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邦芑
钱邦(1600-1673),字开少,法名大错,字他山,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南明永历年间,曾任御史巡按四川省。永历六年(1652年),受任抚黔。次年,张献忠起义军余部孙可望率众进入贵州省,钱邦芑退居贵州东部余庆县蒲村隐居。孙可望曾连续派出13次使者,但都被钱邦芑打发走了。孙可望曾封刀交付使者,要求钱邦芑归附,但钱邦芑乂命自安,不为所动。永历八年,钱邦芑在贵州修文潮水寺削发为僧,从此隐居僻处,纵情山水之间,潜心以诗文自娱。曾寄籍武陵,与门下士讲《易》,后居衡山,卒于邵阳市。知府某归其柩,葬于衡山集贤峰下。钱邦芑著书凡20余种,刊行于世。
简介
钱邦芑(1600-1673),丹徒区人。号大错和尚。南明永历中,以御史巡按四川省。永历六年(1652年),受任抚黔。拒附孙可望,于永历八年在贵州修文潮水寺祝发为僧。是年春移居贵州湄潭西来庵,旋迁余庆县蒲村。从此,隐居僻处,纵情山水之间,潜心以诗文自娱。
相关条目
人物历史
人物经历
钱邦芑(1602-1673),字开少,原籍嘉善县(今嘉兴市) ,徙居丹徒(今江苏镇江) 。少聪慧,明崇祯时诸生(秀才)。年轻时即有文名,精通书画,尤以草、隶见长。与张溥(复社领袖)以及徐孚远、陈子龙、艾南英等诗文大家并称于时。
南明朱聿鐭时,邦芑以选贡上书言事,召对授监察御史。桂王称永历时,以原官巡按四川省,联络川中诸将,占守有功,晋右佥都御史。后为权臣马吉翔辈所妒,兼之孙可望与永历朝臣不协,称王自恣,孙封他高官,邦芑坚决拒绝,乃于永历四年(1650年)隐居余庆蒲村山中(今贵州余庆县松烟镇境)。永历八年(1654年),邦芑祝发为僧,自号大错和尚。永历十年(1656年)帝走云南省,次年仍授右都御史,兼掌巡抚云南。永历十三年(1659年)邦芑至永平、腾越街道一带,后僧服隐鸡足山(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康熙帝元年(1662年),永历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市,邦芑闻之痛哭,乃出滇。康熙三年(1664年)隐居湖南衡山。九年(1670年),永州市太守刘道著聘修郡志。十二年(1673年),邵阳市(今邵阳)太守李益阳亦延修郡志,仅半年即病殁,终年74岁(据王路平:《长啸出红尘,谈笑超生死—钱邦芑逃禅出家考记》)。
钱邦芑由仕而僧,僧身儒行,实为谋复明室、不仕新朝的“逃禅”者。在佛教界,大错与钱邦芑几近同义语:前者法号,后者文名;二者均如星月垂空,为世人翘首。邦芑自1664年来南岳区,至1673年病故,十年间,均以南岳为中心,西至宝庆,南至永州,应多次出入南岳山林。病故时,其侄儿钱点经纪丧事,遵伯父命引柩葬于石首南岳山下。
参考资料
钱邦芑与《游南岳记》初识.南华大学.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