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
刘发(?—公元前129年)刘启第七子,西汉长沙王,刘姓长沙国第一代封君,死后谥号为“定”,为东汉皇帝的直系祖先。
刘发生父为汉景帝刘启,生母为唐姬。唐姬原为程姬侍者,因程姬身体不适,代替程姬侍奉酒醉的太子刘启而生下刘发。刘发因为生母唐姬卑微无宠,于孝景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三月被汉景帝封为长沙王。公元前142年,刘发在回京朝拜时向汉景帝诉说封地狭小,汉景帝于是把武陵、零陵区、桂阳县三郡加封给他。刘发于刘彻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谥为定王。
光绪时期的湖南省观察使夏锡云称赞刘发是孝子,认为“孝莫著于长沙定王”。湖南史学会常务理事罗庆康认为刘发在镇抚长沙国时的功绩值得肯定。他指出刘发通过进京述职扩大了长沙国封地,基本奠定了湖南南北疆界;又通过分封子孙让他们安心守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还作为长沙国封君支持了汉中央在长沙境内的军事行动,保护了属国南越国。刘发子孙开东汉一朝之基业,刘秀为刘发的六世孙。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刘发的父亲是刘启,母亲是曾为程姬侍者的唐姬。汉景帝为太子时,曾醉中夜召程姬侍寝,恰逢程姬身体不适,于是盛装侍者唐儿来冒充程姬侍寝,不知真相的太子于在醉意中宠幸唐儿,唐儿因此怀孕。刘启认为此事荒唐,但是又无法追悔。为了记住事情的教训,在唐儿生子后,刘启特为孩子起名为“发”,意即发觉事件的真相。
封长沙王
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封诸子为王,因为刘发的生母唐姬卑微无宠,所以刘发被分封到低湿贫瘠的长沙国为王。
加封三郡
刘启后二年(公元前142年)各诸侯王回京朝见,刘启设宴招待,席间大家跳舞歌唱,共祝汉景帝万寿无疆,但长沙王刘发跳起舞来却缩手缩脚,十分别扭,遭到众人嘲笑。汉景帝责问他为何如此笨拙,刘发回说:“我的封国狭小,无法盘旋。”汉景帝便把武陵区(今湖南常德市,包括贵州省、湖北、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永州市(今湖南省永州市,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部分地区)桂阳县(今湖南省郴州市,包括广东省北部部分地区)三郡加封给了他,扩大了他的地盘。
刘发逝世
刘彻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长沙王刘发薨,谥为“定”,共在位28年。其长子刘庸继位为刘煖,其余十五子皆为侯。
人物评价
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湖南省观察使夏锡云重修定王台,在《重修定王台碑记》中称赞刘发:“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谊,孝莫著于长沙定王。”
湖南史学会常务理事罗庆康指出,刘发在镇抚长沙国期间恪尽职守、政绩良好。第一,他借由进京述职的机会,从刘启那里获得了武陵区、永州市、桂阳县三郡,扩大了封地,使长沙国版图北含洞庭湖,南边直抵五岭,基本上奠定了湖南省南北的疆界。第二,他把超过一半的子孙分封在落后闭塞的零陵郡,让子孙安心守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三,他作为长沙市王支持了汉朝在长沙国境内的军事行动,比如汉中央派遣将军王恢和韩安国讨伐闽越、支援南越国的行动,为保护长沙国及属国南越作出了一定贡献。与被班固评为骄淫失道的众多诸侯王相比,刘发在长沙国的作为值得肯定。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筑思母台
刘发因为思念母亲,每次去京都省亲时,都要运送长沙的大米孝敬亲人,再带回长安之土累积筑成“望母台”,以便登台遥望长安,思念其母唐姬,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台的修建是为了遥望唐姬墓地。刘发谥号为“定”,史称定王,所以望母台也称定王台。由于定王台的这一修筑由来,刘发被称为“孝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颂。定王台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凭吊之地,许多文人留下了关于定王台的作品
刘发在修建定王台的同时,也在台旁修建了一座名为“蓼园”的王宫林苑,是长沙城最古早的园林建筑之一。蓼是一种草本植物,可作调味品或入药,叶辛香,引申比喻为辛苦。蓼园之名体现了刘发的思母之情。今芙蓉街都正区北侧有一小巷因此而得名。
双女坟与混合冢
关于刘发及其母亲唐姬的墓葬,民间有不同的传说。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长沙县侧十里有刘发埋葬程姬和唐姬的“双女坟”。明清以来的一些地方志沿袭此说,有的记载将其称为“二姬墓”,如光绪《湖南通志》记载“二姬墓在长沙县东”。但《湖南通志》在“双姬墓”之说后又有记载,称刘发的墓地在东门外,与母亲唐姬的墓地各高十三丈,相距三丈。
无回旋余地、长沙不足舞
公元前142年,刘发回京朝见刘启,为其献舞,汉景帝询问舞姿为何畏缩,刘发答称自己的封地狭小,没有回旋余地。后人从这一故事中脱化出“无回旋余地”一语,用以形容场地狭小没法活动,或者事情局促没有通融、转圜的可能。 ,另外,也用“长沙不足舞”形容所处狭小,无法施展才能和抱负。李白就曾在《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中写:“长沙市不足舞,贝锦且成诗。”
纪念场馆
刘发所建的定王台坐落在长沙市原浏阳门内。此外,“定王台”也被人们称为“望母台”,而且有人还把长沙城称为定王城。唐朝时的定王台又称做定王冈。冈前建有定王庙,岁时香火不绝。但是在宋代,庙已废圮,又在这里建立长沙学宫。朱熹吕振羽潭州兼湖南省安抚使张孝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山长张栻在此吟诗作赋。南宋时期,寓居长沙市的一些词人,在春秋佳日,都喜欢登临定王台吊古抒怀。词人姜夔曾与萧同登定王台,并作《一萼红》。明朝时定王台是一片荒凄的景象。清嘉庆十九年(1814),周廷茂倡众重修,四周砌石,增高台址,定王台又勃然中兴。1980年,定王台旧址上建起了长沙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末,在附近的黄泥街书市冷落后,定王台书市粉墨登场,之后,定王台几乎成为了长沙书市的代名词。
资料来源: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点墨长沙》第三卷 城郭素描(三十八).长沙市方志网.2024-11-29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湘剧《望母台》结项演出.长沙晚报网.2024-05-08
夜舞者:长袖曳曳 “两栖”演绎湖湘故事.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