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立三

李立三

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一1967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

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9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工人运动领袖,曾一度掌握着中央的实际权力,在1930年犯过“立三路线”的错误,但不久就认识改正。

在斗争岁月中,他曾经“死”过三次,组织和同志们为他开过三次追悼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职,“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蒙冤逝世。

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注:曾用名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

人物经历

1921年

李立三同赵世炎陈公培刘伯坚等酝酿建立共产主义同盟,组成劳动学会和勤工俭学学会,成立华工组合书记部,为华工谋福利。后与赵世炎、蔡和森等就建立了少年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9月至10月,参与蔡和森、陈毅等领导的留学生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12月中旬,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湖南省,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往安源路矿

1922年 组织领导安源大罢工

安源区建立党支部,并任书记。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当选主任。7月,成立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兼任经理。9月14日,和刘少奇、蒋先云等发动和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当选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参与他建汉冶萍公司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期间,常回醴陵县立中学、开元学校、县立女校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工人运动情况。同年9月,陪同毛泽东来醴陵师范讲习所发表演说。

1923—1925 领导上海工人三次起义

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1924年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武汉区代表,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旋任中共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书记,同邓中夏刘华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在小沙渡、杨树浦、吴淞镇等地成立工友俱乐部和工人进德会。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代表。2月和邓中夏等领导上海日本纱厂的“二月罢工”。在抗议日本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的斗争中,任上海市反帝大示威总指挥。“五卅惨案”发生后,当选为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曾遭奉系军阀追捕。年底,与蔡和森等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的赤色职工国际会议。

1926年

5月,在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任总工会组织部长,9月17日,任全国总工会驻汉办事处主任。

1927年 领导收回汉口英租界

1月3日和5日,武汉市分别举行10万、30万人的反英、反奉系军阀示威大会,任大会总指挥。大会首次提出收回英租界口号。4月27日,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取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工人部长兼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干事会书记。6月,在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和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倡议发起并参与领导南昌起义

7月12日,中共中央成立临时政治局,李立三为5名常委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九江与谭平山、邓中夏研究当地军事政治形势后,向中共中央建议组织南昌起义,并任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南昌起义部队撤至潮汕地区突围后赴上海市。中共“八七会议”改选李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广州起义失败后,张太雷牺牲。12月18日李立三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赴香港特别行政区重建广东省委,恢复党的工作,曾提出在广大农村实行武装割据,然后夺取广州市的战略思想。

1928年

6月,李立三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候补委员,担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8年—1930年

1928年—1930年秋,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   和宣传部长。在“六大”以后近两年时间内,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贯彻执行“六大”决议,使全党工作取得很大进步。

1930年夏,受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和反右倾斗争影响,错误估计革命形势,于6月1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对于中国革命形势、性质和任务等问题提出一整套“左”倾错误主张,要求全国各地准备马上起义。不久定出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中国工农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计划,又将党、青年团、工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合并为准备武装起义和各级行动委员会。这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立三路线”,曾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9月24日,瞿秋白、周恩来回国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李很快认识并检查错误,全会改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0年底,李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接受远东局和共产国际对“立三路线”的批判,并作自我检查。李态度诚恳,得到共产国际执行委的赞许。

1932年—1935年

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兼中华全国总工会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5年,任苏联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并主编《救国时报》,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作出了贡献。7月,出席共产国际“七大”。

1938年

2月23日,因“日特嫌疑”被苏联内务部逮捕。

1939年

11月4日,无罪释放,仍被共产国际停止党籍,便在莫斯科外国文学文籍出版局中文部担任校对,为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作了大量工作。同时翻译文学作品《考验》、《俄罗斯人物》等书。李立三多次申请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均遭苏联内务部拒绝。中共“七大”选举李立三为中央委员。

1946年

元月,离苏回国,任军调部东北3人组成员、首席代表,在哈尔滨市中国国民党谈判,同美蒋反动派发动内战阴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李立三化名李敏然与中国国民党将领郑洞国、廖耀湘谈判。美国情报机关在报上一捅,中共谈判代表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李立三,于是郑洞国、廖耀湘以同乡的名义会见李立三。次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地方局敌工部、城工部部长等职,争取滇军六十军起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8年

8月1日,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1949年2月,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深刻检讨自己的历史错误。李任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作组织准备工作。

1949年

10月后,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劳动部部长兼党组书记,中央政策讨论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在组织全国工人阶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回醴陵市视察,并与中共醴陵县委座谈经济建设工作。

1956年

9月23日,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发言,对过去的错误进行了“总清算”,诚恳坦率解剖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受到全会好评,并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8年

率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部分干部下工厂调查研究,召开部分省市工交部长会议,提出干部参加生产,工人参加管理,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管理工业的思想,据此撰写社论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毛泽东将其主要内容归纳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定为鞍钢宪法,为促进中原地区工业体制的民主化和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

1960年

任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地方局书记处书记。

1967年

6月22日去世。

轶事典故

取过五次正名

李立三家是书香门第,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秀才出身,李立三有个哥哥,四岁能背唐诗,由于才高命薄,不到五岁便夭折了,李立三1899年出生,当地秀才都来李昌圭家贺喜,请老秀才给李立三取正名叫李凤生,小名狗妹仔。后来李立三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母怕我夭折,取我小名不但改变了性别,还把我叫做畜生。1906年七岁的李立三开始发奋读书。父亲李昌圭给他由李凤生改名叫李隆郅。1921年冬到湖南湘区委员会,安排去安源区搞工人运动,毛泽东给他改名为李能至。到1925年在上海闸北区去选举,在路上邓中夏提议李立三同志的名字复杂,换一个简单的名字便于选举,于是改名李立三。1930年李立三犯路线错误,党中央决定他到苏联,要李立三改名,第五次改为亚历山大拉宾。

1922年,他从法国留学回来,被毛泽东派到安源煤矿,后来毛泽东因他的名字太难叫,建议他改名,改成“能至”。后来,他到上海市搞工运。一次,他与邓中夏同去参加工会选举。路上,邓中夏抱怨“李能至”这个名字太文了,将他名字改为“立三”。

名字由来始末

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诞生在湖南省醴陵市城郊的秀才李昌圭家。因逢他家的一株百龄凤尾盛开,故他的第一个乳名叫凤生。上私塾时,李昌圭按聂氏宗祠字辈,将凤生改名为隆郅。1919年,李隆郅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李隆郅回国,他找到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向他汇报了自己的认识和参加革命的决心,当即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派李隆郅到安源区开辟工人运动。行前,分部主任毛泽东对他说:“你的名字难认又难写,建议你改一改。”李隆郅到安源后,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能至。1923年4月,李能至调离安源后,到武汉市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1925年任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为了便于工作,他曾改名李诚,常用名还是李隆郅。

他之所以改名李立三,和邓中夏有很大关系。据他在自传中说:“我原叫李隆郅,这名字工人不容易认识。1924年11月左右,我与中夏同志去吴淞镇,在火车上,中夏又说我的名字不好写,改一个吧!改什么呢?刚好看见三个人立在火车门口,中夏就说叫立三吧。所以自此以后我的名字就改为李立三。”从此,李立三就成了他的名字,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原来的名字了。

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同志一生开过三次追悼会。第一次追悼会是在法国召开的。1922年5月,法国勤工俭学支部有一小报报导了一个消息,朋友李隆郅在萍乡市搞劳务运动,因刺杀越行铁未成被拦腰斩断,于是在法国的勤工俭学负责人,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为李举行追悼会。追悼会开过不久,从中国又传出消息李立三在安源搞工人运动正搞得红红火火,组织俱乐部办消费合作社等等。在法国的中国负责人得到消息后为之一笑。

第二次追悼会(南昌起义后),1927年8月7日李立三担任保卫处长。部队快离开南昌市,李立三突然得到情况,发现敌情。李立三来不及请示,马上派兵出击,自己亲自出发,结果与敌人接了一下火,敌人便逃跑了。当时时间很晚,走错了方向,在外面一夜。起义总部得到情况,又是急行军。李立三头天未回来,被认为是牺牲了,结果部队决定开个追悼会。会议刚刚开始,李立三他们回来了。李立三笑着说给我开追悼会还要几十年。

第三次追悼会是1980年3月20日,在北京中山堂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邓小平、彭真、王震等,由彭真主持,王震致悼词,悼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工人运动领袖李立三(其实李立三同志1967年就去世了,由于四人帮的迫害致死,找不到骨灰,只有一副眼镜放在骨灰盒内)。

无线电事业

1918年李立三在程潜的军队中担任师部文书时,就曾经从事过破译电码的工作,并懂得编制密电码。李立三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为了加强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和江西省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秘密通讯联络,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决定由张沈川、李强负责,在上海沪西极司非西路 (今万航渡路)福康里9号租了一幢三层楼房,安装发报机建立地下无线电台。在李立三的革命生涯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业绩,那就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线电通讯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及一度遭敌人破坏后的恢复重建等工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套无线电收发报机于1929年初冬由李强在上海研制成功,建立起共产党第一个秘密无线电台,李强负责机务,张沈川负责报务工作。1929年12月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第二个秘密无线电台,1930 年1月上海市与香港开始通讯。1930年10月,在苏联学成的一批无线电台工作人员相继回国,同在上海培训的报务员一起,先后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在天津市也设立了分台。这些电台,保证了中共中央同共产主义国际之间的通讯往来,也加强了中央对各苏区工作的指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正在进行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同幼稚园

李立三在主持党中央工作期间,创办了中共中央机关的第一所幼儿园——也就是后来被誉为“红色摇篮”的上海大同幼稚园。

1927年后,在白色恐怖下,一批烈士的遗孤或革命者的后代流离失所,生活极其悲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后,为了保护和抚育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烈士遗孤和革命后代,党中央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寻找流落各地的烈士子女和革命者的后代,经中共中央与苏联共产党交涉,约瑟夫·斯大林同意接受一些中国革命烈士的遗孤和当时党中央领导人的子女,为中国革命培养一批接班人。1929年底,在李立三主持下,中共中央又作出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幼儿园,抚育好烈士遗孤和一些在上海的党的领导人的子女。

结过四次婚

李立三结过四次婚。第一次婚姻由父亲包办,妻子林杏仙生下李人纪后不久便患风瘫去世。第二任妻子叫李一纯。1923年1月在安源区结婚,1926年初婚姻解体,生有一子李人俊。第三任妻子李崇善是李一纯的妹妹。1927年1月结婚,1930年11月婚姻解体,生有3个女儿:李竞、李力和谢志佩。第四任妻子是来自俄罗斯的李莎。

跨国恋情

李莎俄罗斯人,她的原名叫莉莎·基什金娜,李立三的夫人。基什金娜是在莫斯科一位朋友家中初识李立三的。那时她是书报学校的毕业生,年仅19岁,正在国际中国工人出版社中文部工作。1936年,基什金娜已经考入莫斯科师范学院法语专业,芳龄22岁。当年,基什金娜决定嫁给李立三。两人举行了简朴而洋溢着喜气的婚礼。

参考资料

八七会议(1927年).中国政府网.2024-03-01

李立三,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株洲网.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