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注释译文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所以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没有什么变化,而以前被认为有德行,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君主的好恶变了。
主人公介绍
弥子瑕
晋士也,曾仕卫为将军,姓姬 名牟,子瑕为其字。其祖为晋灵公之弟,封于弥,遂以为姓。(鲁)昭公二十三年弥牟为景伯(伯,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上国为公卿,下国为君,可世袭),称士伯。晋执(囚禁)鲁行人(相当于外交部长)叔孙婼,准备交给人(鲁与邾有仇),公孙弥牟为此谏东晋执政韩起,韩宣子从之,弥牟因此受知于韩宣子。次年,因王子朝作乱,晋顷公派弥牟到周都去观察,弥牟如实汇报后,晋顷公拒绝了王子朝的使者。二十八年,韩宣子卒,魏舒执政,分祁氏、羊舌氏之地为十县,弥牟为邬大夫(弥牟时为司马,司马,职也;伯,爵也)。三十二年,为周王城总规划师和监工。定公元年,因宋仲几违命而执之。后仕卫(或为晋守卫也,卫乃晋之附国,其时有上国公卿为附国守土之例,如齐之乌枝鸣守宋)为将军,封于渠,又称渠牟。其“智足治千乘,信足以守之”,所以卫灵公“爱而任之”。
卫灵公
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第28代国君,也是著名的昏君之一,以其爱好男宠,多猜忌,且脾气暴躁而留下不好的历史学评价。但也有卫灵公也有双面性,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个大臣孔圉、祝鮀、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
作品出处
《韩非子·说难》选自战国时代法家学派著作《韩非子》,是 《韩非子》55篇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说(shui),游说的意思;难(nán),困难,说难,即游说的困难。作者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君主)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人主的“逆鳞”。韩非(前280?-233)是战国末期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说难》是他后期的作品。
作者
战国晚期哲学家(今河南新郑市,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华夏族(古汉族),战国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全本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总结
弥子瑕的行为,虽然与起初的行为没有改变,然而先前被赞美,后来却获罪,其中的原因是卫王的爱憎变化了呀。因此,受到国君宠爱的,那么他的智谋合乎国君的心意就更加亲密、更受宠爱;受到国君憎恶的,他的智谋不合乎国君的心意,就会获罪并被疏远。所以劝谏游说谈论国事的人,不可以不考察人主的爱憎然后再去游说。那龙作为一种动物,其温柔时可以亲近而且可以骑着它玩;然而它的喉部下有倒着长的鳞片有一尺左右,如果有人触犯了这鳞片,那么龙就会杀人。君主也有这样的逆鳞,游说者如果能不触犯君主那倒长的逆鳞,那就快要成功了。
弥子瑕从年轻到年老,始终把卫灵公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看待,在卫王面前无拘无束。可是卫王则不一样。他以年龄和相貌作为宠人、厌人的根据,从而对弥子瑕所做的同样的事情表现了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
寓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故事中的卫灵公则完全是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肯定会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