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鲁絜非书》是清代文学家姚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专门论述了文学风格的阳刚和阴柔之美,强调了二者的结合。也说明了风格与个性的关系,是姚关于散文理论的重要文章。这篇散文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流宕,在姚文中是属于少有的雄健恣肆篇章。

作品原文

复鲁絜非书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通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晋芳、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惟为文言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当,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之志也。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南音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姓、曾间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惠奇之文,刻本固当见与,抄本谨封还。然抄本不能胜刻者。诸体以书、疏、赠序为上,记事之文次之,论辨又次之。鼐亦窃识数语于其间,未必当也。《梅崖集》果有逾人处,恨不识其人。郎君令甥皆美才未易量,听所好,恣为之,勿拘其途可也。于所寄之,辄妄评说,勿罪!勿罪!秋暑惟体中安否?千万自爱。七月朔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鲁絜(xié)非:(1732~1794年),鲁九皋,又名仕骥,字絜非,号山木、乐庐。新城(今江西黎川县)人。乾隆进士,官山西夏县知县而卒。少时受业于朱仕琇,后又从姚鼐文言文义法,为文极崇欧阳修曾巩

2.程晋芳:程晋芳,字鱼门,号国,歙县人。乾隆进士,官吏部主事,经学家,曾与姚鼐同任四库全书编修

3.周书昌:周永年,字书昌,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亦与程、姚同为四库全书编修。

4.辱:指对方不惜屈辱,寄来书信,犹言“承蒙”。见推:被推重。见,被。这里指自己受到鲁絜非的推崇。

5.长者:有德行的人。

6.剽取:剽窃、夺取。此处是自谦。

7.辱命:犹言“承蒙名声”。命,名。

8.涌:陈述。

9.鄙陋:自称的谦词。

10.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对立的概念。最初指阳光的向背,后用阴阳解释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矛盾现象。刚柔:古人以刚柔对称,并与阴阳概念相联系。《易·系辞下》:“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

11.发:显现,表现。刘勰文心雕龙·熔裁》:“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

12.会:交会,融合。

13.告语:表示,陈述。

14.诸子:指先秦汉初的各派学者和著作。

15.杲(gǎo):明亮。

16.镠(liú):本指纯美的黄金。此处当作“镏”,用黄金装饰器物的一种工艺。

17.沦:微波

18.鸿鹄:天鹅。廖廓:空阔远大,指天空。廖,同“寥“。

19.漻(liáo):清深貌。

20.邈(miǎo):深远貌。

21.愀(qiǎo):凄伤貌。

22.讽:诵。

23.举:全,都。

24.糅(róu):掺杂混合。

25.绌(chù):通“黜”,退。

26.此引文为《易·系辞上》语,“为”原作“谓”。

27.野人:在田野从事劳动的人。此处泛指没文化的人。

28.五音: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中国古代音乐术语,即把一个八度音程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律制。

29.欧阳姓欧阳修。曾公:曾巩

30.济:补益。

31.抑:表转折,犹“然而”。

32.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

33.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

34.芜:杂乱。

35.数数(shuò):屡次,常常。

36.识(zhì):通“志”、“志”,记,标号。

37.《梅崖集》:清文学家朱仁的文集。朱仕琇,字斐瞻,号梅崖,建宁县人。曾任知县和府学教授,长于文言文。鲁絜非拜他为师。

38.郎君:指鲁絜非的儿子鲁肇熊、鲁肇光等。令甥:对别人外甥的称呼。鲁絜非的外甥陈用光,为姚鼐门生。

39.恣:放任。

40.朔日:夏历每月初一日。

白话译文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知心的人可恨太少了,这么晚才认识先生。与您一接触,就知道您是一位君子。读您的文章,感到不是君子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以前曾与程晋芳、周书昌谈论古今以来的才华出众的人士,只有古文写得好的人最少,假如有古文写得好的,必定是杰出人才,何况像先生这样既擅长并且写得优美呢!委屈您来信且过于谦虚,推崇我也有些过分,不是我能领受的。我从幼年直到衰老,得以结交有才能的长者作为师友,吸取他们的见闻,再加上自己的推测猜想,而成为自己的学说,并非真正懂得文章,能写文章,岂不辜负了您的期望吗?虚心乐意向人学习是君子的胸怀,而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以求得君子的指正,也是我的一种鄙陋的愿望啊。

我听说天地的大道理就是阴阳刚柔罢了。文章是天地的精英,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只有圣人的话,能够使二气会合而不偏颇。但是《易》、《诗》、《书》、《论语》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以语录为体裁,各有其适合之处。从诸子以下,他们写文章没有不各有所偏的。那些得到阳刚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雷霆,如闪电,如山谷中的强风,如高山峻岭,如决流的黄河,如奔腾的骏马;他们的光芒如明亮的太阳,如烈火,如黄金镂嵌的铁器;得到阳刚之美的人,如登高望远,如帝王接见臣民,如鼓舞千万名勇士去战斗。那些得到阴柔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旭日东升,如清风、云霞、轻烟,如深林间弯曲的小河,如水的波纹,如珠玉的光辉,如鸣叫的鸿雁飞入空阔的天际;得到阴柔之美的人,深沉得像是叹气,高远得像是有所思考,火热得像是高兴异常,伤心得像是悲哀无比。看他们的文章,听他们的声音,可见写文章人的性格气质及外在表现,全部都不相同啊!

阴阳刚柔,起初是两个方面,上天把它们糅为一体,但气有多有少;加以增减,那么品类等次就有亿万,以至于不能穷尽,万物就产生了。所以说:“一阴一阳就是道。”文章富于变化,也是如此。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一种丝毫没有,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现在那些粗野的俗人和小孩子听音乐,认为是歌声和弦乐管乐的汇聚;假如懂音乐的人去听,那么五音十二律,必定一一区别,耳朵一听就能分辨清。论文的道理难道和这个有什么不同吗?宋朝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他们的文采都偏重于阴柔之美。欧阳修能取别人的长处而不时地吸收,曾巩能避开自己的短处而不再犯。看您的文章,比较接近欧、曾二公了。人们学习写文章,他功力所能达到的,不过是能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繁简不失法度,语言典雅修洁、不芜杂罢了。自古至今能做到达一点的,不是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最好的文章,通于神明,人力难以达到。您说对吗?

赠给我的文章,刻本本来应该收下,钞本封好奉还。但钞本不能超过刻本。各种体裁之中,书疏赠序最好,记事的文章稍次些,论辩的文章又稍次些。我也冒昧地在文章中间记了几条意见,未必妥当。《梅崖集》果然有超过别人的地方,遗憾的是还不认识作者本人。您的儿子、外甥,都是很好的人才,前途无量,听凭他们的爱好,顺其自然,不要束缚他们就可以了。您寄来的文章,我随便加以评论,请不要怪罪!初秋较热,身体好吗?千万保重!七月初一。

创作背景

姚鼐论文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不少人向他请教文言文之法,这封信就是姚鼐写给鲁絜非的回信。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姚鼐在这封信中论述了他的文学观,特别强调了风格论和文章之美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在对鲁絜非的为人和文章给予赞美肯定后,作者便运用传统的阴柔阳刚的观念,阐述了文章之美。他认为好的文章是“天地之精英”,是阴阳二气相合而成。富有阳刚之美的文章如雷霆闪电,如崇山峻岭,如骏马奔腾,如烈日当空,如烈火纯金。富有阳刚之美的人能够登高望远,居高临下。富有阴柔之美的文章如旭日东升,如清风白云,如彩霞轻烟,如幽林曲涧,如水纹涟漪,如珠玉晶莹。富有阴柔之美的人深沉高远,若有所思。这一系列精湛巧妙而又准确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文章的不同风格之美。

接着作者又论述了文章的变化。阴阳刚柔是两个基本的方面,当二者相互融合时,就会千变万化,产生出无数品类。二气揉合而又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但如果走上极端,或者刚柔皆不彻底,那就不是好的文章。这就如同欣赏音乐,精通乐理的人能够精确地辨别出五音十二律的优劣。假如文章已经形成独自的风格,就需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作者以欧阳修曾巩两位文学家为例,说明了这一道理。一般人学习作文,只要能把道理讲明白,布局比较得当,语言比较雅洁、不显得杂乱也就可以了。古今以来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也并非常有。至于文章达到极致,那是人力所不能苛求的,是通乎神明之事。最后,作者对鲁絜非的各类文章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说。

文中形容阳刚、阴柔文章风格的一段描述,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流宕,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把原来抽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如此的具体形象,尤为精彩,在姚文中是属于少有的雄健恣肆篇章。论及欧阳修曾巩鲁九皋之文字,则意丰言简、韵味深长,充分体现桐城派为文善用传神之笔的高招。

方苞是桐城派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义法”之说,刘大櫆姚鼐对“义法”说中“义”的观点都表示赞同,但对“法”的理解和阐释则有所不同。方苞所说的法,是指写作技巧方面的某些规律,并认为法随义变。刘大更着眼于“文锦”,侧重于探索写作过程中的审美规律,提出了文章中神、气、音节、字句四要素的理论,认为神与气是文章的最精之处。姚鼐则特别强调文章之美,将“文道”结合发展为“道艺”结合,其文学家的眼光更为高超。所以桐城派的理论至姚鼐达到了顶峰。

名家点评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明清散文选析》:“姚鼐这封书信本身文字也很美,特别是那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把抽象的美学概念具体化了。说理性的散文也应当写得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作者简介

方苞(1668~1749年),清代散文家。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市(今安徽桐城)人。康熙(1662~1722年)进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后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文言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