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比塞(德语:Martin Butzer;英语:Martin Bucer,又译马丁·布策、马丁·布塞尔,1491年—1551年),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教神学家和改革家。他曾是道明会硕士,因受马丁·路德影响欲改革维桑堡教会而被天主教会处以绝罚,被迫逃往斯特拉斯堡。1549年他被辗转英国,执教于剑桥大学讲授神学之前,参加过若干次宗教会议,试图调解慈温利,U.与路德之间的争执,来促进德国与瑞士改革派教会的联合,几次在哈根诺、沃木斯和拉提斯本参加与罗马天主教和解的会议,可惜未成功。他死后,女王玛丽一世命令破坏其墓地,焚毁了他的尸体,然而,伊丽莎白一世后来又重修了他的坟墓。
个人生平
马丁·比塞1491年生于神圣罗马)境内的阿尔萨斯(当时德南,今法国),1508年正式加入道明会成为硕士。曾在海德堡、美因茨 等地修读神学,1518年比塞进入海德堡大学,受到了同属道明会的托马斯·阿奎纳经院主义及当时人文主义的影响。
1518年4月底,27岁的比塞首次见到年长8岁的马丁·路德;当时路德受海德堡邀请,为其改革思想辩论,提出“十架神学”。因着路德的影响,比塞离开经院哲学,逐渐转向新教改革,并于1521年4月比塞正式脱离道明会,1522年中与前修女伊丽莎白(Elisabeth Silbereisen, d. 1541)结婚。此后比塞公开其路德追随者的新教身份,在维桑堡积极传讲改革言论,更因此激怒当局,致同年遭天主教会绝罚。
成为一无所有的难民,比塞1523年4月流亡到斯特拉斯堡,得到策尔(Matthaus Zell,1477-1548)的支持及接纳,并在不久后成为该城改革运动的实质领袖,将31岁至57岁长达26年的黄金岁月贡献给斯特拉斯堡( 1523-1549), 亦成为该城影响力最大的宣讲者、作者、外交人员和教育者。
1549年4月应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Thomas Cranmer, 1489-1556)邀约前往英格兰,于剑桥大学担任神学教授。比塞家很靠近瑞士的边界,所以他先受到慈温利,U.神学的影响;而这事使他后来成为一位中庸的神学家。然而,约翰·加尔文的神学虽然建立在马丁·路德及慈运理,更是站在比塞的肩膀上,借重他们很多地方。
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风起云涌的世代,开始没多久各方意见就不是如此相同。就其中两位领袖,路德与慈运理(Huldrych Zwingli,1484-1531)年纪相仿,1520年代40岁上下的两人,已分别成为德国及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领袖,却因着神学上的不同意见,产生几多的争辩。生于1491年的比塞,比两位前辈年轻7岁,却扮演和平之子得角色,致力调解路德与慈温利,U.两人的歧见与纷争。
1546年,法国军队入侵斯特拉斯堡,强迫市政当局接受罗马教会的临时教会协定,他不愿妥协,遂被迫离开斯特拉斯堡,到英国的剑桥教书。其间仍经常参与教义辩论,帮助修订英国国教公祷文,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继续发挥领头作用。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和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亦深受其影响。1551年3月1日,他在剑桥逝世,终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