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属共有三种,鸟体普遍较粗胖,嘴短而尖,微向下弯曲。其中栗头鳽:头顶、冠羽暗栗色;颈侧、肩、背栗红色;腰、尾上覆羽深栗褐色;飞羽黑色,具栗色端斑;下体黄褐色,中央有黑褐色条纹和点斑;海南鳽: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冠羽均为黑色,眼后有一道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块白斑;黑冠鳽:眉纹、颊、颈及上体均呈栗红色,有密集的黑色横斑。下体锈红色,有白色纵斑。翅上有大形白色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王国、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小巽他群岛、西南群岛、马鲁古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中国有分布。 2016年3月10日四川省首次发现海南鳽。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溪流、沼泽、河谷、芦苇沼泽、水塘、溪流、水稻田、田边和水塘附近小灌木上。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但在隐蔽的阴暗地方,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夜晚较活跃。受惊时一跳而起,飞行低,振翼缓慢有力。性胆小而机警,通常很少飞行.多在芦苇丛中通过,或在芦苇上行走。食物主要为小鱼、黄鳝、蛙、小螃蟹、水蛛、昆虫等。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质。
生长繁殖
营巢于芦苇沼泽、湖边、水塘、水稻田边的芦苇丛和灌丛中,每窝产卵3~6牧。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白色。
该属种类
(3种)
栗头鳽 Gorsachius goisagi
海南鳽 Gorsachius magnificus
黑冠鳽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1.
栗头鳽 Gorsachius goisagi
2.
海南鳽 Gorsachius magnificus
3.
黑冠鳽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保护等级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