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信鸽,男,1983年出生于乐清市,是一位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同时也在多所大学担任兼职研究员。

个人履历

男,1983年生,浙江乐清人。美术学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多所高校兼职研究员。研究专长:艺术教育、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创作。书法作品曾获省级文学艺术创作基金贡献奖。首批注册中国文艺志愿者。

名家点评

虚静恬淡  寂寞无为

——信鸽书法风格漫说

庙堂气象的作品,以敦厚、中和以及肃穆之特征,使人产生敬畏感、崇高感,这种风格植根于儒家文化的土壤中,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如钟繇颜真卿等书家皆属此类。

江湖衰飒的作品,以浇漓、险怪以及不羁之特征,使人产生恐惧感、破坏感,这种风格不是植根于山林而是植根于世俗文化的喧嚣中,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代表下层文人对官僚文化的反叛,这些下层文人或落魄文人,往往都是一些愤世嫉俗之艺术天才,天才之作往往不可重复亦不可学习,以“卓不群”之姿态横亘于天地之间,如杨凝式杨维桢以及徐渭等等书家皆属此类。

山林之气的作品,因萧散简远、平和简净之特征,给人产生一种慰藉感、优美感,这种风格植根于道家、佛家的精神世界里,就审美文化而言,这是最丰富、最亲近灵魂,也最“艺术化”的一种审美类型,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如王羲之智永苏轼董其昌李叔同等等一大批书家皆属此类。

仔细分析书法史就会知道,这三条路线是整个中国书法史最重要的路线,分别演绎着精采的历史。其它类别,如受市场影响的苏州市几家、扬州八怪、海上诸家等,虽然因其独特风格亦能进入艺术史,虽然也能填补某段历史的空白,但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并非绝对重要,故历来褒贬不一。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其次立言”、“诗赋小道,壮夫不为”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世界观里根深蒂固,但是,一旦“功名”难为,便将心灵安放在文学艺术的“桃花园”里,这似乎是所有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轨迹。因此,自然而然地,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不是与儒家而是与道家、佛家、禅宗结成更为紧密的关系。

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分辨清楚何种土壤适合自我个性的成长,当然,也才有进一步找到自己的学术体系、学术谱系之可能。

学术的碎片化、浅表性特征,是“当下再已培养不出大师”的症结所在。学术体系、学术谱系乃治学之基础,体系明、谱系明,学术才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根深”才能“树大”,历史上的学术大师、艺术大师无不如此成长起来。

清代王鸣盛云:“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学亦可释为学术的体系性之学,于学术如此,于艺术创作亦然,体系明,书写才有可能走向精微湛深,体系不明,“终是乱书”。我一直坚信这一点。

信鸽的书法创作一直保持“萧散简远”、“平和简净”的风格,这种风格一直使我倾心,因为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大势,是中国艺术之主脉,是中国文人的精神之所。我曾做过类似的创作实验,但每每觉得不够浑厚、不够大气而很快放弃,直到如今,我与这一风格仍如方枘圆凿,可是,信鸽的作品却一直吸引着我,不得不承认“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岂能强为哉?

用古代的“品格论”来品评信鸽,可以归于“逸品”类。

“逸品”,李嗣真在《书后品》中云其为“神合契匠,冥运天矩”,即“逸品”具有超出常规而不失常规的特征;包世臣在《国朝书品》中云其为“楚调自歌,不谬风雅”,即“逸品”具有自然而然而不失文雅的审美特征。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言绘画的逸品为“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与书法领域的品评标准大抵相近。

信鸽的书法,笔法上轻松灵动,不见端倪,故生趣盎然;结构上,因势生形,故显得一派天机;章法上,如君子之交,平淡如水,又真体内充;墨法上,色泽如婴,润而无奢。这是一个个可人的清凉世界,一片片“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大味必淡,大音必希”的哲学天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一切法相,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艺术之技法不是艺术之精神,甚至不是艺术之基础,一切技法皆为妄念,斩断此念才能“一超直入如来地”。只有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此体系的审美价值之所在。

信鸽目前的书风,“调清词雅”,顺着这个体系深入,“曲尽玄微”,一旦“自心付手”,便大功成矣。

吾辈激之励之,期之待之矣。

甲午年秋月

成联方于观六庐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