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耙下鱵鱼(学名:Hyporhamphus paucirastris)是科下鱵鱼属的一种鱼类。
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不足300毫米,最大450毫米。体柱形或侧扁;上颌骨与上间颌骨完全愈合,呈三角形;下颌常延长成喙状;两颌相对部分一般具小细齿,齿常具三尖;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第三上咽骨扩大成一卵圆形板,密被三尖形齿,第四上咽骨或与之愈合。下咽骨肥大,呈三角形,亦有三尖形齿;鳃耙发达,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体被圆鳞;背、臀鳍同形,均位于体后部,一般相对,尾鳍叉形,胸鳍条不延长。
栖息环境
鱵类一般栖息于浅海和河口,也有淡水种类,多为结群性上层鱼类。食物为绿藻门、浮游生物及小甲壳亚门。产卵季节约在5~10月。鱵科常栖息于平静的内湾,也有不少鱼种栖息于河口域及淡水区。它们的食性相当多样,肉食或杂食性都有,大部分以漂浮的藻类及海草、浮游动物与小鱼为食。卵有细丝,会固著在飘浮物或植物茎上。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以及越南和中国的福建省宁德到厦门市等近海,南到海南岛等地。
用途
少耙下鱵鱼肉可食,但体小,产量少,经济价值不大,少数可食用的鱼种肉质鲜美,可油煎或碳烤,其中斑鱵更是日本料理中的高级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