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论
《瘟疫论》(又称《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著作,明代医学家吴有性(吴有性)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撰著。该书分为上下两卷,补遗一卷,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温疫病)治法的专著。全书主要阐述瘟疫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并从多个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吴又可在《瘟疫论》中首次将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病因划入同一范畴,并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观点。此外,吴又可还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了温疫与伤寒的完全不同。
吴又可在《瘟疫论》中创立了表里九传辩证论治思维模式,并创制了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如达原饮等。该书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代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其中四库全书本较为珍贵。
作品原文
温疫论原序
昔张仲景立《伤寒论》,其始自太阳,传至阳明,以至少阳,次传三阴,盖为正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正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俱系正伤寒。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正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正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症、发热,总之谓太阳证。至六七日失治,未常传经。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语、狂乱、胎刺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不无轻重之殊,究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况温疫与伤寒,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张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因而失治。尽有不及期而死者;亦有治之太晚服药不及而死者;或妄投药剂攻补失序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心疑胆怯,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医者仿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自叙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奈何自古迄今,从未有发明者。张仲景虽有《伤寒论》,然其法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病,或三阳竟自传胃。盖为外感风寒而设,故其传法与温疫自是迥别。嗣后论之者纷纷,不止数十家,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证则甚略之。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温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不知屠龙之艺虽成而无所施,未免指鹿为马矣。余初按诸家,咸谓“春、夏、秋皆是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然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及究伤寒,每至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症、发热,总似太阳证,至六七日失治,未尝传经。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解者,并未尝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苔刺等证。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不无轻重之殊。究竟感冒居多,因立论以济天下后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均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告世。至于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反置勿论?或谓温疫之证,张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乃称散亡之余,王叔和立方造论,谬称全书。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省、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有不及期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剂,攻补失叙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心疑胆怯,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然迁延而致死者,比比皆是。所感轻者,尚获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不可胜记。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仿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徐序
……而已。于化工之口口口口口茫乎未有得也。故为学以治经为急,业医以《灵枢》、《素问》为急。顾轩岐而后,代不乏人。春秋之和也、缓也、扁鹊也,西汉之庆也、意也,东汉末之华佗也。是皆心通造化,出入鬼神,非学者所能思议。独长沙张仲景先生所著《伤寒》一书,为千万世立方之祖。愚尝谓仲景之伤寒,实与《灵枢》、《素问》相表里,学者不可以不读。自是而后,医学判为两途,有专主于凉者,有专主于温者。刘完素著《原病式》,以为天下之病皆起于湿热,大意在扶阴以抑阳。承其绪者,有朱震亨、汪石山、缪仲醇之学。李杲著《脾胃论》,以为天下之病皆起于内伤,立补中益气汤以为后天生化之本,大意在扶阳以益阴。承其绪者,有薛立斋、张景岳、陆养愚、赵养葵之学。而戴思恭、万密斋则又参用二家,未尝有所偏重。要皆于《灵枢》、《素问》之旨并行不悖者也。家君遂生先生,博极群书,而尤医学。当景岳下世之后,其所著《类经》,时人未之奇也。家君得而读之,叹其批隙导窍,为王、马二家之注所未及,数数为人道之。由是《类经》之书满天下,家君表章之力为多。景岳之书,其未刻者尚有《传忠录》、《妇人规》、《本草正》、《古方八阵》、《新方八阵》数种。家君多方购求,尽得其书,时欲刻之以公天下。而鸳湖石子临初,攻于医理,与家君有水乳之合,盖亦读景岳书而深有得焉者也。石子旧游京师,其道为公卿大夫之所重。未久而归。戊辰,予入长安,会石子亦再至都下,欢然相见。讨古衡文之暇,相与极论医学之源流,深慨轩岐之绪不绝如线,而黄黄道周所谓“京师如海,独无医者”,斯言为信而有征也。庚午之岁,温证大行,时医不解治法,多致危殆。石子悯之,于是以吴君《瘟疫方论》二卷,手授坊客,俾刻之以传,其嘉惠天下之意不少。然而吴君之论,专以丹溪、河间为宗,与东垣、立斋若水火冰炭之不相入。盖就温疫之一证论之,非谓可概施于他证也。且温疫一证,亦有内伤、外感之不同,有本热而假寒,有本寒而假热,非可专投栀、柏,纯用芩、连。若此者,吴君尚未之及,则其于《灵枢》、《素问》之旨,合乎?否乎?其所得于前贤之绪论者,深乎?浅乎?考吴君在日,与景岳、养愚辈同为崇祯朝人。而景岳之序《类经》也,至谓“朱震亨之道不熄岐黄之道不著”—立说未免稍过。然使吴君所论,得令景岳见之必有操戈相向者矣是在有道者详审而论定之,予未敢以轻议也。吴君名有性,字又可,明季之苏州市人。
叙言
上古论病,有风寒湿暑之名,乃有非风寒湿暑,感两间之杂气而得病者,此名疫也。然自来名医辈出,鲜不以为闲病而忽之,此名疫也。具区吴有性先生,原本儒术,深求乎天人性命之故,而因肆力于医,于方书无所不窥。既学之有年而出行之也,又济以诚心恻。适当明季,疫气盛行。所见之证,皆不合故方,于是益殚精毕虑,心参造化,体验人情,变化神明,独得其妙,著为是论,颜曰《温疫》。崇祯壬午刊刻行世,其版寻为兵火所焚。即有遗书数,复为人庋而不观,深可痛惜。余近岁以先君子抱,时求治于四方国手,因购此书,而都无有藏者。一日偶过朱震谷表侄案头,获睹是本,授而读之。其洞达病情及疏利肠胃等论,虽圣人复起,不易其言。因起而谓震谷曰:知先生者,实可活人矣。若家长沙市公为外感风寒而作《伤寒论》,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条分缕晰,允推后世之师。今先生因内触邪气而著《温疫论》,于中立九传之法,又补前人所未逮。盖伤寒之与温疫,证相似而实不同。世医不辨病之为外感、为内触,遇疫证群目为伤寒,其有不杀人也者几希。嗟嗟夫!正伤寒有几哉?大抵皆温疫耳。今岁甲戌,时证流行。或家一二人,或家数人,甚至阖门传染。及一一询其病原,总不出先生论中所云,依方投之而即愈。夫乃益知先生之论为不刊,而此书之不可以不广布也已。爰亟付之枣梨,俾与长沙市一编,双峙并行,庶几不负先生救世之苦心云。但余于医书亦无师授,间从读礼之暇,翻阅此论,其中稍稍有得者,不揣鄙陋,妄加点抹,未知不轩渠于当世之彗眼否也。
时甲戌秋嘉善县后学棘人张以增书
内容简介
其一,创立“戾气”病因学说。吴氏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他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吴氏为之命名为“戾气”。戾气侵入人体的途径是自口鼻而入。传播的方式有两种:有天受—通过自然环境而感染,有传染—通过接触患者而感染。此二者只是传播方式的不同,只要感染的是同一种戾气,那么“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戾气具有多样—为病各种、特适—某气专人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偏中—其气各异,所伤不同等特点,同时还具有传染与流行的特点。吴氏认为,“气者,物之变也”,因此,他设想最为理想的治疗是特效治疗,“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药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在当时的条件下,吴氏也是苦于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无臭”,“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何能得睹得闻?人恶得而知是气?”但他的这种设想是具有超前意识的科学设想。其二,创立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这一辨证模式是围绕“驱邪外出”这样一个中心展开的。吴氏认为伤寒中脉络,因表入里。温疫之气从口鼻而入,初起则邪伏膜原,在不表不里之间。创制达原饮以疏利膜原,溃散邪气。邪溃之后,可能出表,越于三经,可汗而已;也可能达里,内传于胃,可下而解。治疗上的特点是“注意逐邪勿拘结粪”、“下不厌早”、“下不以数计”。温疫后期可能有顺、逆两种情况。顺者,表里气相通,里邪下而去之,表邪或从战汗而解,或从出而化。逆者,则应根据邪正虚实的情况酌情论治。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温疫论》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中区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吴有性在《温疫论》原序中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发出“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的感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著成《温疫论》,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
作品评价
吴有性的《温疫论》揭开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新篇章,他的温疫学说对其后的戴天章、杨栗山等医家均有重要影响,戴天章等人对吴又可学术思想进一步阐释,从而奠定了温疫学派的学术根基。
作者简介
吴有性,字又可,吴中区(今苏州市)人,生活于明代晚期。当时吴县连年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他痛感时医执伤寒法治温疫不效,遂发奋探求,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成《温疫论》一书,别开温疫证治之法门。
流传版本
《温疫论》刊行以来,版本多达80余种,其明末刻本和清代刻本今均已不存。现存的清朝康熙年间刻本为该书的早期刊本,目前被用作《温疫论》校点底本的康熙刻本主要有4种:石楷(临初)校梓本、张以增评点本、刘敞(方舟)校梓本、《醒医六书》本。以“石本”“张本”为最早,“刘本”源于“石本”,“醒本”则与“张本”多同。《温疫论》在康熙后期开始见于书目记载,乾隆间及其以后见载于十余家书目,又以正文2卷、补遗1卷的版本最为通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1782年)载:“《瘟疫论》二卷,补遗一卷,通行本”。《四库全书》依据的通行本与“张本”“醒本”更为接近。
校注整理
自《温疫论》问世以来,校注本众多,1949年以来较为重要的有: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温疫论补注》;1976年黑龙江省中医研究所评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温疫论评注》;1977年8月浙江省中医研究所评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温疫论评注》;1982年2月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编著的温病学教学参考书《温疫论校释注评》等。
参考资料
吴又可_吴又可介绍_历史知识_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202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