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状振(杨壮振、易晨),河北邯郸人,青年传媒学者,文学博士,国家文学信息网编辑、中国电视批评论坛编委、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新媒体发展报告》撰稿人,兼任多家省级卫视特约撰稿人及评论员,其文以大气厚重、观点独到、人文气息浓郁著称。2013年入选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首批“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优秀青年人才,2014年被确认为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人选。

人物介绍

杨状振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导师欧阳宏生教授,是当年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仅有的五名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资格获得者之一。就读及工作以来,杨状振博士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评论》《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上海大学世界传媒产业评论》、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中国版协《中国图书评论》、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中国广电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当代电视》、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广播影视学刊》、新华社《中国传媒科技》、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广东省/深圳电视台《南方电视学刊》、《北方传媒研究》、《南方传媒研究》、《西部电视》、《郑州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人民代表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及评论类文章二百余篇。所撰文章及观点先后被《新华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或收录,流传于各大网站,先后获得宝钢教育奖、光华教育基金优秀研究生奖、人民日报社-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奖、2013中国农村电影发展论坛优秀论文表彰等奖励。2010年引进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作,次年晋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软科学、国家广电总局中广协会、中国外文局、河北省动漫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成果被中央新闻战线专项教育活动督导组收入成果汇编,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13年被遴选为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首批“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优秀青年人才,2014年被确认为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

人才支持类别

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河北省“优秀青年人才”

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

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人选

主持课题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网融合”背景下网络电视台的建设、发展与影响研究

2.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网络电视台的建设路径、发展模式及媒介影响研究

3.河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三网融合下媒-信产业的模型建构、绩效评估与管理创新研究

4.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国产动画片的产制趋势及结构变革研究

5.河北省省社会科学发展项目,燕赵侠文化与河北动漫产业创意扩散模型研究

6.河北省文化厅委托项目(决策咨询),河北省动漫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

7.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梦”的视听化传播与文化创新机制研究

代表论文

1. 《批评的“盛宴”与隐忧——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文艺批评樽折冲思想的批评与反思》,《艺术广角》2012年第6期

2. 《畸零的美学——重审张元电影的影像世界及其叙事范式》,《文景》2009年第11期

3.《求索的镜像:中国电影文化的转换与位移》,《四川戏剧》2006年第6期

4. 《贾樟柯电影:如菊影像与似酒情怀》,《艺术广角》2007年第3期

5.《“疯狂”下的温情与忧伤》,《电影文学》2006年第10期

6.《〈夜宴〉:冯小刚的裂变与迷失》,《艺术广角》2007年第1期

7.《论电视剧〈闯关东〉的叙事学特征及其文化“游吟”功能》,《文艺评论》2008年第3期

8.《央视春晚:新民俗更须政策引导》,《广告大观》2007年第4期

9.《美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监管体系探析》,《电视研究》2008年第1期

10.《简析美国电视节目类型观念及其谱系划分》,《中国电视》2008年第11期

11.《美国电视类型化制播实践研究》,《国际广播影视学刊》2008年第11期

12.《我国IPTV产业运营模式比较研究》,《电视研究》2008年第4期

13.《国外IPTV产业运营模式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2期

14.《中国电视批评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1期

15.《多样题材彰显主流特色——2007年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概述》,《中国电视》2008年第4期

16.《2007年中国纪录片创作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2期

17.《用真情讲述故事 用爱心温暖人生——四川卫视〈真情人生〉栏目的价值理念与传播定位》,《中国电视》2009年第4期

18.《电视收藏鉴宝:体验经济下的节目传播模式及其批评》《中国电视》2009年第12期

19.《论突发事件电视新闻报道的修辞敏感性》,《中国电视》2008年第9期

20.《电视产业化理论探索扫描》, 《南方电视学刊》2008年第5期

21.《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论问题争鸣》,《南方电视学刊》2009年第1期

22.《“限娱令”:机制回调后的卫视变局》,《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2年第4期转载

23.《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大学)2009年卷

24.《维度·范式·方法:建构中国电视批评史》,《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09年秋季卷

25.《中国广电管理体制变革中的几个问题》, 《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10年第2期

26.《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及其理论发展》,《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3.《日本民

27.《国家战略视角的“三网融合”与广电业态变革》,《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28.《中国新媒体理论研究发展报告》,《现代视听》2009年第5期

29.《社交奥运与分享传播》,《南方传媒研究》2012年第39辑

30.《场域与视角: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多维解读与批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31.《1978—2008:中国电视产业化经营机制流变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

32.《对于虚假新闻报道何以治本》,《新闻战线》2011年第3期

33.《哲学王国里的浪漫诗情和人文飘带——德国图书出版现状纵览》,《出版广角》2008年第9期

34.《法国文学书籍的出版、翻译与阅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1期

35.《经济危机下法国图书出版业的变局调整与应对策略》, 《中国出版》2009年第2期

36.《商业逻辑下的生存智慧与博弈策略——英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经营状况扫描》,《出版广角》2009年第5期

37.《英国童书市场的出版与发行》,《中国出版》2009年第6期

38.《俄罗斯图书出版发行业的市场化道路》,《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1期

39.《西班牙国民图书阅读状况及其走势分析》,《中国出版》2011年第2期

40.《2010:日本电子书发展状况观察》,《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3期

41.《金融危机下的民族动漫产业及其结构变革》,《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6期

42.《我国电视动画片的创作现状及其营销变革》,《电视研究》2009年第9期

43.《2010年度国产动画片发展报告》,《当代电视》2011年第2期

44.《2011年国产动画片发展报告》, 《当代电视》2012年第2期

45.《2012年国产动画片发展报告》, 《当代电视》2013年第1期

46.《人物、故事、情感:“中国梦”的电视剧表达及其美学标准》, 《中国电视》2014年第7期

47.《舆论场与产业革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知与行》, 《南方电视学刊》2014年第5期

48.《“老路新鞋”搞不好媒体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2日

编著出版

1.《中外当代电影名作解读》(峻冰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参编

2.《中外当代电影名作解读·续编》(峻冰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参编

3.《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黎风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参编

4.《电视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欧阳宏生主编,北京大学版社,2009),参编

5.《信息网络与文化新发展》(王正平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参编

6.《中国新媒体发展皮书》(尹韵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参编

7.《中国电视批评史》(北京大学版社,2010),执行主编

8.《重组话语: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视批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个人著作

9.《中国网络电视台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个人著作

学术交流与获奖

1.复旦大学第七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上海市,2007.11)

2.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北京,2008.4)

3.中国传播学会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深圳,2008.4)

4.中国(青海省)·三江源世界山地纪录片节高峰论坛西宁市,2008.9)

5.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重庆市,2008.11)

6.香港中文大学世新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北京,2008.11)

7.中国人民大学2008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北京,2008.11)

8.暨南大学第二届国际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广州市,2008.12)

9.中国新闻史学会2009年会暨中国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研讨会(南京市,2008.12)

10.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北京,2009.4)

11.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Chinese Media,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伦敦, 2009.6)

12.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上海市,2009.7)

13.中国传播学会、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第十一届传播学大会”(北京,2010.7)

14.国家广电总局、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第十届长春电影节   暨电影产业高峰论坛(长春,2010.8)

15.北京大学、腾讯网“互联网与中国社会”国际会议高峰论坛(北京,2011.5)

16.四川动漫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动漫产业暨人才培养高端论坛”(成都市,2011.11)

17.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传播学年会(上海,2011.11)

18.Gui-quan,Xu 壮族zhen Yang, Rethinking the Articulation of "Community"and "Society" in Chinese New Media audience Research,ICA 2012, (Phoenix, America)

19.2013中国农村电影创作研讨会   暨优秀农村题材电影表彰典礼(江苏,2013.10)

1.四川大学“尊经论坛”传播学分论坛第一名,2006

2.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学生奖,2008

3.人民日报社、中国青年报刊研究会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2008

4.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优秀研究生光华奖,2009

5.第七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三等奖(执行主编),2011

6.2013·中国农村电影发展论坛优秀论文表彰,2013

7.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飞天电视剧评论奖”,2015

8.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一级学会)学院奖,2016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