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平洋石斑鱼
东太平洋石斑鱼(英文:Pacific Goliath Grouper;拉丁学名:Epinephelus quinquefasciatus),又称“巨人石斑鱼”,是世界热带珊瑚礁中的“重量级选手”,也是鞍带石斑鱼的一种。其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
一个多世纪以来,鱼类学家认为东太平洋石斑鱼与大西洋巨石斑鱼是同一物种,因为两者在体型和斑纹上极为相似。直到针对鱼类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才证实了东太平洋石斑鱼作为独立物种的地位。基因分析显示,两者约在350万年前拥有共同祖先,当时加勒比海与太平洋相互连通,但随着巴拿马地峡形成,太平洋一侧的石斑鱼种群与大西洋种群彻底分隔,在漫长的演化中,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东太平洋石斑鱼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常出没于珊瑚礁区域。其体型壮硕、呈长椭圆形,两眼间距宽且平坦,前鳃盖骨边缘有细密锯齿和棱角;背鳍和臀鳍都有硬棘及软条,尾鳍呈圆形;成年鱼体呈灰或绿灰色,有浅色斑块,且头、身及胸鳍散布有小黑斑,而亚成体和幼鱼则分别有独特的斑纹体色。它们是大型石斑鱼,是肉食性动物,体长可达2.5米。
东太平洋石斑鱼在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纳入评估,其等级为数据缺乏(DD, 数据 Deficient)。在其分布范围内,它们是休闲渔业和商业渔业都极力追寻的目标鱼种,过度捕捞也是其面临的主要威胁。但由于对东太平洋巨石斑鱼的研究甚少,所以有关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信息也非常匮乏,包括其年龄、生长过程、寿命、活动规律、饮食、栖息地利用及繁殖等方面的具体细节都所知不多。
发现过程
早期认知
大约350万年前,也就是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被现代的巴拿马共和国分开之前,东太平洋石斑鱼与大西洋巨石斑鱼确实是同一品种。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鱼类学家也始终认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巨人石斑鱼是同一品种。
辨明差异
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凭借基因检测,揭示东太平洋石斑鱼与大西洋鞍带石斑鱼其实已经具有截然不同的基因。这也表明,当它们的海洋家园被中美洲分开之后,已分别进化成了两种独特的物种。
权威正名
科学家根据鱼的基因排序的不同来确定东太平洋石斑鱼是与大西洋巨石斑鱼不同的品种。将其重新分类并确认命名,并于2008年将此研究成果发表在当时的《濒危物种研究》杂志上。
命名与分类
词源
东太平洋石斑鱼的属名“Epinephelus”源自希腊语“epinephelos”,意为“多云的”;其种名“quinquefasciatus”中“quinque”意为“五”,“fasciatus”意为“有条纹的”,这里指的是鱼体上延伸至背鳍和臀鳍的五条斜纹。
学名
东太平洋石斑鱼的拉丁学名为“Epinephelus quinquefasciatus”,是由法国博物学家和动物学博库尔于1868年命名。长久以来,它曾被认为与其他石斑鱼属于同一物种。直至2008年夏季,夏威夷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协会、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国家海洋渔业局以及巴西石斑鱼项目的研究人员,借助基因技术,探测到其独特的物种差异,并共同证实了东太平洋石斑鱼作为独立物种的地位,相关成果也得以发表和厘定 。
俗名
东太平洋石斑鱼在墨西哥被称作“mero gigante”。
分类
东太平洋石斑鱼的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
体态特征
整体形态
东太平洋石斑鱼体型壮硕,呈长椭圆形。两眼间的区域宽阔且平坦。前鳃盖骨边缘有细密锯齿,呈斜角状。
鳍部特征
东太平洋石斑鱼的背鳍有11根硬棘和15-16根软条,臀鳍则有3根硬棘和8根软条,而尾鳍则呈圆形。
体色斑纹
成鱼
成年东太平洋石斑鱼的头部和身体呈灰色或绿灰色,带有浅色斑块和小的深色斑点,这些斑点散布在头部上方、身体以及胸鳍上。
亚成鱼
鱼体长度小于100厘米的亚成鱼整体呈绿褐色至黄褐色,身体和尾鳍上有不规则的深褐色斜纹。
幼鱼
东太平洋石斑鱼的幼鱼头部、背鳍软条部分以及胸鳍、腹鳍和尾鳍上有密集的斑点。身体上有5条黑色斜纹延伸至背鳍和臀鳍,尾鳍基部还有一条黑色条纹。
体型大小
东太平洋石斑鱼是体型最大的石斑鱼种类之一,最大全长可达2.5米。
分布栖息
东太平洋石斑鱼,于东太平洋区域呈带状分布,紧邻美洲西海岸。其分布范围北起加利福尼亚湾、下至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太平洋沿岸,一路向南延伸至秘鲁沿海。其分布区域还包括了墨西哥的雷维利亚希赫多群岛、哥斯达黎加的科科岛以及哥伦比亚的马尔佩洛岛等一系列群岛 。
成年东太平洋石斑鱼常态下栖息于近海的岩礁区域,但相关科考记录显示它们也会出现在近岸地带。而幼鱼阶段的东太平洋石斑鱼,则偏好选择红树林、河口、潟湖以及海湾等生态环境作为栖息之所。
东太平洋石斑鱼栖息于洞穴内及周边,最深可达91米,但通常生活在深度不足30 米的水域。
生活习性
食性特点
东太平洋巨石斑鱼领地意识极强、食性也极为广泛,鲨鱼、鳐总目、甲壳亚门、头足纲、其他各类鱼类,乃至海蛇亚科和海洋哺乳动物,皆在其食谱范围之内。
生物特性认知
科学界针对东太平洋石斑鱼生物学特性所掌握的研究资料相对匮乏。基于现有的部分研究成果,结合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习性展开分析推理,学界广泛达成共识,认为东太平洋石斑鱼在生物学特性方面,与大西洋巨石斑鱼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 。
亲缘物种
东太平洋石斑鱼与大西洋巨石斑鱼存在亲缘关系。大西洋巨石斑鱼(拉丁学名:Epinephelus itajara),别名为多纹石斑鱼、巨海鲈、巨石斑鱼、大口黑鲈,它们是一种大型海水鱼,分布于墨西哥湾、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其体长可达8英尺,体重近800磅,是大西洋中体型最大的石斑鱼。
物种现状
种群数据获取困难
在东太平洋石斑鱼的大多数分布区域内,能够直接获取的种群数据极为匮乏。受研究条件、观测范围等多种因素限制,难以对其种群数量、分布动态等进行精准监测与统计。
解析全靠亲缘物种
东太平洋石斑鱼和大西洋鞍带石斑鱼同属石斑鱼类。大西洋巨石斑鱼因过度捕捞,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相关变化已有详实的研究记录。鉴于两者生态习性、栖息环境存在相似性,东太平洋石斑鱼极有可能因面临相似的捕捞压力,种群数量也出现显著下滑。
渔民访谈与渔获分析
成年个体捕捞变化
通过对墨西哥和巴拿马共和国等地渔民的访谈及上岸渔获观察可知,大型成年东太平洋石斑鱼几乎从不上岸。而在20-30年前,成年个体是常见的捕捞目标。这直观反映出成年种群数量在近几十年间大幅减少。
小型个体捕捞情况
小型东太平洋石斑鱼个体仅偶尔被捕捞上岸,且由于其稀缺性,在市场上能售得高价。由此推断,在捕捞作业中,捕获的多为未成熟个体,进一步表明其种群结构已遭受严重破坏。
水下调查结果
1999至2011年间,科研团队每年针对加利福尼亚湾的岩礁开展水下调查,每年调查礁体数量达50-100处。然而,在持续多年的潜水调查作业中,均未发现东太平洋石斑鱼的踪迹。这从侧面反映出该区域内东太平洋石斑鱼数量已极为稀少,甚至可能局部灭绝。
商业渔业数据统计
加利福尼亚湾商业渔业数据
依据加利福尼亚湾商业渔业收集的年度上岸渔获量及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数据,1960年至1980年间,渔获量和CPUE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与当时渔业捕捞强度增加相关。但自1980 年后,二者迅速下降。自20世纪90年代起,该地区的上岸渔获量和CPUE近乎归零,这显示出该区域东太平洋石斑鱼资源已濒临枯竭。
拉巴斯湾个体渔民捕捞争议
在加利福尼亚湾拉巴斯湾作业的个体渔民,于1998-2005年间,宣称捕获了88吨东太平洋石斑鱼。然而,经B. 埃里斯曼和M.T. 克雷格等专家研究核实,该研究结果存在严重问题,极有可能是将约氏笛鲷误认成东太平洋石斑鱼。据B. 埃里斯曼和M.A. 阿布尔托在2003-2011年间对拉巴斯湾上岸渔获的持续观察,并未记录到东太平洋石斑鱼。
致危因素
过度捕捞是东太平洋石斑鱼面临的主要威胁。由于东太平洋石斑鱼上岸的渔获大多是长度不足50厘米的鱼,所以目前野生环境中具备繁殖能力的鱼数量极为有限。
相关价值
在东太平洋石斑鱼整个分布范围内,其是休闲渔业和商业渔业都极力追寻的目标鱼种。
物种保护
ICUN等级
东太平洋石斑鱼在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纳入评估,其等级为数据缺乏(DD, 数据 Deficient)。
保护现状
在墨西哥以及全球其他地区,目前尚未制定专门针对东太平洋石斑鱼的管理规划,渔业法规中也缺乏与之对应的专项条款。不过,在东太平洋石斑鱼的分布区域内,部分区域已被划定为海洋保护区 。
参考资料
Two Species of Goliath Groupers.underwaterjournal.2025-02-16
太平洋发现新种巨型石斑鱼.科学网.2025-02-16
DNA Reveals New Species Of 1000 Pound Goliath Grouper, E. Quinquefasciatus.science2.0.2025-02-16
Epinephelus quinquefasciatus (Bocourt, 1868).fishbase.2025-02-16
Pacific Goliath Grouper(Epinephelus quinquefasciatus).www.iucnredlist.org.2025-02-16
Pacific goliath grouper.animalia.2025-02-16
Pacific Goliath Grouper.mexican-fish.com.2025-02-16
The ETYFish Project(Fish Name Etymology Database © Christopher Scharpf).etyfish.org.2025-02-16
Atlantic Goliath Grouper.americanoceans.202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