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序跋集》(上下)是2004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为冯克立和刘运峰。其中上册由刘运峰撰写,于2004年6月1日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人是善于调和的民族”――这话我从前还不大相信,因为那时我年纪还轻,阅历不到,我自己是不大肯调和的,我就以为别人也和我一样的不肯调和。这观念后来也稍稍改正了。那是我有一个亲戚,在我故乡两个军阀的政权争夺战中做了牺牲,我那时对于某军阀虽无好感,却因亲戚之故也感着一种同仇敌忾,及至后来两军阀到了上海市又很快的调和了,彼此过从颇密,我不觉为之呆然,觉得我们亲戚假使仅仅是为着他的“政友”而死,他真是白死了。后来又听得广东A君告诉我在两广战争后战士们白骨在野碧血还腥的时候,两军主持的太太在香港寓楼时常一...

图书目录

关于《鲁迅序跋集》的编选

鲁迅致王治秋的信(三封)

第一辑 创作序跋

《呐喊》自序(1922年12月3日)

《呐喊》捷克译本序言(1936年7月21日)

故事新编》序言(1935年12月26日)

野草》题辞(1927年4月26日)

《野草》英文译本序(1931年11月5日)

朝花夕拾》小引(1927年5月1日)

《朝花夕拾》后记(1927年7月11日)

《热风》题记(1925年11月3日)

《坟》的题记(1926年10月30日)

写在《坟》后面(1926年11月11日)

华盖集》题记(1925年12月31日)

《华盖集》后记(1926年2月15日)

华盖集续编》小引(1926年10月4日)

《而巳集》题辞(1928年10月30日)

三闲集》序言(1932年4月24日)

二心集》序言(1932年4月30日)

南腔北调集》题记(1933年12月31日)

伪自由书》前记(1933年7月19日)

《伪自由书》后记(1933年7月20日)

准风月谈》前记(1934年3月10日)

《准风月谈》后记(1934年10月16日)

花边文学》序言(1935年12月29日)

且介亭杂文》序言(1935年12月30日)

《且介亭杂文》附记(1935年12月30日)

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1935年12月31日)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1935年12月31日-1936年1月1日)

《集外集》序言(1934年12月20日)

两地书》序言(1932年12月16日)

中国小说史略》序言(1923年10月7日)

《中国小说史略》后记(1924年3月3日)

《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1925年9月10日)

《中国小说史略》题记(1930年11月25日)

《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1935年6月9日)

《自选集》自序(1932年12月14日)

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1933年3月22日)

《别诸弟三首》跋(1901年4月)

哀范君三章》附记(1912年7月23日)

……

第二辑 翻译序跋

第三辑 辑校古籍序跋

第四辑 他人作品序跋

第五辑 编校书刊序跋及广告

第六辑 藏书题跋和赠书题记

附录:本书未收录的鲁迅序跋存目

序言

《鲁迅序跋集》终于出版了,作为这本书的编者,我自然是高兴的,但也有几分苍凉和悲壮的感觉,因为,这部书,凝结着70年来几代人身上的追求和梦想。

想到编辑《鲁迅序跋集》,是受姜德明先生一篇文章的启发。

那是在前年的一个冬日,我从天津图书馆借到了一本姜德明先生的《活的鲁迅》。一天晚上,当读到《〈鲁迅序跋集〉的遭遇》一篇时,眼前顿时一亮:《鲁迅序跋集》,一部至今还没有问世的书!

在这篇文章中,姜德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曲折、饱含辛酸的故事。

1936年3月30日,处在失业、贫困、苦闷中的青年王冶秋给鲁迅先生写信,提出了编辑《鲁迅序跋集》的打算。正在病中的鲁迅先生很快在4月5日夜间写了回信,信中说:“序跋你如果集起来,我看是有地方出版的。不过有许多篇,只有我有底子,如外国文写的,及给人写了而那书终未出版的之类,将来当代添上。至于那篇四六文,是《淑姿的信》的序,初版已卖完,闻已改由联华书店出版,但我未见过新版,你倘无此书,我也可以代补的。《文学大系》序的不能翻印是对另印而言,如在《序跋集》里,我看是不成问题。”同年5月4日夜,鲁迅又复信给王冶秋,其中提到:“此集(按:指《序跋集》)我至少还可以补上五六篇,其中有几篇是没有刊出过的;但我以为译序及《奔流》后记,可以删去(《展览会小引》,《祝〈涛声〉》,《‘论语一年’》等,也不要)。”可以说,王冶秋编辑《鲁迅序跋集》一开始就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与指导。本来,鲁迅答应王冶秋为这本《序跋集》作序,但遗憾的是,鲁迅的健康状况使他无法去完成这篇序言。1936年7月11日,鲁迅在给王冶秋的信中说:“事情真有凑巧的,当你的《序跋集》稿寄到时,我已经连文章也无力看了,字更不会写。”本来,鲁迅是准备亲自动手修改这部书稿的,但由于疾病缠身和计划易地疗养,终于没有完成。10月19日清晨,鲁迅不幸去世。这部书稿只得由许广平先生保存以寻求出版的机会。

这部鲁迅未及修改并作序的《序跋集》,先是由王冶秋抄录了90余篇,后又由鲁迅先生提供、许广平补充,*后定稿时为134篇,约25万字,起自1903年的《月界旅行》辩言,终于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去世前3天所作的《苏联作家七人集》序言,内容非常丰富,倘能出版,既可填补鲁迅著作出版的一项空白,又可了却鲁迅先生的一个心愿。然而,这部书却是命途多,不遂人愿。

1937年4月2日,远在重庆市的王冶秋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表示:“此书之版权版税,前已说过,作为我对海婴弟的一点极微弱的帮助,所以关于出版处的交涉,望先生费神办理,总以能抽得版税给婴弟买几本课外看的书为宜。”对此,许广平先生表示“受之有愧,谨当铭记不忘”。

《鲁迅序跋集》曾有四位出版家考虑出版,但均以落空告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巴金先生等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决定印行此书,同年8月,许广平将书稿交给了编辑陆圣泉(陆蠡),并于10月7日为本书写了序言,王冶秋也于9月9日第三次写了跋语。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付梓。但万万没有想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陆圣泉先生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文化生活出版社被抄、《鲁迅序跋集》的出版终成泡影。鲁迅先生的心血,许广平先生的努力,王冶秋先生的汗水,均付之东流,这是至今犹令人感到痛心的事。

但出版鲁迅先生所作序跋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上个世纪70年代,“四人帮”仍在肆虐,北方的一位从事报刊副刊编辑的同志,就曾经拟出了《序跋集》的目录,但在文化灭绝的年代,《序跋集》仍旧没有出版的机会。

姜德明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的9月,他在文章的*后说:“四十年过去了,不知有没有出版家对此书还感到兴趣,或者可以了却鲁迅先生的一桩未竟志愿,并纪念许广平陆蠡等逝者。”鲁迅研究专家胡从经先生在《血乳铸就的碑碣》一文的*后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序跋集》终于迄今也没有出版,这不能不是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文化史上的一件憾事。”

而今,近70年过去了,当初编辑此书的王冶秋先生也已作古。尽管鲁迅先生的著作已有多种版本问世,但我以为,《鲁迅序跋集》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王冶秋先生所说:“这书便是鲁迅先生一生战斗事业的辉煌的缩影,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巨人对荒凉中国的‘丰功伟绩’。”本着这个念头,我便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佚文全集》(群言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等为基础,编辑了这本《鲁迅序跋集》。

书中所收鲁迅先生的序跋文字,始于1901年,终于1936年。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下了300余篇序跋文字。他的刻苦与坚韧、博大与精深、宽厚与无私,于此可见一斑。这些文字在鲁迅先生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

《鲁迅序跋集》编辑既竟,但出版也并不顺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先后与数家出版社联系,有的托词拒绝,有的置之不理。非常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总编辑刘瑞琳女士,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但她在看到这本书的目录后半个小时,就果断地做出了出版的决定。也非常感谢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冯克力先生和美术编辑蔡立国先生,在刘瑞琳女士调任北京市之后,他们对这部书稿做了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加工,打造出了这部图文并茂、装帧高雅的《鲁迅序跋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