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伯坚

刘伯坚

刘伯坚(1895年1月9日-1935年3月21日),谱名永福,后改永固,字毅伯,号铁侠,笔名大野(冶)。祖籍江西,出生于巴中市县(今平昌县)龙岗寺,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

刘伯坚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刘伯坚赴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刘伯坚赴苏学习,任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秋,刘伯坚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委派,回国任西北军总政治部主任。1931年,刘伯坚参与领导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旋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3月21日,刘伯坚壮烈牺牲在大余县金莲山刑场,时年40岁。

1938年,毛泽东为刘伯坚的碑文题词。1986年,杨尚昆亲自为刘伯坚纪念碑揭幕,邓小平题写碑名。2009年,刘伯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生平

童年时代

1895年1月9日,刘伯坚出生于巴中市县(今平昌县)龙岗寺。未足5岁,刘伯坚就在父母的督促下认字块、背童诗。7岁进入离家50华里的岳家寺“金斗寨高等小学堂”(今平昌县金山中学)学习,常常读书到半夜。校长是一位姓余的翰林,在辛亥革命前夕辞去陕西省提学使,隐退回乡办学。担任史地和数学的教师,都是一些青年先进人物。这些人对他的思想颇有影响。12岁时,父母送他到均是清末秀才的外公和大舅父执教的“专修馆”攻读经书。后来,二舅父清末武生苟秉衡早晚教他学拳术、练气功,骑马射箭、演唱川剧。尔后,刘伯坚入龙岗“义学堂”,老师易子仪又给他讲了屈原的《离骚》和岳飞的《满江红》,更激起他对爱国诗人和民族英雄的敬慕。刘伯坚高小尚未毕业,便考取了“省立巴州中学”。一年半以后,刘伯坚认为这所学校是“新学不新”“死水一坛”,便转学到达州市“绥属联中”。

青年时代

1918年春,刘伯坚经友人介绍到嘉陵道驻保宁府道尹陈炳堃处作秘书。他办事精干,才思敏捷,文章出众,颇得陈氏器重,除给他月薪120元外,并准备举荐他任苍溪县县长。他却婉言谢绝。不久,他便毅然辞官不做,呈书禀告父母:“父辈家非殷实,儿欲奋发深造,不得不恒游远方求知。”1919年,刘伯坚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补习外语,同好友积极准备旅欧勤工俭学。同年8月,刘伯坚离开成都市抵北京,由“四川留京学会”分到吴玉章办的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常去北京大学旁听班补习法语,并与赵世炎创办了《工读》半月刊,研究工读价值,讨论工读方法。

1920年5月,刘伯坚在同乡学友中借贷500银元,“航行四十日抵法境马赛”,开始了在欧洲边劳动边求学的艰苦生活和革命活动。刘伯坚到达巴黎后,先被分配到比利时工业城市霞洛瓦劳动大学半工半读。他脱下学生装,穿上工作服,置身到工人阶级的行列中当起了搬运工,推小车、洗擦机器。1921年初,刘伯坚从比利时来到巴黎,进一步研读了《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国家与革命》和苏俄革命的经验。加入了由赵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积极从事勤工俭学和华工的组织工作,与中法反动派以及各种各样的困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年2月,以争取“三权”(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为主要内容的“二·二八运动”,同年6月至8月的“抗拒中法大借款”运动,以及同年9月的“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等斗争,刘伯坚都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尤其是在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的敢死队中,他和赵世炎、李立三等冲在最前面。

1922年初,由赵世炎、周恩来发起,邀请部分团体代表在巴黎共同商讨组织旅欧“少年共产党”事宜。刘伯坚积极响应并参加了这一活动。会后,他回到比利时建立和发展了基础组织,并介绍聂荣臻等加入“少共”。同年8月,根据中国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刘伯坚任比利时党支部书记。1923年,按中国党中央和团中央指示,将“少共”改名为“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周恩来为书记,刘伯坚、肖朴生等为委员。下分三个支部:旅法支部、旅德支部、旅比支部。刘伯坚被选为中共旅欧总支部第三届书记。为进一步开展党、团的革命活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继续努力办好油印《少年》月刊,邓小平还参加了刻写油印。1923年11月,党选派刘伯坚、李合林等10余人,赴苏联莫斯科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刘伯坚在“东大”学习期间,深受中国学员的爱戴和尊敬,不久被公推为旅莫支部干事会负责人,并连任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

革命生涯

1925年秋末冬初,冯玉祥因军事失败转而倾向苏联,派鹿钟麟等一批西北将领赴苏参观学习,向苏联求援。刘伯坚遵照党中央指示,组织“东大”一批积极分子负责接待和安排,同他们一道去各地参观,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次年春,冯玉祥军事上完全失利,处于孤立无援、分崩离析的境地,决定赴苏学习、考察,探求出路。党和共产国际委派刘伯坚参加帮助冯玉祥转化的具体工作。冯玉祥在苏考察三个月,思想发生一定的变化,他表示欢迎刘伯坚等共产党人到西北军协助工作。同年9月16日,冯玉祥、刘伯坚以及苏联顾问等一行人抵国民军驻地五原。在“五原誓师”大会上,刘伯坚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提出全军建立社会主义工作的任务、目的和意义,指出了今后斗争的方向与前途,大大地鼓舞了全体官兵士气,部队很快发展到20多万人。后来,在蒋介石的拉拢下,冯玉祥公开投蒋。在形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刘伯坚坚决要求冯玉祥安全护送出境。冯玉祥慑于刘伯坚、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在西北军民中的崇高威望,又深感全靠这批人帮助他才起死复生,于是将刘伯坚等“礼送”出境。1927年4月,他在西安市同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1927年夏,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党中央派刘伯坚再度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

1930年秋,刘伯坚从苏联学习军事后回到上海市,与爱人王叔振一起取道福建省,秘密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职务,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一起,为扩大中国工农红军、粉碎蒋介石反革命围剿,巩固和发展红色根据地而斗争。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中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刘伯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2月,刘伯坚参与策划、领导了赵博生董振堂领导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中央军委将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并任命刘伯坚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被捕牺牲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调往赣南省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坚持敌后斗争。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领的部队被敌人困在了江西省信丰县唐村山,不幸左腿负重伤,在打完最后一粒子弹后,不幸落入敌人魔掌。3月11日上午,敌人多次诱降无效后,便将刘伯坚从大余监狱移至绥署监狱。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大余县金莲山牺牲,时年40岁。

个人作品

家庭成员

获得荣誉

轶事典故

西北军

1926年9月,在接受了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后,刘伯坚陪冯玉祥穿过博克多汗国荒原,进入绥远省(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当地虽然有十几万西北军,内部却很混乱。士兵们军衣破烂,面有饥色,对政治概念一片漠然。为了振奋涣散的军心,刘伯坚到各个军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并办各种训练班,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以上。这时,中共中央派遣刘志丹、安子文等二百多名干部到西北军中来,他们都在刘伯坚的统一安排下,分配到各部队,担任政治工作干部。这期间,刘伯坚表现出的豪迈气概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不少高级军官感到钦佩,杨虎城、吉鸿昌、邓宝珊、赵博生董振堂等都与他交上了朋友。日后,他们有的成为党的重要统战关系,有的还起义加入了共产党。刘伯坚身为新建的政治部负责人,职务超过军长,却在一路上同士兵和下级军官一样行军,经常同大家谈心。这些在旧军阀队伍中长期生活的人都说:“‘刘部长’真是没有一点架子,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大官。”刘伯坚的演讲能够道出这些苦难深重的士兵的心里话,因此大家又纷纷反映说:“听过刘部长一次演讲,当得了三个月的饷。”由于西北军官兵都知道他是共产党员,由此感到共产党的作风就是好。

临刑时刻

1935年3月初,刘伯坚随同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等率2000余人,从于都县南部向赣粤边界的油田方向突围。在突围战中,阮啸仙中弹牺牲,刘伯坚左腿负伤,被敌人俘虏,囚禁在大余监狱。3月11日,敌人又将他押往驻大余的国民党第六绥靖区绥靖公署提审。粤军军阀为了炫耀所谓的胜利,故意押着身负重伤又拖着沉重脚镣的刘伯坚从热闹的青菜街(今建国路)走过,借此威吓群众,瓦解刘伯坚的斗志。但在移狱路上,刘伯坚不断向街道两旁的群众微笑点头,表现出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接着,粤军军阀又进行刑讯逼供,刘伯坚抱定了以身殉主义的信念,拒不开口。粤军一些军官自称“爱惜人才”,劝说刘伯坚暂时脱党以便获得自由,刘伯坚严词拒绝,坚称自己的世界观共产主义信仰不可动摇。1935年3月20日,刘伯坚被国民党军法处宣布了死刑。行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后事要交待。刘伯坚说:“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我的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后要葬在梅关。”“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刘伯坚在监狱中总共写下四封家书,其中三封写给兄嫂,希望自己的亲人不要把自己被捕的事扩散出去,并叮嘱他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三个儿子。最后一封是写给妻子的绝命书。

后世纪念

刘伯坚纪念馆

刘伯坚纪念馆位于巴中市平昌县平昌县佛头山森林公园4A级景区内。整个纪念馆由纪念碑诗屏、碑廊和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一个整体。景区共占地2238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7998平方米。

2016年12月,刘伯坚烈士纪念馆被列入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位于江口镇新华街社区居民委员会,修建于1983年,落成于1986年10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乘专机参加了剪彩仪式。2004年被国家列为中国100个经典红色景区之一,2006年至2008年对其进行了维修和附属设施改扩建。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坐东北朝西南,与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纪念碑为砖混结构,由基座和碑身组成,通高23.55米,碑座高2.8米,碑身高20.75米。基座均由砖混构成,红色花岗石贴面,呈八边形,正、背面各宽9.05米左、右面各宽6.08米,四切角各长1.00米。碑座正面镶嵌横排邓小平题写“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背面镌刻竖排原文化部部长黄镇书写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生平事略”。碑身均由混凝土构成,面为粉色水刷石,造型为三枝花瓣组成一朵含苞待放的白玉兰。纪念碑后80米处为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馆内陈列312件图片和实物资料,常年对外开放。

刘伯坚故居

刘伯坚故居省级保护单位,位于平昌县龙岗乡龙岗社区居委会,1937年维修,面积共538平方米,其中32号房,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单檐硬山式,穿斗结构,板壁,面阔三间14米,进深四间18米,廊宽1.87米,通高7.85米,檐高5.47米;33号房,座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穿斗梁架、板壁、面阔三间11米,进深四间26米,通高8.08米,檐高4.95米。

人物评价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毛泽东评)

刘伯坚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极其光荣而壮丽。他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他的不朽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勇毅前行。(金台资讯评)

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豪迈、“无需营救”的决绝以及对三个孩子的牵挂,表现了对祖国、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和热爱,体现了一个革命者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彰显了对信仰的坚守和饱含大爱的家国情怀。 (环球时报杨富兰评)

参考资料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4-05-25

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史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08-21

刘伯坚.刘伯坚纪念馆.2025-03-25

【巴中人物】刘伯坚——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巴中市人民政府.2025-03-25

刘伯坚: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百家号.2025-03-25

东西部协作 | 广播剧《刘伯坚》隆重上线.巴中文旅-今日头条.2024-05-25

他被毛泽东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红色文化网.2024-05-25

《绝笔》(信仰篇)| 刘伯坚 方志敏.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2025-03-25

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刘伯坚给妻子王叔振的最后一封家书.中共玉溪市纪律检查委员.2025-03-26

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我为中国作楚囚.人民网.2025-03-26

刘伯坚: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中国军网.2024-05-25

用生命和信念吟成的诗歌——刘伯坚和他的诗歌《带镣行》.四川党史文献网.2024-06-22

【党史园地】刘伯坚狱中诗: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微信.2024-06-22

刘智原一行来巴考察并缅怀刘伯坚烈士.巴中日报-巴中网.2024-03-06

王叔振,芷溪人民心中永远的大姐.闽西新闻网.2025-03-25

刘伯坚 点石成金西北军.北方网.2025-03-25

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刘伯坚给妻子王叔振的最后一封家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网站.2025-03-25

红色教育基地推荐——川东篇.自贡观察-今日头条.2024-05-25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平昌县人民政府.2024-05-25

刘伯坚故居.平昌县人民政府.2024-05-25

刘伯坚: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百家号.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