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Binzhou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2009年8月21日成立,是山东省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滨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引领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集聚区、黄河三角洲绿色生活休闲区”。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滨州高新区拥有市级经济建设管理权和县级行政管理权,下辖小营街道、青田街道两个街道,154个村(居),总面积156.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83.6平方公里。2014年,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住人口约7.7万人,流动人口约2.3万人,总人口约10万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住人口为63199人。

历史沿革

高新区历史悠久,中国汉代郡,西汉初年属齐郡刘彻时分齐郡置千乘郡,驻地即在高新区青田街道办事处。春秋时,齐景公有马千乘,狩猎于青田之地,遂得名“千乘”。千乘城有南北二城,古漯水穿城而过。东周时“一乘”即“一车四马”,大国有车千乘,可称“千乘”。刘骜绥和元年,千乘县领十五县,其大致是今天的高青县滨城区博兴县利津县沾化区桓台县一带。刘衎元始二年,千乘郡有116727户、490720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住人口为63199人。

建设布局

在南城工业园基础上规划建设高新区,是滨州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滨州市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新区作为滨州未来经济发展的特区,规划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绿色生态,二是突出沿黄沿路,三是突出产业对接;以宽广的视野、超前的意识,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编制质量高、档次高、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专项规划。总体规划按照“东拓西进南延北接”的空间布局,从东西两侧向中间融合,构建“一横、二纵、三中心、四板块,五大功能区”的规划布局结构,提升改造规划区内的道旭干渠、丰收河、胜利河、打鱼张新河等现状水系,规划建设水系生态廓道,打造水景绿地景观,实现高新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平衡,为滨州中心城市南跨北进、拉大框架、完善布局发挥应有作用。“一横”是指横跨高新区东西的龙腾六路,“二纵”是指纵贯高新区南北的803省道、滨博大道;“三中心”是科技孵化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和行政中心。“四板块”是803省道以东为第一个板块;803省道到道旭干渠为第二个板块;道旭干渠到丰收河为第三个板块;丰收河以西为第四个板块。五大功能区包括家纺服装园区、精细化工园区、电子信息园区、机械制造园区、生物医药园区。

交通优势

滨博高速(天津—汕尾高速公路)、205国道、小滨铁路纵贯南北,319省道横穿东西,高速公路环绕通行,东接东营市、西靠淄博市,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100公里、青岛港250公里、天津港220公里;与滨州市中心城区12公里的黄河分割段上,有三座大桥、两座浮桥相连(黄河四桥筹建中)   。济滨城际铁路长春-深圳高速公路滨州至东青高速连接线等重大工程正有序推进。济滨城际铁路通车后,到淄博北站30分钟;黄河四桥建成后,将成为瞻望鲁北和鲁中的经济、文化、信息大通道,滨州中心城区到达淄博70分钟。

基础设施

有东力热电厂、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库容800万方的龙吟水库等,803省道两侧的路网大框架也已经形成。按照“构筑大框架,连接东西区,创优硬环境,促进大发展”的指导思想,统筹做好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六横九纵”园区道路15条,总长81.9公里。幸福路改造工程已完成通车,803省道升级改造已完成。803省道东侧铺设人行道3400平米。龙腾二路东延工程扩展了东部工业园区框架。2009年小营火车站升级改造工程已完成。龙吟水库保证辖区企业及居民用水,自来水管网配套149公里。积极争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1000万元,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及管网配套工程,投资1380万元完成12.6公里的管网铺设和泵站建设及胜利河两条倒虹吸等配套设施建设,共完成污水管网配套25公里,保障了污水达标排放。积极申报垃圾处理厂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城镇及园区综合配套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入驻项目提供良好投资环境,实现供水、供电、排水、通讯、有线电视、场地平整等“五通一平”。

特色产业

工业

主导产业有家纺服装、食品加工、建材、制药、仓储物流等,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88.3亿元、利税8.9亿元、利润4.2亿元。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分别是愉悦家纺有限公司科伦药业、正元畜牧,占全市104家的2.88%,其中国家级1家,科伦药业,占全市13家的7.69%。2008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65亿元,占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29亿元的17.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5亿元的3%。农业主导产业有机蔬菜、品牌水稻、优质小麦、淡水养殖等,2008年实现产值13亿元。旧镇镇现代农业发展初见成效,正在打造全市“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示范乡镇。2008年,区内实现财政总收入1亿元,占全市138.3亿元的0.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60万元,占全市70.37亿元的0.83%。

农业

发展壮大高效农业,充分发挥旧镇沿黄和传统农业优势,修订完善“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农业发展规划,提高规划档次,发展一批示范性农业项目。以“速生丰产林、有机蔬菜、品牌水稻、优质小麦、淡水养殖”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打造标准高、影响大、效益好的“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示范区,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委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编制的《旧镇“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以‘四网’建设为主线,围绕‘一带一园六区’进行产业布局。旧镇2万亩国家级方田工程与2万亩市级方田工程,一次性开发全镇2/3面积的耕地,涉及56个村2万余人,新建250亩方田网格164个,开挖疏浚沟渠93条,动用土方223万方,配套桥涵闸建筑物181座,新建林网4万亩,绿色通道167公里,栽植林木45万株,打造出“阡陌纵横、沟渠相错、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林路水相辅相成”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2008年,小营和旧镇建成片林1.3万亩,林粮间作6800亩,新建绿色通道50公里,补植53公里,方田林网3.3万亩,绿色小康村7个。发展泰裕麦业优质小麦8000亩;以滨州隆达食品公司和寺后于为龙头带动发展有机蔬菜3000余亩,全区蔬菜专业村达20余个;充分发挥中旺公司的“龙头带动”,建立肉兔养殖小区4个,专业村22个,全区肉兔出栏量达200万只。由养殖户自发成立的茂苑兔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生态养猪法在全市推广,现已发展建成投入使用的50——100头的养猪专业户20个,存栏3000头。“五道口大米”、“小营大米”是知名品牌,其优质稻生产基地面积12000亩;配合上级部门落实粮食直补资金166万元,良种补贴资金104万元,柴油、化肥等农资补贴资金684万元,家电下乡资金补贴33万元,农机补贴资金28万元,奶牛及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2万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越来越成为滨州市市民的优质“米袋子”、绿色菜篮子及休闲观光的生态“后花园”。

高新技术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初步形成了家纺服装、食品加工、建材、制药、仓储物流等主导产业。有愉悦家纺有限公司、科伦制药、晓洋科技、鑫通机械、中通钢管、绿福缘食品、龙腾服饰、金源纺织、星都纺织、正元畜牧等一大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家纺、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等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快发展的条件,铁路物流园区已初具规模;规模以上企业40家。在今后的发展中,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长期性任务来抓,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节能降耗作为关键措施,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品牌。坚持“引资并举”的工作思路,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原有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扩能增效力度,尽快膨胀规模,做大做强。同时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锁定重点区域,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按照“主攻大项目,兼顾中项目,选择小项目”的招商思路,突出家纺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电子机械、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等重点行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招商,吸引更多的“两高六新”(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新商业模式)企业和“两高一无”(高科技、高效益、无污染)项目,到高新区落户发展。

第三产业

高新区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向现代服务业倾斜,全力突破第三产业。中粮集团、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集团、火车站、万里运输、柄垒物流、金源物流等仓储物流项目仓储转运能力不断加强,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投资2100万元中油畅达成品油物流公司正在建设中。不断加大商贸开发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活跃城镇商贸经济。完成了龙腾六路、龙腾二路两条商贸街、义乌小商品城、国都广场、九隆综合批发市场、金源商贸城、北徐商贸中心等项目建设。其中,龙腾六路商贸街已初具规模。十里红商铺有近20家商家入驻,愉悦商城一期商铺全部售完。广青路两侧新增个体经营业户400余家,涉及服装、餐饮、批发、零售等多个领域。投资2100万元的园丁小区一期完成并基本售完,龙禧花苑项目一期10000平米的商住楼及二期建设的310套住宅楼全部售完,投资1800万元的三期工程主体已完成,2009年底交付使用。

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产业升级

按照“经济建设园区化”的产业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与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造、新能源环保和生态化工”五大工业园区,着力引进高科技项目,构筑产业带、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群,加速新兴产业项目集聚。目前,科伦药业聚丙烯软包装注射液项目、丰华橡胶冷冻法制橡胶粉项目、益谦非晶合金超导材料项目、民强科技L-精氨酸项目、塞恩吉科技聚苯硫醚复合材料项目、华阳新能源生物柴油项目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相继投产,生态化工园区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经市中小企业局审核认定。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铁路物流园区(2010年全省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发展以立体仓储为主的第三方物流。目前,科伦医药仓储物流园、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国际物流园等入驻,高新区公用型保税仓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济南海关验收。截至目前,高新区现有工商注册企业494家,规模以上企业4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0家。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积极突破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创新环境一流、创新资源集中的科技创新“高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期工程8栋中试车间、综合楼、科技成果展厅、科技公寓建成启用,成功申报滨州市留学人员创业园、滨州市大学生创业园、滨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滨州市市级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科技大厦A座正在装修。滨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创新大厦近期投入使用。滨州市生物技术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武汉理工大滨州研究院正式启用,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1家,愉悦家纺有限公司成功申报首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初审。借鉴先进高新区的经验,在北京、青岛市设立异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北京、青岛地区的项目、人才与技术入驻孵化,将孵化成熟的项目引入高新区实现产业化。

注重引进高端人才,着力推进创新创业

坚持把人才作为强区之本、突破之根、转型之基,设立了1000万元创新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吸纳高层次人才进区创新创业,对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能够在事业单位服务三年以上或与企业签订五年以上聘用(劳动)合同的人才,可以安排到高新区相关事业单位工作。积极推进“十百千”人才工程,引进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人,拥有博士头衔和自主专利专家11人、硕士以上人才190人。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辖区50余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110项科技成果获得专利授权,11项成果荣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愉悦家纺有限公司“棉冷轧堆染色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高新区整体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宜居新城

立足“滨州中心城市南部新区”的区域定位,投资12亿元新建了120公里城市道路,形成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网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高新区消防站、青田供热中心投入使用,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江南水库达到蓄水条件,打渔张新河生态水系建设、胜利河综合治理工程、新开河生态水系治理工程、丰收河清淤疏浚工程、大道王干渠衬砌工程全面竣工,整个水系形成了以大道王引黄干渠为枢纽的生态绿化廊道。高效利用沿黄综合资源,规划建设30平方公里龙江湿地公园,打造沿黄地区极具特色、极具竞争力的集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商务拓展、民俗体验等于一体的黄河水域湿地。启动建设了9个合村并居建设安置点,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实现100%覆盖,城镇化率达到41.5%。

统筹发展民生事业,着力提升民生保障

建成启用高新区中学、小营中心幼儿园、青田中心幼儿园,第二小学、第三小学开工建设,全区所有小学实现校车全覆盖。高新区中心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小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等建成启用,青田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险合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8%,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公租房2411套。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所有村(居)实现净化达标“挂牌”。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在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社情民意调查中一直位居前列。

招商引资

牢固树立经济发展靠投入、投入增加靠项目、项目引进靠招商的发展思路,把招商引资作为高新区促发展、增投入、上项目最现实、最便捷、最有效的办法抓紧抓实。突出项目带动,做到“四个一批”,即:每年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储备一批,保持投资的强度,增强发展的后劲。明确招商目标,建立项目评价机制,实行项目开工承诺制。实行专业招商分工协作机制,集中力量,常抓不懈,每年组织几次大规模的外出招商活动。出台了《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关于鼓励扩大投资和吸引外资的意见》,从土地使用、财政税收、行政收费、创业支持、研发支持等方面对落户高新区的投资项目制定了优惠政策。同时,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筛选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跑部进省,力争有几个大项目能够纳入国家和省2010年投资计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投资8000万元的山东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5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已开工建设,年前1号车间争取投产。投资1.2亿元的滨州新大新材料有限公司5万吨合成树脂项目已完成场地迁占工作,在进行场地平整、厂区规划、立项备案等前期工作,10月下旬正式开工建设,年前部分投产。中国蟠龙集团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北京国通昊天有限公司ICMT(电子移动通讯产品)、山东滨州宏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PVC循环模板、山东北京华阳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二期工程(20万吨变异甲醇汽油项目)等项目已完成谈判,都在履行董事会的报批程序。

参考资料

滨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一号——第六号)._滨州网.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