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英文名:RooseveltNewDeal),是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3年执政后,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萧条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罗斯福新政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1933至1935年,后期为1935至1939年。前期的美国第73届国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令,其中包括罗斯福新政的两大支柱——《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1935至1936年,反对和支持罗斯福的斗争趋于激烈,上述两个主要法令先后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宣布违反宪法而废止,罗斯福新政由此转入后期。罗斯福政府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替代性法令和其他新法令。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政策包括财政信贷、货币政策、调节工业及劳资关系的政策、调节农业生产及整理农村信贷与债务的政策、住宅贷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以及兴办公共工程等。

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和由此激化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使美国国民经济免于彻底崩溃,恢复了社会生产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并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也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它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仿。

历史背景

1929至1933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出现大规模抛售现象,一日之间成交额达1300万股,为1929年日平均交易额的四倍多。10月29日,股价再次以更大幅度下挫。10天之内,各种股票价值下降了150亿美元。股市崩溃冲击了美国金融界,1929年银行破产659家,1930年1350家,1931年2249家,1932年1456家。危机接着席卷了各个经济部门,整个工业生产从1929年5月至1932年7月之间下降了55.6%,其中,机床制造下降了96.3%,汽车下降了92.1%,炼钢下降了84.7%,生铁下降了86.7%,采煤下降了65.6%。

1929至1932年,企业破产累计达109371家。在此期间,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1%,比工业品价格下跌幅度大一倍。美国失业人数仅登记人员1929年是155万人,1930年是434万人,1931年是802万人,1932年是1206万人,1933年是1283万人,占总劳动力比重最高达1/4。这场危机被称作“大萧条”(GreatDepression),它使美国经济整整倒退了10年。危机之初,胡佛政府主张“联邦政府应该最少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的“无为而治”政策,结果导致生产更加萎缩,企业纷纷倒闭,物价飞涨,失业人数逐年增多。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之时,经济危机与阶级矛盾已经非常尖锐,整个银行信贷体系陷入瘫痪状态。于是,罗斯福政府大力推行新政,试图缓解经济危机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实施阶段

罗斯福新政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1933至1935年,后期为1935至1939年。前期以历时一百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国第73届国会特别会议为先导,这届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令,其中包括新政的两大支柱——《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

1935至1936年,反对和支持新政的斗争趋于激烈,上述两个主要法令先后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宣布违反宪法而废止,新政由此转入后期。罗斯福政府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替代性法令和其他新法令,持续推行新政,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新政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财政信贷和货币政策

财政信贷和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防止金融信贷体系崩溃,稳定美国银行货币制度。这方面的基本政策涵盖清理银行、存款保险、控制证券发行、向金融业发放贷款、货币贬值、黄金国有和收购白银等内容。

财政信贷

美国政府针对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1933年3月5日,命令全美的银行“休假”4天,以此遏制因挤兑导致的银行倒闭风潮。3月9日通过《紧急银行法》,再次延长银行缓付存款期限,规定银行须领取营业执照,同时由财政部行使对银行复业的批准权,借此淘汰中小银行。5月27日通过《联邦证券法》,加强对新发行证券的管理。6月16日批准《格拉斯-史蒂格尔银行条例》,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分开,以此抑制银行利用客户存款开展证券投机活动;公布《银行存款保险法》(1934年),建立联邦银行存款保险公司(FBDIC),由政府对5000美元以下存款(后增至1万美元以下存款)实行保险,力图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1935年8月23日公布新的银行法,加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的管理,以及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各联邦储备银行的监督。此外,还通过前任总统H・胡佛(1874-1964)任内设立的复兴金融公司对私人银行发放大量贷款。

货币政策

美国政府新的货币政策包括:1933年4月命令禁止囤积黄金和黄金券,禁止黄金出口,这实际上意味着放弃了金本位制;6月5日通过废除黄金联合决议,进一步取消公私债务中使用黄金支付的条文,各项债券可用法币支付;《农业调整法》的混合修正案授权总统实行通货膨胀,1934年1月宣布美元贬值40.94%,即把每盎司黄金的法定价格提高到35美元。此外,还按高于市价的价格大批收购白银,以增加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中的比重。

调节工业及劳资关系的政策

这方面政策包括实行强制卡特尔化以消除生产过剩,承认工人阶级某些基本权利来缓和劳资矛盾,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大军人数。中心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公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其执行机构是新建的国家复兴署(NRA)。此法规定在各行业中制订公平竞争法典,以此确定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贷条件、销售定额和雇佣工人条件等。接受法典的企业可免除根据反托拉斯法被起诉,其产品则贴上“蓝鹰”标志。美国各行业共制订出这类法典及补充法典700多个。该法又规定:工人有权选择参加并组织工会,以及通过自己的代表同资方签订集体合同;雇主须遵守最高工时(一般每周40小时)、最低工资(一般每小时30-40美分)和按规定的条件雇佣工人。还规定成立公共工程署(PWA),在33亿美元范围内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吸纳失业者以增加就业。

1935年5月,最高法院判决《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国家复兴署随之撤销。此后,罗斯福政府又陆续通过一些替代性的法令,以恢复《国家产业复兴法》的部分内容,主要有:1935年8月通过《格菲-斯奈德烟煤稳价法》,实际上重新制订出煤业法规;同年7月批准《瓦格纳-康纳利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会通过自己的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1938年6月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力求确定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最高工时,以及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

农业政策

农业政策包括调节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整理农村信贷与债务的政策,目的是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

美国调节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是公布《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12日),建立农业调整署(AAA)。通过政府的奖励及津贴,缩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政府控制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烟草、牛奶和猪肉等7种基本农产品(1934年扩大到稞麦亚麻、肉类、奶牛、糖等一切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与有关农场分别签订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租地,政府付给农场租金,这部分停耕地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补贴的资金来自农产品加工税。拒绝签订这类合同的农场,则不得享受政府贷款和帮助。尽管数千万美国人在饥饿线上挣扎,但政府仍拨出巨款收购大量农畜产品并加以销毁。

1936年1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为继续推行新政,罗斯福政府于1938年2月16日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这一法案保留了旧法令的若干特点,并增加了新内容。它要求确定主要农产品的平价(以1909-1914年工农产品的比价为基准)和产量,农场主可在市价达到平价或高于平价时出售农产品;在市价低于平价时,与政府订有合同的农场主可以待价而沽,也可以抵押剩余农产品以获得政府贷款,还可以出售农产品并领取差价补贴。这是试图建立“常平仓”,即在丰年收购和销毁农产品,在歉年抛售农产品以调节市场。

在整理农村信贷和债务方面,第一个《农业调整法》规定让联邦土地银行发行20亿美元公债,用来帮助农场主改善其借贷处境,并以4.5%的低利率为农业抵押贷款提供再借款的资金。1933年6月,还公布《农场贷款法》,建立农场贷款署(FCA),将各种农业信贷机构合并其中,极大地扩展了农业信贷业务。

社会保险制度

富兰克林·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青年人纳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障应该泽被“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基于这种思想,罗斯福积极致力于建立具有长远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1934年,他授命一个超党派的经济保障委员会起草了《社会保险法》。1935年1月,该法草案被提交到国会。罗斯福在向国会介绍他的社会保险计划时说,这个国家需要在保险与财富之间取得平衡。保险所需规模是巨大的,它要求在三条战线上行动:生活保险;防止生活不测风云和意外变化的保险;体面家庭保险。国会对草案作了一些小的修改后通过了这一法案。富兰克林·罗斯福遂于1935年8月14日予以签署。

这部《社会保险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和对残疾、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该法规定,建立全国性的老年保险制度,保险金由工人、雇主各支付每月工资的1%(后来有所增加),剩余部分由联邦政府拨付;年满65岁的退休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到10至85美元的养老金。《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促使各州建立失业保险体制,向雇主征收全体职工工资总额1%的失业保险费(后来有所增加);各州和各地区的失业保险金数额不尽相同,高者达每周15至18美元,但保险期一年内只有12至26周。《社会保险法》制定后两年的时间里,各州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从而给大约28000000名工人提供了保险。到1939年,全美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对儿童、妇女、病残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权分立”改革

1937年2月5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国会提出了司法改革计划: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凡年满70岁后在6个月内仍不辞职者,总统有权任命一位新法官协助法院工作。司法改革计划提出不足两个月,最高法院作出一项裁决,在州权问题上完全转变了立场,并为妇女确立了最低工资。在此之后,最高法院的自身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属于极端保守派的范德万特法官在1938年5月宣布退休,8月罗斯福任命了新法官雨果·布莱克。到1941年7月,9名最高法院法官已有8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任命的。司法改革虽然未获成功,但其目的已基本达到,罗斯福与最高法院的斗争在美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它反映出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给三权分立制度带来的冲击。作为三权分立中一支的行政系统已不满足于自身所拥有的权力,要求对宪法作出新的诠释,以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这场斗争对最高法院是一个沉重打击,此后其气焰大为收敛。有的美国史学家认为,没有罗斯福的司法改革计划,调整法院系统以服从国家需要的过程将会是漫长而痛苦的,可能还会导致国内困难的加剧。

城市政策及其他

这方面政策主要是关于住宅贷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以及兴办公共工程等政策。

针对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困境与不满,罗斯福政府在公布《银行存款保险法》之前,批准了《房产主再放款法》(1933年),成立房产主贷款公司(HOLC),向城市小房主发放贷款,帮助他们赎回抵押的房屋。之后又通过《房产主贷款法》(1934年)和《国家住宅法》等,为小房主提供小额修房贷款,并使部分市民能够租到房租低廉的住宅。

在失业救济和公共工程方面,主要措施如下: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投入30亿美元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救济失业者;先后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CCC)、土木工程管理局(CWA)和工程进度管理署(WPA),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吸纳几百万失业者;1933年5月建立TVA(TVA),该流域涉及7个州的部分地区,通过修建梯级水坝和电站、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使私人公司获得廉价电力,南方几个州也得到灌溉之利。

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法令是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障法》,规定由联邦按雇主支出工资额征税,作为失业保险金;由工人和雇主各支付工人工资的1%(1949年增至3%)作为老年保险金;要求对贫穷白人、残废者和孤儿提供帮助,救济金大部分由各州承担。此外,同年8月还通过了提高公司所得税和高收入所得税的《财产税法》。

历史影响

对美国的影响

社会方面

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罗斯福新政的一系列关于救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工资的立法,构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以后历届政府的发展,成为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罗斯福新政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垄断组织的统治地位。1935年,以摩根财团为首的八大财团资产高达610亿美元,它们在全美最大的250家工矿业、铁路、商业银行公用事业公司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3/5。

经济方面

罗斯福新政为美国人民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生活状况。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

然而,罗斯福新政实施之后,美国国库每年亏空60至70亿美元,国债一再增加,从1932年的187亿美元,增加到1938年的347亿美元。失业的美国人仍多达700万,全美14%的人口只能靠救济过活。特别是从1937年下半年起,经济又走向衰退。10月29日爆发了“黑色的星期二”,股票下跌比1929年股票市场大崩溃后最初几个月还要厉害。

政治方面

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社会危机,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社会秩序。它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由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主义势力的蔓延,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美国经济的恢复和民主制度的保存,为美国后来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创造了条件。

对世界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这些政策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扩大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

在罗斯福新政中,工人阶级在工厂中的话语权通过法律得到保障,工人阶级能够与资产阶级开展平等对话,资本家必须遵守最高工时数和最低工资额。虽然这些措施是罗斯福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而不得已采取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工人阶级所享有的民主权利。同时,实行股份制企业模式,允许工人持有公司股份,使工人有了为自身利益工作的积极性。这一分配制度的改革不仅缓和了劳资双方的矛盾、扩大了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公司的管理方式变革,也使得部分工人得以参与公司管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效仿美国克服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范围。

打击垄断资本,维护金融秩序

罗斯福政府为限制各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开展证券投机活动,通过了《格拉斯-史蒂格尔银行条例》,将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分开。还修改了财税法,将公司所得税的税率由单一所得税改为累进所得税,并将财产税的最高限额提高到70%。另外,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期间还加强了对托拉斯集团的打击,典型案例是北方证券公司控诉合众国案。这起反垄断司法判决被中国学者列为影响美国宪政进程的25个司法案例之一,亦被看作是20世纪美国反托拉斯垄断的第一案。

建立“福利型”国家

在罗斯福新政中,罗斯福政府借鉴了约翰·凯恩斯的理论,对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干预政策,国家建设了大量的公共福利设施,并承担国民社会保障经费。此举措后被多个资本主义国家效仿,并最终促使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成为高福利型国家。

为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提供有效例证

经济危机爆发前,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行的都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即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导致出现了产能过剩、工业和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受挫、资本家大量裁员等一系列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措施,在农业、工业、金融业以及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政府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减少农业产出;制定劳资之间平等谈判机制,缓和阶级矛盾;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扩大政府公共支出,同时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刺激人民的消费能力;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使社会财富在更大范围内被人们所享有。这些措施的施行使得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提供了可模仿的有效例证,也使得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将政府宏观调控作为日后调控经济的主要工具。

评价

罗斯福新政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崩溃,维护了美国的政治体制,也拯救了美国的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新京报》评)

罗斯福新政虽然改善了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却未能实现经济的复苏。罗斯福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美国曼希尔斯代尔学院历史学教授伯顿·W·福尔索姆评)

罗斯福新政尽管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未能完成其使命。真正终止大萧条的,是美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制造长枪大炮。(《北京晚报》评)

罗斯福新政使得经济衰退更加严峻,让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3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学者穆瑞·罗斯巴德评)

参考资料

..2023-12-26

面对通缩压力准备好了吗? 通缩下买房赚2倍多 (2).中国新闻网.2024-11-08

美国历史系列132:罗斯福新政(下).微信公众平台.2025-04-20

罗斯福新政将美国从地狱拉回人间_国际财经_新浪财经_新浪网.finance.sina.com.cn.2022-05-17

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4-11-09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宪法变革:罗斯福曾向最高法院宣战.百家号.2024-11-09

穿越大萧条: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主义.百家号.2024-11-09

罗斯福新政固然有用 但真正终结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却是二战?.百家号.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