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秋(1901年—1976年5月22日),化名孟一鸣、许孟秋、孟明,安徽寿县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叛徒。

1923年1月,徐梦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冬天,根据党的指示,徐梦秋从上海市返回家乡寿县,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1925年,徐梦秋领导发动安庆五卅运动,并参与组建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南昌起义失败后,党派徐梦秋去苏联,进入“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年8月,徐梦秋秘密回国,1931年1月,徐梦秋抵达江西苏区。此后,他曾担任军委秘书、军委秘书长、红军学校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任政治部主任等职。徐梦秋随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到达甘肃省时,他由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改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宣传部长。12月,他遭受一次严重冻伤,因感染双腿被截肢。徐梦秋于1938年去苏联治病,回国被俘后他背叛共产党转投中国国民党。1949年,他在南京被解放军俘获后于1976年5月22日在狱中死去。

在延安时期,徐梦秋最主要的贡献当属主编《红军长征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徐梦秋,1901年出身于安徽寿县的一个旧式封建家庭。1911年家道中落。1920年就读于一所养蚕技术培训学校,学习很用功,但常与校长和教员作对,发动一次造反活动,被校方开除,于是转到一所商业学校。在这所学校,他又组织了一次罢课,试图赶走校长,结果再度被学校开除。

革命经历

1923年暑假,徐梦秋听说有一批进步人士要创办上海大学,这些人士包括:于右任(任校长),邓中夏(任教务长),还有瞿秋白、蔡和森、施存统等。除校长外,其他人都是共产党员。于是,他和另外7位同学赶往上海大学求学。1923年1月,徐梦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徐梦秋经中共上海地委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冬天,根据党的指示,徐梦秋与曹蕴真薛卓汉等从上海市返回家乡寿县,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特支成立后,曹蕴真、徐梦秋等都在附近小学任教,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此前,徐梦秋就当过小学教师。不久,他回到上海,继续在上海大学学习。1924年冬天,黄埔军校准备从上海大学选拔优秀学生,一直梦想成为军事将领的徐梦秋却错过了机会——家里来信说父亲病危,他必须回家。而与他同来上海的7位同学都去了黄埔军校。

1925年,徐梦秋受党组织委派去了安徽省首府安庆市,在那里组建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基层组织。这时爆发了五卅运动,徐梦秋组织安庆的20余名团员参加了这场席卷中国的反帝风暴。同年7月,他从安庆去了上海市,在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工作了一个月。8月,又去了广州市,打算进黄埔军校学习。然而,事与愿违。抵达广州以后,党组织没有让他进黄埔军校,而是让他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做政治工作,担任第一师政治部的主任,主管宣传。徐梦秋随第一军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东征陈炯明的战斗。1926年,蒋介石策划了“三二O”事件,逮捕了在广州的共产党员,徐梦秋也在其中,但几天后就被释放了。不久,他来到了武汉,受命到十二师政治部担任张发奎的秘书。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在清党反共的腥风血雨中,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乃至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惨遭杀害。徐梦秋的几位密友在广州市遇难,而他因病住院,躲过了一劫。不久,南昌起义爆发,徐梦秋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起义,但他却因病未能参加这一壮举。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党派徐梦秋去苏联,进入“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年8月,秘密回国,1931年1月,抵达江西苏区,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这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组建军事委员会,徐梦秋被任命为军委秘书。1931年底,又开始组建红军总政治部,他在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并兼任军委秘书长。1933年底,他调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讲授政治课,主讲《民国政治史》《马列主义辩证法》等课。苏振华、刘宸、李志民、刘亚楼等红军高级将领都曾听过他授课。毛泽东在征战闲暇与他也时有接触,谈论时政、历史、每每谈到深夜。

1934年2月,徐梦秋改任红军学校政治委员。同年7月,在准备长征的过程中,被调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任政治部主任。徐梦秋随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到达甘肃省时,他由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改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宣传部长。12月,他遭受一次严重冻伤,因感染双腿被截肢。在延安,徐梦秋因有残疾,又常生病,就没担任什么具体领导工作,他常去陕北公学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授课。

1936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征集红军历史资料的通知,并指定徐梦秋、张爱萍、陆定一、丁玲、吴奚如、舒同、甘泗洪、傅钟、黄镇、萧克、邓小平等11人为红军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徐梦秋为主任,征集项目有:报纸、宣传品、书籍、剧本、日记、相片、纪念品、旗帜、奖章、文件等。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为出版《长征记》这部书,给各部队发征文电报、给参加长征人员写征文信:“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征文要求“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只求文意通达,不求钻研深典,写上一段即是为中国工农红军做了募捐宣传”。

在中央的号召下,大家的积极性甚高。董必武、李富春、张云逸、徐特立等领导带头写回忆录;做政治工作的陆定一、萧华、王首道等也身体力行。在保安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一科学习的36个学员都是红军的高级干部,他们中不少人积极响应号召,拿枪杆子的人也拿起了笔杆子;甚至很多刚从墙报上学会认字的普通战士也拿起了笔。到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约50万字,而且稿件内容涵盖了长征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红军总政治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徐梦秋、丁玲、成仿吾等人参与了编辑工作。不久,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工农红军南下渭河平原,声援张学良杨虎城,总政治部编辑委员会的成员也随军出发,只留下徐梦秋负责统稿,并拟定编辑方针。书稿至1937年2月22日完成。编者精选出100篇文章、近40万字,取名为《二万五千里》。该书编好后,手稿存于总政治部宣传部仅供借阅。《二万五千里》成书之际适逢西安事变爆发及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据徐梦秋回忆,毛泽东为了照顾统一战线的大局,避免刺激中国国民党,指示暂缓出版,等到以后适当时机再说。这样一拖就拖到了1942年底,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趁印刷厂工作较空的机会,把它印出来,更名为《红军长征记》。这是长征亲历者留下的关于长征的文字记载,一部关于长征的最早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可惜的是,徐梦秋没有见到他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红军长征记》,那部书出版之时,他已去了新疆。

1936年11月22日,中国文艺协会召开成立大会,徐梦秋与丁玲、成仿吾、贾拓夫等16人组成干事会。11月23日,在中国文艺协会召开第一次干事会上,徐梦秋被选为机关编委主任。他常在延安报刊上发表文史文章。

背叛革命

1937年11月,徐梦秋(化名孟一鸣)同中国工农红军将领蔡树藩、钟赤兵和张闻天夫人刘英离开延安市苏联治病。到达乌鲁木齐市(今乌鲁木齐市)后,他被新疆的铁腕人物盛世才留用,任命为教育厅副厅长兼新疆大学院长,后任代厅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编译委员会委员长。此时的盛世才伪装进步,伪装亲苏亲共,企图利用共产党的力量来对抗蒋介石

在新疆,徐梦秋担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部长一职,地位仅次于陈潭秋,与毛泽民大体相当。在新疆期间,徐梦秋聘请了知名进步人士杜重远来新疆学院工作。又由杜重远出面邀请茅盾张仲实史枚等著名作家、学者授课,赵丹徐韬、朱令明、叶露茜等电影明星、导演也应邀千里迢迢从陪都重庆来新疆工作,宣传抗日。徐梦秋还写信给毛泽东,报告新疆教育严重落后闭塞的状况。毛泽东接到信后,十分重视,指示中央有关部门紧急调运陕北公学300套讲义教科书和延安解放日报社、中央图书室等机关凑出的几百本文化书刊派人搭车送往新疆,以支持徐梦秋的工作。

1941年4月,徐梦秋在妻子李玉南的陪同下,去苏联安装假肢。没想到,两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同年9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约瑟夫·斯大林号召在苏联的外国人都拿起武器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徐梦秋因残疾无法参战,于是1941年的冬天,徐梦秋全家经哈萨克族回国。早在1941年初,盛世才就开始向蒋介石靠拢,苏德战争爆发后,盛世才判断苏联已自顾不暇,政治态度进一步发生变化。1942年春,他施展其惯用的手法,经过精心策划,炮制了一个“四一二阴谋暴动案”,诬称中共在新疆有秘密活动,阴谋推翻政府,把毛泽民、陈潭秋等一大批共产党人投入大牢,徐梦秋、李玉南夫妇也在其中。1943年3月上旬,重庆市派出的审判员王德溥季源溥等4人抵达乌鲁木齐市(今乌鲁木齐市)。这些反共老手们的反共经验,比盛世才之流丰富得多。他们翻检了所谓共产党“四一二阴谋暴动案”案卷,发现里面的“证据”材料实在说不上是证据。盛世才便下令治安处长李英奇等一定要获得共产党人的“口供”,于是,在新疆治安处的刑讯室里,刽子手们严刑拷打共产党人,各种酷刑轮番使用。毛泽民、陈潭秋林基路、李宗林、马殊等人,尽管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仍然坚贞不屈。

1943年7月,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被秘密杀害。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徐梦秋动摇了,在监狱中写下亲笔供词及脱党书,承认新疆中共组织确有“阴谋暴动”计划,徐梦秋可耻叛变,令李玉南大吃一惊,李当即同徐梦秋离婚。

落网入狱

1944年秋,盛世才离开新疆,重庆市当局另调吴忠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在清理监狱时,将徐梦秋接收过来,任命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少将特研组长,1945年9月,徐梦秋被送到重庆,为人身安全计,住进磁器口军统局干部宿舍区。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郁都寡欢,闭门不出,读书练字饮酒,寂寞度日。半年后,徐梦秋随军统局返回南京,在那里,徐梦秋极少参加社会交际。每天只是翻阅历史书籍,读读报纸杂志,打发时光。

1948年11月,中国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西北、华北、华东各战场人民解放军节节取胜,蒋介石被迫引退下野,遥控政局,负隅顽抗。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在撤逃台湾的途中,局长毛人风命徐梦秋转去福建省,不必去台湾。这主要是看他已没有利用价值,视同累赘。徐梦秋失魂落魄,惶惶不可终日。他设法乘海轮经福建去上海市,避居于一旧日友人家。不久,又经南京逃往皖南屯溪,在一山村隐姓埋名。他整天提心吊胆,度日如年。1949年6月,徐梦秋走投无路,找到南京市公安局长周兴,想通过这个老熟人的关系重新混入革命队伍。周兴一边稳住他,一边立即报告中央,中央很快回电,将徐犯立即逮捕归案。徐梦秋旋被市人民政府政法机关依法关押于老虎桥监狱,后判处无期徒刑。1976年5月22日,徐梦秋在狱中病死。

个人生活

徐梦秋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唯一的嗜好就是如饥渴地读书,尤喜读中外历史书籍,且喜做笔记和卡片,相当认真。

徐梦秋有写日记的习惯,即使是长征期间也逐日记录,共写了约10万字的“长征日记”。日记中不仅写有长征的艰难历程,还记述了许多真实的人物和事件。

主要作品

在北伐战争时期,徐梦秋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为谋生计,他化名孟明进入商务印书馆校对员和编辑。利用相对安静的工作环境,他读了不少书,并着重研究明史,以好几个化名撰写文章,还出版过几本通俗读本,如大孚公司出版的《朱元璋评传》《南明哀史》,广益书局出版的《中国抗倭史》《戚继光》等。

在延安时期,徐梦秋最主要的贡献当属主编《红军长征记》。

家庭成员

相关争议

关于徐梦秋的落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949年6月方志敏的堂弟方志纯(毛泽民的遗孀朱旦华的丈夫)被任命为中共江西省省委副书记后,在一次与他的江西老乡、南京市公安局长周兴的闲聊中,意外获知出卖了毛泽民的徐梦秋的下落,甚至还听说当时徐梦秋想通过周兴重新混入革命队伍。而周兴一边稳住他,一边立即报告中央。中央很快回电,指示将徐立即逮捕归案。另一说是徐梦秋因走投无路,于1949年6月欲赴南京投案自首,即去面见昔日战友、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兼南京市军管会主任的刘伯承,结果被拒绝,旋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政法机关依法关押于老虎桥监狱,后被判处无期徒刑。

人物评价

我在延安市见到徐梦秋时,他是后方的政治部主任。另外,他还是官方认定的苏区历史学家。虽然徐梦秋是个瘦高个,还带着一副高度近视镜,看上去是一位典型的学者,但他本人却一直倾心于搞军事。(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评)

参考资料

..2025-02-17

徐梦秋:一位“红色历史学家”的叛变.凤凰网.2025-02-14

..2025-02-17

徐梦秋:从“红色历史学家”到叛徒.凤凰网.2025-02-16

..2025-02-17

徐梦秋:从“红色历史学家”到叛徒.凤凰网.2025-02-14

徐梦秋:从“红色历史学家”到叛徒.凤凰网.2025-02-16

徐梦秋:从“红色历史学家”到叛徒.凤凰网.2025-02-14

徐梦秋:从“红色历史学家”到叛徒.凤凰网.2025-02-16

一位女红军战士的别样艰辛.新浪网.2025-02-16

徐梦秋:一位“红色历史学家”的叛变.凤凰网.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