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瘟疫论》,又名《瘟疫明辨》,是清代戴天章所撰写的温病著作,成书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该书共4卷,附方1卷,是对吴有性瘟疫论》的推广发挥本。书中主要论述病发于里的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对伏气温病的脉因证治的阐发有突出贡献。《广瘟疫论》着重研究伤寒与瘟疫的辨证,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提出瘟疫早期诊断要点,并详述常见证、疑似证、危重证、后遗证、兼夹证,对每证的病理、鉴别、主治方药均作了比较精确的分析。论瘟疫病机与兼夹诸证较吴氏详备,概括治瘟疫五法亦较《温疫论》明晰。2009年9月1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广瘟疫论》。

《广瘟疫论》成书后,以稿本编入存存书屋,未直接刊刻。后被坊刻为歙县郑奠一之书,名《瘟疫明辨》。其后又被戴孙祖启发现,祖启于是以存存书屋稿本为原本,于乾隆四十八年以《广瘟疫论》为名重新校刻于世。《广瘟疫论》现存乾隆四十八年刻本,《瘟疫明辨》现存爱新觉罗·颙琰十七年壬申京江文光阁刻本、嘉庆二十二年丁丑晋祁书业常刻本、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南京市李光明书庄刻本等较早版本。

内容简介

《广瘟疫论》为吴有性瘟疫论》的推广发挥本,卷一论伤寒与瘟疫的辨证,而以气、色、舌、神、脉五个方面为两者分别之大纲;述瘟疫而兼寒、风、暑、疟、痢五证及夹痰水、食、郁、血、脾虚、肾虚、亡血、疝、心胃痛哮喘十证的证候与治疗。卷二、卷三辨析瘟疫表证32证,里证41证。卷四论瘟疫的治疗,分汗、下、清、和、补五法,另有辨虚实、后遗、妇人、儿童等诊疗诸法,并附“遗证”,实即病后不表里证七条。在《广瘟疫论》中,戴氏从病邪性质、受邪途径、传变等方面详述了温热与风寒不同。他认为风寒冷而不热,郁而不宣,初受在表,宜温散;温热由伏气而成,热而不冷,初起即宜凉解。并认为:风寒从表入里,故汗不厌早、下不厌迟;温热由里出表,故下不厌早、汗不厌迟。至于传变,戴氏认为:风寒从表入里,故多从太阳而阳明而少阳病而入胃;温热本从里出表,故见表证时,未有不兼见里证者。在辨证方面,戴氏总结了瘟疫患者的特点,提出了瘟疫早期与伤寒鉴别诊断的独到见解,认为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是辨别伤寒与是温疫的“大纲”;在治法方面,总结出汗法、下法、清法、和法、补法是治疗温疫的基本大法。此外,又提出了五兼证、十夹证的具体治法,充实了吴有性温疫学说的内容。

序言

自序中,戴天章指出瘟疫一证,历代明哲具有成方,但多散见于诸经条中而未尝直指其名为瘟疫,非不欲明言也。其书本伤寒立论,而互为区别之书,非专论瘟疫之书。戴氏认为,吴又可先生的《瘟疫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日月于中天矣。但时贤有未见而不用其法,或虽见其书而不能信者,无怪矣。戴氏目击心伤,不揣固陋,而取吴起之原本,或注释,或增订,或删改,意在辨温疫之体异于伤寒,而尤慎辨于见症之始。故首增辨气、辨色、辨脉、辨舌、辨神诸论于开卷,使阅者一见了然,则吴子之书,人人可用,而瘟疫之横夭者少,生全者多。

戴麟郊序中,戴祖启提到先大父北山先生,以通儒医学,所论著伤寒杂病诸书及《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凡十数种,皆先世父雪村先生行楷细字录藏于家。近日书坊有刻本《瘟疫明辨》四卷,祖启购阅之,即先大父存存书屋《广瘟疫论》也。虽易其名,幸未改窜其文,不知何人误刻为歙人郑某之书。在先大父固不争此,而子孙见之,不容不正也。因出存存书屋原本,校而刻之,以纠讹传,广先德。

沈序中,沈发指出六淫之邪,中人为病,风寒尤甚。各家医书,均首列中风伤寒二门,以示后学。习是业者,咸致力于风寒,以求诸病扩而充之,触类引伸,固无所不该。若执而守之,亦不免刻舟求剑,而所遗实伙。虽长沙市有论,后学注释繁多,究使指归不定,以致湿温、时疫漏而不讲。吴有性瘟疫论》出,稍使人知疫与伤寒同途异归,不可拘伤寒法而治疫。然其辨悉,犹不若《广瘟疫论》之提纲掣领、晓畅明白,能使不习医者洞然领略也。

程序中,程家指出张仲景伤寒论》不只为伤寒一证用也,经络、腑脏、表里洞然,善读者诚扩而充之,运用不穷,故为医门圣书。独瘟疫一证,治法又别,其始末疑似之交,非更有善本剖析精详,终不免毫厘千里之误,此洞庭湖吴氏之书绍仲景而独辟其奥也,况瘟疫病多,真伤寒病少,其于济世尤急。余弱冠习举子业,兼从田淑姜先生读轩岐《灵》《素》诸书,于吴氏《瘟疫论》颇曾究心。嗣稽山家叔授以存存书屋《广瘟疫论》抄本,知为乡先辈麟郊戴公所著,命篇分类,亦从吴氏书折衷而出,内增辨证八、兼证五、夹证十,条分缕析,尤为寿世良法。

创作背景

戴天章生平推崇吴有性的学说,认为吴氏的治疫专书《温疫论》“贯通古今,融以心得,可谓独辟鸿蒙,揭日月于中天”,但又惜当时医者“有见其书而不能信者,或知而不用者”。戴氏目击心伤,为弘扬吴氏之学,他结合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对《温疫论》进行了注释、增订、删改,意在辨别瘟疫通体异于伤寒,并“广其说”,因名其书为《广瘟疫论》。

作者简介

戴天章(1644-1722),字麟郊,晚号北山,学者尊称其为北山先生,上元县(今江苏江宁)人。少年时期曾跟随林青雷习举子业,后为生。他好学强记,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算术、射戈,以及书画、琴弈之类,无不研习,尤精于医学,为人治病,不受谢。戴氏一生著述颇丰,有伤寒、《咳论注》《疟论注》《佛崖验方》等10余种,但多散佚。在其流传至今的著作中,《广瘟疫论》(4卷,另附方1卷,成书于1675年)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影响评价

《广瘟疫论》对伏气温病的脉因证治阐发有突出贡献。恽铁樵评价《广瘟疫论》说:“温病以戴北山之书为最,其好处在于详言病状为主,不以侈谈模糊影响之病程为主。其言治法,能以公开经验所得,使人共喻为主,不以引证古籍炫博炫能为事”。

目录

卷之一

一辨气

二辨色

三辨舌

四辨神

五辨脉

辨时行疫与风寒异气

辨时行疫疠与风寒异受

辨传经

兼寒

兼风

兼暑

兼疟

兼痢

夹痰水

夹食

夹郁

夹血

夹脾虚

肾虚

夹亡血

夹疝

夹心胃痛

哮喘

卷之二 表证

发热

恶寒

寒热往来

头痛

头眩

头胀

头重

目胀

项强酸

背痛酸

腰痛酸

膝痛酸

腿痛

足痛

肩背痛

腕痛

周身骨节酸痛

身重

自汗

盗汗

战汗

狂汗

头肿

面肿

颈项肿

耳旁肿

胸红肿

周身红肿

发黄

发疹

发斑

卷之三 里证

烦躁

口苦

口甘

唇燥

齿燥

鼻孔干

耳聋

鼻如烟煤

鼻孔扇张

咽干

咽喉痛

舌燥

舌强

舌卷

胸满痛

胁满痛

少腹满痛

自利

便血

便脓血

大便闭

小便不利

小便黄赤黑

小便多

遗尿

囊缩

多言

善忘

昏沉

循衣、摸床、撮空

多睡

身冷

呃逆

吐蛔

卷之四

汗法

下法

清法

和法

补法

四损

四不足

三复

辨似

发肿

发颐

发疮

索泽

发蒸

妇人

妊娠

小儿

附 广瘟疫论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