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斯·杰尼(Niels Kaj Jerne),FRS(1911年12月23日-1994年10月7日),是一位英国出生的丹麦免疫学家。他因对免疫系统发育和控制的特异性理论以及单克隆抗体生产原理的发现而与乔治·J·F·科勒和色萨·米尔斯坦共同获得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物经历

尼尔斯·杰尼的父母在1910年从丹麦小岛法诺移居英国伦敦,他于1911年在伦敦出生。他在莱顿大学学习物理学两年后,转至哥本哈根攻读医学,并于1947年在哥本哈根大学毕业。1951年,他以《基于兔皮对白喉毒素-抗毒素混合物的亲和力研究》为题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杰尼在1943年至1956年间在丹麦国家血清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期间构想出抗体形成的理论。1956年后,他加入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1962年迁至匹兹堡大学担任微生物学教授及系主任。1966年至1969年,他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保罗·埃尔利希研究所担任所长。1969年至1980年,他在巴塞尔市的巴塞尔免疫学研究院工作,并担任院长。杰尼结过三次婚,育有三名儿子。

尼尔斯·杰尼被誉为“现代免疫学之父”,他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提出了多个重要的免疫学理论。他的理论包括抗体形成的“天然”选择学说、抗体多样性发生学说和免疫系统的网络学说,为细胞免疫学理论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他的工作为人类对多种自体免疫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治,以及器官、组织、细胞移植的成功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杰尼的理论最初在同行中引起怀疑,但最终因其理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

杰尼的理论包括免疫系统对抗原具有特异性抗体的观点,以及免疫系统学会对个体自身保持耐受性,这种学习发生在胸腺中。他还提出了T细胞和B细胞之间通讯的网络理论,该理论指出抗体的活性位点既能吸引特异抗原,也能吸引结合到同一位点的其他抗体,保持平衡直至抗原扰乱平衡,刺激免疫反应。

据传,杰尼在骑自行车穿过哥本哈根的朗厄布罗桥时得到了他的革命性科学思想。他的传记作者托马斯·索德奎斯特指出,杰尼并不擅长实验工作,他的诺贝尔奖是因为他的理论贡献。

个人生活

杰尼的个人生活颇为复杂,他的第一任妻子特克·耶尔内自杀后,他与特克的好友阿达·桑德西格-汉森结婚,并与后来的妻子格特鲁德·韦特斯坦育有一子。据称,杰尼对待他的妻子们并不忠诚。

获得荣誉

尼尔斯·杰尼在科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多项荣誉,包括马塞尔·贝努瓦奖(1978年)、保罗·埃尔利希和路德维希·达姆斯塔特奖(1982年),以及多所大学的荣誉学位,如芝加哥大学(1972年)、哥伦比亚大学(1978年)、哥本哈根大学(1979年)、巴塞尔大学(1981年)和伊拉兹马斯大学(1983年)。他还被选为多个学术机构的会员或荣誉会员,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国荣誉会员(1967年)、丹麦皇家科学与文学院院士(1969年)、SSI荣誉会员(197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外国会员(1975年)、美国哲学学会外国会员(1979年)、皇家学会会士(FRS,1980年)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81年)。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