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捷地减河

捷地减河

捷地减河,原名减水河、砖河,又称南减河、浮河,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海河流域南运河沧州市的分洪河道。起始于沧州南捷地村,东流至歧口南的新防潮闸入渤海,全长约83公里。

历史变迁

捷地减河开挖始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与沧州北的兴济减河相对,又称南减河。明末淤废后,清雍正、乾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屡次疏浚。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裁弯取直,河道近于今线。同治、光绪年间又屡次疏浚,一直维持运用。由于河道淤积,堤防失修,到1950年代初,减河泄洪能力仅为100立方米每秒。1947~1949年,解放区渤海一分区治河委员会组织黄骅、沧县对捷地减河进行疏浚。1949年后,曾于1963年、1965年、1967年和1972年对捷地减河进行整修,完成土方893.64万立方米,石方1.27万立方米,投资737.5万元。1982年7月至1985年8月完成整修堤防286公里,城镇护岸总长5659米,河道清淤37.65公里,对沿河闸、涵、桥梁也进行了维护改建重建。2000年根据水利部引黄济津输水规划方案,加固整修了南运河输水河道,捷地分洪闸也在加固整修之列。

河流简介

捷地减河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解放后新开挖的人工河道。起点位于沧县捷地村,引南运河水,沿东北方向流至黄骅县岐口入渤海。该河流的主要功能是分泄卫河及南运河汛期洪水,以减轻海河的负担。捷地减河的设计分洪流量为180立方米每秒。

干流概况

捷地减河起点位于沧州市南捷地回族乡捷地村的捷地进洪闸,终点在黄骅市歧口南高尘头村的新防潮闸,全长约83.53公里。河流跨越黄骅、沧县、沧州市新华区沧州开发区等地。捷地减河的初建目的是主要承担排泄南运河一部分的洪水,是沧州市的市级分洪河道。

水文特征

捷地减河是一条人工控制的河道,其流量由人工控制。1950年代初,泄洪能力仅为100立方米每秒。到1970年代,泄洪能力提升至设计分洪流量的180立方米每秒。

主要支流

由于捷地减河位于秦汉黄河古河道高地上,河槽经人工疏浚开挖后虽然低于两侧平地,但两侧的古自然堤却高于两侧平地。因此,捷地减河主要排泄南运河的洪水,难以排泄运东地区的洪水。除少数分洪河道外,捷地减河没有其他支流。

相关事件

捷地分洪闸位于河北省沧县捷地镇西南,由分洪闸和电站涵洞组成,与南运河右岸通过130米的引河相连接。1971年10月《捷地减河扩建工程设计》确定,在南运河行洪流量300立方米每秒时,捷地减河分泄180立方米每秒。为扩大泄量,决定在捷地修建枢纽工程,列入捷地减河扩建项目,一并完成。设计时,根据沧州市地、市意见,决定将枢纽下移到距捷地分洪闸16公里的北陈屯节制闸统一调度,联合运用,由北陈屯节制闸控制下泄120立方米每秒,捷地分洪闸分泄180立方米每秒。高尘头防潮闸位于捷地减河入海口歧口、高尘头村南,由老闸和新闸组成,具有泄洪、挡潮和蓄水综合功能。老闸原称南大港泄洪闸,1959年建成,设计流量75立方米每秒。新闸位于老闸南175米处,3孔翻板式闸门,设计流量105立方米每秒,1974年建成。

捷地减河自明弘治开挖以来,经历了多次淤废和疏浚。清同治、光绪年间疏浚后,一直维持运用。1950年代、1963年汛期以及1980年代引黄引岳济津期间,捷地减河对保证捷地以下南运河安全行洪和冬季输水起到了重要作用,效益显著。

历史文化

乾隆御碑及捷地减河宪示碑位于沧县捷地回族自治乡捷地减河闸口北岸。乾隆碑分为碑座、碑身、碑帽三层,碑身宽1.25米,高1.79米,厚0.30米;碑帽高1.12米,宽1.10米,厚0.40米。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春,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时在此下船观看分水河闸,留下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