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肉姜

大肉姜

大肉姜,是山东省青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姜协会的主要提纯复壮品种,其特点是产量高,亩产量可达18,000斤。主要分布在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该品种适宜在3月清明节前后种植,8月中旬至12月根据食用及加工不同要求可陆续采收。

基本特点

产量高:大肉姜是产量最高的生姜品种之一,亩产量可达1.8万斤。

品质优良:大肉姜的姜块肥大、皮薄肉厚、色泽金黄、纤维少、肉质脆嫩、辣味适中且略带香味,是姜中的上品。

营养丰富:大肉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分布

大肉姜在多个地区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如山东省青州市经济开发区、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大肉姜主要分布在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江土博乡、柳城龙美、冲脉、大埔县等地。

生长习性

大肉姜的生长期为180-270天,喜高温忌寒冷,畏强烈光照,喜阴凉湿润环境。

一般在3月清明节前后种植,8月中旬至12月根据食用及加工不同要求可陆续采收。

植物属性

姜芽紫红色,姜表皮黄色,鳞茎稀疏,肉黄白色,单株重1-2公斤,最重2.5公斤。生长期180-270天,喜高温忌寒冷,畏强烈光照,喜阴凉湿润环境。姜分蘖力强,一般分生16-20条,肉质肥嫩,具特殊香辣味,是家肴不可少的调味品,较耐贮藏,适合作各种加工:姜干、姜粉、姜汁、姜酒、糖渍及酱渍等多种食品,有健胃祛寒和发汗功效。

产品产量

大肉姜块茎肥大、皮薄、肉厚、纤维少、脆嫩、辣味适中、汁多、品质好、耐贮运,全市每年种植面积超过3.5万亩,6.5万多吨,其鲜品或加工产品畅销日本、新加坡、粤、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种植方法

大肉姜是从山东省青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姜协会引进的新品种之一,其生长适应性强,花工少,便于管理,产量高,是目前是国内种植较为理想的姜品种。

土壤选择

土地要求:选择土层较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微酸性土壤(pH\u003c8),要求地势较高、水质和土壤无污染、背阳的地块,最好选择有2-3年以上轮作禾本科的地块,尤其注意种过大肉姜的土地不能再连作。

深耕翻地:于秋冬季节整地,翻地深达35cm,基肥使用堆集发酵后的有机肥。

姜种及育苗

选种:选择姜块较肥大、皮色黄而鲜亮、不干缩、未受冻、不腐烂、无病虫害的健壮姜做种。姜种选定后可用大田整保种和窑洞保存。

育苗:育苗在移栽前30~40天进行,先用甲基硫菌灵1000倍消毒土壤,2天后整畦(畦高20cm,畦宽180cm,畦长依地块而定),四周做好排水沟。每公斤姜种分掰成10-12块姜块,去掉不良芽胚,保持粗壮的一芽,少数姜块可根据幼芽情况保留2个壮芽,其余幼芽全部去除。然后用800倍中生菌素或1000倍根叶康浸种5分钟。把姜种均匀平铺苗床上(不能重叠),盖上一层3cm厚细土(或火烧土),铺上稻草,盖上地膜。排种前1-2小时需浇水保湿,育苗的苗床温度以22~25℃较为适宜,当温度高于25℃时要掀开地膜。生产嫩姜的当姜苗高达1~2cm时底部主根约15cm,这时须根未发出,此时为姜苗移栽大田的最佳时期;生产老姜茶则在姜芽长出1cm左右、底部还未发根时移栽大田。

经济价值

食用价值:大肉姜适合各种加工方式,如姜干、姜粉、姜汁、姜酒、糖渍及酱渍等,具有健胃祛寒和发汗功效。

药用价值:大肉姜还具有促进化痰止咳、和胃止吐的药用功效。

市场价值:由于大肉姜的品质优良和广泛的用途,其鲜品或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多个地区,如日本新加坡、粤、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病虫害防治

姜瘟病:重点抓好姜种选择和消毒。姜地采取3年以上轮作,轮作以豆科百合科葱属作物为宜,切忌与辣椒等茄科作物轮作和套种。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在穴内及四周撒施生石灰消毒,病株要集中处理,深埋或烧毁,以防病菌传染,要做好姜地卫生,防止积水、串灌等。在姜瘟发生前期,每隔8天左右用中生菌素800倍液喷洒或灌根或用波尔多液(1∶1∶100)喷洒。炭疽病:用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喷洒。枯叶病:用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各1000倍液喷洒,连续两次(每次间隔7天)。

参考资料

生姜的主要类型.亿丰收农业.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