帝下至匹庶所认可。《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由四位宫廷西洋画师设计,随后送至法国雕刻制成铜版画。原稿图、十六幅铜版画各二百张及铜版原版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才悉数运回中国。而后原版又不知何时流失海外,现藏德国柏林国立民俗博物馆

据《国朝院画录》记载唯一有王致诚署名的传世作品为《十骏图》册,现藏故宫博物院。此作共十开,纸本设色画,每开纵24.2厘米,横29.1厘米,主要采用西洋技巧绘画,图中十匹骏马均是爱新觉罗·弘历的坐骑。《十骏图》用笔工细缜密,注重解剖结构,造型准确,形态生动,富有立体感和皮毛质感,可以看出王致诚的作画水平并不亚于以画马而著称的郎世宁。尽管该作只署了王致诚一人的名款,但每开中的山水和树石配景在画风上与马匹存在明显差异,纯属中国传统画法。由此可知《十骏图》的背景均出自宫廷里的中国画家之手,而王致诚只画马,是中西合璧之作,实际上这种现象在乾隆时的宫廷绘画中是十分常见的。

参考资料

《清廷西洋画师王致诚》.故宫博物院.2024-09-09

《王致诚的油画作品》.故宫博物院.2024-09-09

画框里的女人.1905电影网.2024-09-09

郎世宁等万树园赐宴图轴.故宫博物院.2024-09-09

《万树园赐宴图》 相关问题研究.故宫博物院.2024-09-09

王致诚其人其名.故宫博物院.2024-09-09

清 郎世宁 王致诚 艾启蒙 安德义 画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故宫博物院.2024-09-09

郎世宁等《平定西域战图》册.故宫博物院.2024-09-09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故宫博物院.2024-09-09

..2024-09-09

王致诚的《十骏马图》册.故宫博物院.2024-09-09

清 王致诚 十骏马图册.故宫博物院.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