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左冯翊

左冯翊

左冯,为两汉三国时期三辅之一,取义“凭辅京师”,负责管理当时京附近地方行政事务,类似太守之职。始于刘彻改左内史更名左冯翊所置,治所在长安东汉时治所移至高陵,三国时改为冯翊郡,官名改称冯翊太守。左冯翊既可以指此文华殿大学士,也可以指所辖地区。

历史沿革

秦以内史掌治京师,汉武帝时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将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东北),相当于郡守。案《汉书》,共辖13城,户37090,口145195。职掌相当于郡太守,辖区相当于一个郡,辖24县。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水以东、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东汉移治高陵区(今高陵县西南)。

曹魏时去“左”字改辖区为冯翊郡,长官名为冯翊知府,移治临晋(今大荔县)。司马炎时(265-290),始更名为大荔县。此后地名变更频繁,西魏改为同州,唐天宝初年(742年)曰冯翊郡,至乾元三年(758年)复改为同州。

新朝时期,始建国天凤元年(14年),废三辅,改置京尉、师尉、翊尉、光尉、扶尉、列尉六尉郡,各领十县,郡官称大夫。更始元年(23年),恢复汉制。东汉初左冯翊迁治高陵区县(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领县有高陵、合阳县、、粟邑、池阳、云阳、富平县、万年、莲勺、重泉、临晋、夏阳、衙县、长陵、阳陵、栎阳、翟道、谷口、县、武城、沈阳、征县、云陵、怀德24县。建武六年(30年)废阳、祋祤、粟邑、栎阳、翟道、谷口、富县、武城、沈阳市、征县、云陵、怀德12县。建武十五年(39年),明长陵、阳陵2县移属京兆尹;永平二年(59年)复置郃阳县,永元九年(66年)复置祋祤、粟邑2县。

建安初,分左冯翊西数县置左内史郡,左冯翊迁治临晋(今大荔县朝邑镇)。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前省左内史郡,并回左冯翊。东汉末,左冯翊领高陵、池阳、云阳、频阳、万年、莲勺、重泉、临晋、夏阳、衙、郃阳、祋祤、粟邑13县。

三国时左冯翊改为冯翊郡,郡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朝邑镇),领高陵区、池阳、云阳、富平县、万年、莲芍、重泉、临晋、夏阳、衙、合阳县、祋祤、粟邑13县。东汉末时已废衙县,黄初元年(220年)高陵、池阳县移属京兆郡;新置怀德县(不详何时),废云阳县(太和、青龙年间)。魏末领临晋、频阳、莲芍、重泉、郃阳、夏阳、粟邑、万年、祋祤、怀德10县。

晋朝时废怀德、祋祤2县,万年县移属京兆郡,京兆郡下邽县来隶。北魏时,分京兆郡、冯翊郡置华阴市,夏阳、郃阳二县改属华山郡。北魏后期,冯翊郡领高陆、频阳、万年、莲芍、广阳、鄣六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废郡存州,废除州下所有的郡。冯翊郡废除,由大荔县直辖属县。

隋代大业三年(607年)改同州为冯翊郡,治冯翊,领冯翊(治今陕西省大荔县)、韩城市(治今陕西省韩城市)、合阳县(治今陕西省合阳县)、朝邑(治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澄城(治今澄城县)、蒲城(治今陕西省蒲城县)、下邽(治今临渭区下吉镇)、白水(治今白水县城北37.5里一带)8县。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冯翊郡为同州。天宝(742年)复为冯翊郡,下领冯翊(今大荔县)、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白水(今陕西省白水县北)、澄城(今陕西省澄城县)、韩城市(今陕西省韩城市)、郃阳(今合阳县)、河西(武德三年置县,今陕西合阳县东黄河沿岸一带)7县。乾元三年(780年)又改为同州,至此冯翊郡之名不复存在。

人口

按《汉书》载,刘衎元始二年共辖:二十四城,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

后汉书》载,刘保永和五年共辖: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隋书》载,隋殇帝大业五年共辖:八县,户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二。

通典》载,唐天宝年间共辖:七县,户五万八千五百六十一,口三十八万五千五百六十。

行政长官

左冯翊历任官员名录繁多,从刘彻太初元年(前104年)的殷周开始,至李亨乾元元年(758年)的颜真卿结束,历经汉、魏、晋、隋、唐等朝代的变迁。其中,如刘弗陵元凤元年(前80年)的贾胜胡因坐纵谋反者弃市,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的韩延寿下狱弃市,刘祜元初二年(115年)的司马钧下狱自杀等,均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而唐朝的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在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其在任期间的政绩也为后人所称道。

书籍

关于左冯翊的详细记载,可参考《汉书》《后汉书》《晋书》《通典》等史书。此外,孔祥军的《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和《晋书地理志校注》也对左冯翊的历史地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