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献陵
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皇帝朱高炽朱高炽和诚孝皇后张姓的合葬陵墓,位于昌平区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十三陵之一。
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朱高炽病逝后,新即位的朱瞻基朱瞻基依照其生前“务从俭约”的遗愿定制并营建献陵,三个月后完成玄宫建造。正统八年(1442年)三月,明献陵全部完工。
明献陵位于燕山支脉天寿山下,陵宫朝向西南,占地约4.2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形,风水格局属内明堂式。其陵园被横贯东西的玉案山分为前后两进院子,第一个院落以恩门为陵门,内建有祾恩殿以及左右配殿、神帛炉,院后设门一道;第二进院落以宝城、明楼为主。1957年,包括明献陵在内的明十三陵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又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定制修建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即位不足一年的朱高炽朱高炽离世。临终遗诏“山陵制度务从俭约”。朱瞻基朱瞻基即位后,遵照朱高炽遗诏亲定陵园规制,并委派成山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理修陵事宜。同年七月,明献陵正式开始修建,八月荐陵号并定名献陵。九月,玄宫落成,并继续营建门楼(祾恩门)、享殿(祾恩门)、左右配殿和神厨等。
同年九月六日,朱高炽下葬。据《明宣宗实录》载,朱高炽离世后,有五位妃嫔为其殉葬,也被一同被葬在明献陵。殉葬嫔妃为贵妃郭氏,郭淑妃王氏,丽妃王氏;顺妃谭氏,充妃黄氏。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朱高炽诚孝皇后张姓离世,朱祁镇朱祁镇将其与朱高炽合葬于明献陵。同年十二月,地面建筑明楼开始修建,次年三月明献陵全部完工。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朱厚熜认为只有朱棣的明长陵有功德碑而明献陵在内的其他六陵未有,无以彰显列圣功德,于是为明献陵等六陵增建了神功圣德碑及碑亭。
清朝修缮
清代入关之后,为示代明施政、标榜正统,顺治、康熙帝都曾展明代陵墓。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初五日,爱新觉罗·弘历致奠明长陵时,见明十三陵陵寝明楼、享殿多有损坏,神牌、案亦遗失无存,遂下令修。
修缮过后,明献陵明楼内的木构梁架改为石条券顶结构,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东西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多数被拆,还拆除了嘉靖时期修建的神功圣德碑亭的四壁,又在石碑四周砌了一道齐胸高的宇墙。作为门楼的祾恩门缩小了间量,且顶部从歇山式改为硬山式。宝城的城台券洞被封塞,并在城台右侧增建了直达城台的路。
献陵现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祾恩门、祾恩殿顶部塌,只留存墙壁。日军侵华时期,为修炮楼,第一进院落的围墙和祾恩门、祾恩殿的山墙被拆毁。1992年起,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明献陵进行修缮,第二进院落前的石桥、三座门、陵墙及宝城、明楼修缮后保存较好,但其时第一院落已然成为遗址。
现存明献陵陵宫朝向西南,占地约4.2万平方米。近陵处有神功圣德碑亭,碑亭由陡板式四方形台基、高5.2米石碑及部分清代改建的宇墙构成。亭前建有一座单空石桥,桥身略有残坏,没有桥栏。
地理环境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而天寿山作为燕山支脉,处于溪河交汇之处,水源清长;南方远处有案山和朝山;土壤优良,宜于植被生长,被视为适合营建帝王陵墓之地。同时,明献陵位于明长陵的西侧,修建在山、水、林木之中,被认为地处长陵及整个天寿山帝王陵墓区的“虎砂”附近,其陵园被横贯东西的玉案山分开,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的玉案山又被视作是明献陵的“龙砂”。
建筑特征
陵墓布局
明献陵被环抱在宝城前的玉案山分为前后两个院落,为维护其内明堂“风水”格局以及“龙砂不可损坏”的“风水”信条,在修建明献陵时,将举行祭祀仪式的祾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其第一个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内建祾恩殿以及左右配殿、神帛炉,院后设门一道。第二进院落前的神道上,有三座并列单空拱形石桥。第二进院落以宝城、明楼为主,院前有神道,另有三座并列单空拱形石桥,院内建两柱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二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
陵墓细节
神道与碑亭
明献陵神道从明长陵神道北的五空桥北分出,长约一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两侧并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等建筑,嘉靖年间才增建了神功圣德碑及碑亭。明献陵之神功圣德碑高5.2米,首龟,无字。碑亭原制为重檐式、四出陛,碑亭台基为陡板式正方形,边长10.1米,高0.6米。清乾隆修缮时,碑亭四壁被拆除,改建为宇墙式。现存碑亭台基、石碑及部分清代改建的宇墙。
第一进院落
门楼祾恩门为三间门阔,祾恩殿内有石雕,上部雕纵排五路云纹,下部雕五座宝山,周围刻串枝式卷草浮雕图案。其陵殿、两配殿、神厨均为五间的单建筑。第一进院后门面阔7.3米,门洞宽2.2米。
两院之间
两进院落之间设有三座单空石桥,中桥宽7.5米,长13.2米,两侧桥各宽6.1米,长11.2米。第二进院落前墙间设三座琉璃花门楼,三座门楼均为单檐歇山顶。中门楼门洞内左右墙面各嵌上下两块卷草图案的门档花,檐下为琉璃斗拱,红色门垛四角设琉璃柱及马蹄碌,四周围饰有琉璃线砖,四角分别嵌卷草图案的琉璃岔脚。门垛以下以石门限为界,前承石制须弥座,后承为陡板式基座。左右门楼檐下为琉璃冰盘檐。门垛部分均为红墙面。门垛下前后均为陡板式基座。
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内的明楼没有明长陵明楼高大,平面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顶,楼壁四面设直通前后式券门。楼内碑趺须弥座上雕二龙戏珠,下雕云,上下枭雕仰俯莲花,束腰雕花结带图案。碑身正面刻楷书“仁宗昭皇帝之陵”。上登明楼的礓石察量路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宝城城廓平面作纵向椭圆形,宝山封土隆起。方城由城砖垒砌,下承石刻须弥座,正对瓮道的宝山前有一座琉璃屏。石供案为须弥座形制。案上摆放的祭器,种类、数量,城内、位置和长陵相类。
开发与保护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明献陵作为天寿山帝王陵墓,被视作禁地,受到监、卫、署三套机构的严格保护。一般情况下,陵设一监,监分设掌印太监(正四品)一员,书、管理、司香以及长随内使等若干员。其职责包括司香火、供洒扫、掌管陵园锁钥、维护陵园安全,以及管理陵墓附带的香火地。卫即陵寝军事保卫组织,另在昌平区城内增设提督兼署都督佥事一员,专管入卫边兵,防守皇陵。清朝时,清廷废置明朝时将其视作禁地的规定,另设置守陵太监以及陵护予以保护。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还对包括明献陵在内的明十三陵进行乐修缮。
民国时期
1914年五月,国民政府按照清代旧例,每年拨给昌平县一百名的护陵甲军名额,给予其七百余元的资费,作为明献陵等明十三陵的保护经费,1916年将明献陵等古代陵寝在内的文物古迹纳入国家制度和法律的保护之下,并以延恩侯朱煜勋和陵户为主对明十三陵进行管理和保护。但延恩侯朱煜勋尸位素餐,甚至擅自盗伐陵园柏树,1925年,昌平区派人接管了明十三陵,并设置明陵警察所。尽管如此,盗伐陵园之事层出不穷,该时期内明献陵等明十三陵遭到严重毁坏。
1949年至今
1949年之后,明献陵的管理机构得以健全,于1955年9月划归北京市园林局十三陵管理处管理。1957年,北京市将明献陵在内的明十三陵纳入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又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6月,十三陵的管理工作改由新设立的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负责。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辖区内的文物古迹和风景,管理辖区内的游览事项,以促进旅游事业发展。1982年,明献陵等明十三陵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1992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明献陵的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的陵墙进行了修缮。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世界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通过决议,将明献陵等明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曾拟发掘
1955 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等拟发掘明十三陵中的明长陵。1956年,在开战发掘之前,郭沫若又提出发掘明献陵的提议。他认为明献陵不大,营建年月又距长陵较近,可先予以发掘,以便为长陵的发掘提供正确的材料;且明献陵的明楼、方城、围墙保存比较完整,发掘后,修复开放,所费不大。但工作组经过反复勘察研究,认为定陵已经裂,发掘明献陵不如先发掘定陵。而定陵发掘后,一些丝绸制文物受损,明十三陵的发掘中止,明献陵至今也没有再被发掘。
疑遭盗窃
2013年4月30日,文保人士崔先生到明十三陵游览期间,发现明献陵第二进院内刻有云纹的丹陛石附近,遭到大面积的破坏,丹陛石一侧石阶几乎消失,原本的阶梯断成两三截,堆放在地上,而丹陛石上也有很多被凿的痕迹,以致受损部位露出了白色质地,便怀疑为偷盗者所为。明十三陵特区保卫科随即展开调查,但没有发现有文物丢失。
参考资料
献陵.故宫博物院.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