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之长

陈之长

陈之长(1898—1987),著名兽医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畜牧兽医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898年1月28日生,四川简阳人,先后主持中央大学、四川大学和四川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工作近50年之久,为培育畜牧兽医高级人才,传播和推广畜牧兽医先进科学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1898年1月28日出生于四川省洛带镇

1912一1913年肄业于成都府中学堂。

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

1922—1926年先入美国依阿华州立农工学院深造,获兽医学博士学位;旋即赴康奈尔大学进修兼研究一年。回国途中,到日本考察畜牧兽医事业。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开封市)兽医官。

1928一1929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林局畜牧兽医技师兼科主任。

1929—1946年任台湾中央大学教授兼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系主任。

1942年当选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

1948—1956年任四川大学教授兼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系主任。

1956—1985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历任四川农学院(后改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兼畜牧兽医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

陈之长,字本仁,1898年1月28日生于四川省洛带镇禾丰乡周家沟。父孝威,习法政,重子女教育。陈之长自幼发愤读书,1912年考入成都府中学堂(现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学堂留美预备班。在校期间曾因参加“五四运动”游行示威,被北洋政府逮捕,数日后获释。1921年又因支援北京国立和大院校教职员索薪斗争,参加罢课罢考,被学校当局勒令留级一年。

1922年,陈在清华学堂学习期满,赴美入依阿华州立农工学院攻读兽医学。在校时与张心一赵连芳程绍迥等同学组织“中国新农会”,互相砥砺并相约回国后去东北地区合办垦牧场。1926年陈在该院获兽医学博士学位,旋即赴康奈尔大学选修微生物学,并在乳牛场实习乳品加工,为回国办场作准备。1927年学成回国。归途中在日本逗留3个月,考察日本的畜牧兽医事业。

当时祖国北方仍被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办场一事,自成泡影。经邹秉文介绍,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总司令部任兽医官。

那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流行牛瘟,连年不息,田园荒芜。1928年初,他应广西省建设厅邀请,赴广西任农林局畜牧兽医技师兼科主任,主持创建血清厂,防制牛瘟。听说俄侨在哈尔滨市搞牛瘟血清颇有经验,遂专程去满蒙地区考察畜牧兽医学事业,并与俄侨兽医技师交流经验。在哈尔滨订购制造血清疫苗专用器材数百箱,陆续运回柳州市安装备用。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陈被迫逃离广西,绕道抵达上海市

1929年秋,他应聘担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兼畜牧兽医系主任,从此走上“教育救国”之路。此时,“中国新农会”会友多已日国在中央大学任教,为实现夙愿,在从教之余,创办了“南京新农公司”养鸡养蜂场,至1937年南京沦于敌手才宣告解体。

从1929年至1937年,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在教学、科研和推广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全系拥有教授6人、讲师2人、助教4人、技术助理员3人。建成了实习猪场、良种鸡场。添购了乳牛场机械设备和兽医学医疗用品。在此期间还举办了养蜂训练班(1930、1931年)、养鸡训练班(1931年),乳品卫生检验训练班(1935年)、二年制畜牧兽医专修科(1936年)、兽疫防治人员训练班(1937年)。在科研方面,1935年获洛氏文化基金会资助,由许振英主持猪种培育和饲养技术试验研究。在推广方面,1935年与泰兴市义庄农场合作在泰兴地区推广良种畜禽;同年创办《畜牧兽医季刊》,及时报道教学和科研成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西迁四川重庆。当时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邀请陈之长、罗清生成都市协助工作,遂借得四川省家畜保育所部分房屋作为畜牧兽医系师生安身和教学实习场地,为教学、科研和推广提供了较好环境,也使从南京带来的良种畜禽得以充分选育和推广。在四川9年,虽值抗战期间,学校经费拮据,在陈之长的积极努力下,畜牧兽医系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除完成本科和专修科教学任务外还代办了中央政治学校附属边疆学校畜牧科,与农林部中央畜牧实验所合办了羊毛改进人员训练班,招收了畜牧和兽医硕士研究生。

1938年,陈之长和罗清生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川康盐务管理局邀请,赴自贡盐场检查盐井推牛瘟病。他们建议成立兽疫防治机构,先后推荐毕业生等10余人,成立兽疫防治所,建立血清厂,为控制当时流行于川康盐区的牛瘟和炭疽病作出了贡献。

同年,陈之长和许振英、赵海泉等应西康省政府邀请深入康北草地考察牧民生活、畜牧业生产、牲畜疫病防治,提出不少建议,供当地政府发展草原畜牲业生产作参考。

1940年,成立中华畜牧兽医出版社,陈之长任理事长。该社出版定期的《畜牧兽医月刊》以及畜牧兽医专著和科普读物,对开拓和发展我国畜牧兽医事业起了促进作用。

1942年,陈之长当选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二届理事长。1943年2月,他以学会名义邀请俄勒冈大学畜牧系主任、牧场经营管理专家R.G.蒋森(Johnson)来成都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讲授草原管理学和草原牲畜管理学,并陪同蒋森应西康省政府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省政府邀请去康南和宁夏考察。1943年秋,又邀请美国家畜育种专家R.W.费里朴(Phillips)来系作“家畜育种学对遗传学原理之应用”与“家畜生殖生理及家畜育种新趋势”两次学术报告。1944年邀请美国兽医学专家E.A.童立夫(Tunnicliff)作关于兽医卫生和兽疫防治的讲授和学术交流。

1945年暑期,应四川省政府邀请,偕同应届毕业生王树信等赴川西汶川县羌族地区草坡进行综合考察,探讨该地区是否宜于发展畜牧生产。

1946年中央大学在南京复校。陈之长因健康原因辞去系主任职务,但仍担任兽医微生物学和家畜产科的教学工作。

1948年,陈之长应聘就任四川大学教授兼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当时曾有人劝他去台湾,被他毅然拒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系主任。在系务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1954年他去北京参加高教部召开的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培养方向和制定教学大纲会议,回校后立即执行统一教学计划,制定各课教学大纲,建立教研组,对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1956年他参加高等农林院校考察团赴苏联考察高等畜牧兽医教育和科学研究。1961年他积极贯彻“高教60条”,使教学、科研和生产劳动进一步得到合理安排。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蒙受到莫须有的冤屈,身心备受摧残。1970年后长期卧病。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教书育人工作,并寄书下放劳动的教师,共勉坚信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粉碎“四人帮”后,他欢欣鼓舞,决心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竭尽绵薄。在病中他坚持撰写和为来访者提供我国畜牧兽医史料,稍能下床行动,即参加畜牧兽医学会和学校举办的学术活动。

1985年春发现患大肠癌,经医治无效,于1987年3月13日与世长辞,终年89岁。弥留时遗言:“把我的遗体奉献给川医研究,后事一切从简,并把骨灰投放羌江。”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