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镇
石桥镇,原名邹家店,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后陕西省李姓人家迁来与邵想人家分住东西,中有一沟,为便来往建一石桥,故名。
石桥镇位于襄阳市襄州区西北部,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辖镇,东与黄集镇、邓州市构林镇接壤,南与龙王镇相连,西与老河口市薛集镇毗邻,北与河南省邓州市都司镇为邻,区域总面积203.6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全镇2个社区36个村,27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万人。镇人民政府驻地距襄州区人民政府驻地73千米。
石桥镇素有“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三县”的称号,是鄂豫两省的边贸重镇。通过“农作物种植——作物秸秆养畜——畜禽粪肥还田”的种养结合产业模式,让养殖业与种植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了全产业链和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4年1月,石桥镇培育、引进的规模以上养牛场有28家,主要养殖西蒙达尔等品种。2022年,全镇年出栏肉牛15000余头,产值约4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49.5%,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石桥镇境内有亚洲最大的渡槽排子河大渡槽,襄阳市最大的水库西排子河水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阳城遗址。2015年2月,石桥镇被评为市级粮食生产先进乡(镇)、区级2014年度镇域经济发展进位奖。2024年1月,石桥镇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自然资源
境内有襄阳市最大水库排子河水库和蔚为壮观的“地上银河”亚洲第一大渡槽。引丹干渠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水源十分丰富。西排子河水库位于襄阳市石桥镇宏道岗,跨襄州区的石桥,老河口市的薛集、张集、竹林桥等四个区。大坝拦截西排子河干流,集水面积412平方公里,受丹江渠道调节,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发电等效益。水库总库容2.1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31.2万亩,已达16.5万亩。总耕地面积18万亩。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石桥镇总人口有423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000人,城镇化率47.3%;另有流动人口7000多人。总人口中,男性18300人,占43.3%;女性24000人,占56.7%;总人口以汉族为主,达38300人,占90.5%;另有回、藏、蒙古等4个少数民族,共4000人,占9.5%。2011年,石桥镇人口出生率12.93‰,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6.9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65人。
截至2017年末,石桥镇常住人口为42413人。
截至2018年末,石桥镇户籍人口为43976人。
经济
工业
“工业园初具规模,5家企业先后进驻,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全镇经济发展即将驶入‘快车道’……”8月26日,襄州区石桥镇镇长母运振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该镇工业园区建设。
石桥镇地处鄂豫两省的邓州市、老河口市、襄州区之交,素有“一脚踏两省,鸡鸣三县闻”的特殊地理优势。正因如此,这里成为两省三地贸易交流中心。
为了让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具有“边贸特色”的地域经济,石桥镇委、镇政府拟投资3亿元,建成排子河大桥以东至小河村村西,延黄老路南北两侧延伸的工业园区。目前首期投资20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完工,吸引投资3000万元,已有金银河米业、天顺源养牛、玻璃工艺、仁杰粮油等5家企业进驻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粮油精加工为主,特色工艺为辅”的园区产业模式。
据悉,为了更好推动全镇经济的发展,该镇实行了三大战略:
一是兴建一个产业孵化园
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是建设区域物流中心
发挥边区物流中心地带作用,实现物流行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构建现代农业“三大基地
”即:万亩稻麦种基地、万头牛羊养殖基地、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实现农业全面现代化。力争让该镇成为全区经济强镇。(许宇)石桥镇工业园区
农业
水产养殖业
打造襄阳市养殖大镇
石桥镇地处鄂豫两省三县市交界处,远离市区,工业化程度较低,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境内水系发达,有排子河之类的中型水库4座,小型堰塘星罗棋步,水面面积达1.5万亩。土质肥沃,有耕地面积15.6万亩。如何扬优避劣,引导农民发展增收呢?镇委认真分析了市场形势,结合本镇实际,把发展思路紧紧锁定在养殖业上,制定了“开发一条养殖带、构建两大养殖园区、培育三个增长极、打造四个万字号产业”的发展框架。
开发一条养殖带
引丹大渠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沿渠横穿马坡、加岗、李百户等8个村。渠道两侧,低洼田较多。沿线群众灌溉用水,常利用地势高低差异,不用开渠引水,仅用一条塑管插入渠道即可。这样的条件,适宜引导群众开挖河塘,发展一条水产养殖带。从2003年始,镇委组织动员沿线干部和大户,对低洼田进行规模适度开发。为进一步调动干群积极性,让养殖户早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制定了三年内免征承包费的优惠政策。目前,37户渔业养殖能手入驻养殖带开挖渔塘2300余亩。
构建两大养殖园区
石桥镇盛产玉米,每年产玉米8000余万吨。但是,如此丰富的农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的形势以低廉的价格销往河南省等周边地区酿酒厂和养猪大户。玉米在农民手中既没有依靠深加工增值,也没有通过畜牧养殖业过腹增值,农民年年丰收,不增收。2004年,猪、牛业火爆,一些民营企业家看准了行情,苦于资本找不到“根据地生根发芽”。为了破解这一发展上的难题,镇政府采取土地反租、盘活闲置企业土地等方式获取土地300余亩,分别在排子河东南坝角和引丹渡槽槽头西北,建设排子河牲猪养殖区、银河肉牛育肥区。以两大园区为载体,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养殖业发展。园区内,李英豪、李小国、彭安义等5位业主投资400余万元发展养猪业,湖北省粮油贸易公司一期投资1000万元发展黄牛业。2008年,园区示范效应进一步彰显,全镇新增150型猪舍50栋,百头以上牲猪大户56户,五十头以上养牛大户7户。
培育三个增长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宜城的大虾、北京的烤鸭、邓州市的全羊越来越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消费者口味的变化,给养殖市场带来新的商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引领群众不断走向富裕,才能将养殖业道路越拓越宽。今春,该镇认真考察市场后,果断地把产业思路扩展到虾、鸭、羊上。在岗坡地石庙片发展小尾寒羊;在郭营、李庄堰塘集聚片,扶持培育李英猛等经济能人率先发展鸭、虾。这三项产业,作为未来引领石桥养殖业发展的新极点。
打造四个万字号产业
石桥坚持优惠政策向优势产业、向龙头企业倾斜,全力打造四个“万”字号产业,推动区域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是万亩水产养殖。石桥素来有“万亩水产养殖大镇”的美名,有1.5万亩水面,发挥资源特色,是帮助农民增收的关键。该镇为进一步做大这块“蛋糕”,成立了水产养殖协会,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信息、技术等交流的平台。万亩水产养殖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产品远销山东省、河南省等地。二是万头牲猪养殖。借助政策激励、资金的扶持下,英豪万头牲猪养殖场己建成150型标准化猪舍25栋,成为引领石桥牲猪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良友金牛万头肉牛育肥场。由湖北省粮油贸易公司投资1000万元兴建,采取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育肥万头黄牛,8月份正式投产运营;四是四百万鸡苗孵化与养殖。由中大公司多渠道融资460万投资,年出栏鸡苗400万只,养殖蛋鸡20万只,产饲料2000万吨,是湖北省最大的小鸡孵化与蛋鸡饲养基地。石桥的养殖业能否日益壮大,能否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养殖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机制和措施是否完善。2008年,镇委、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进一步推动养殖业发展。一是政策激励。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鼓励养殖户引进先进养殖技术、资金扩大规模。对于各类新建标准化圈舍,除落实国家有关发展养殖业优惠政策外,镇里按相应比例对农户、村组给予奖励。对于新立项投资的企业,在企业建设用地、信用贷款上给予最大的优惠。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小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等的畅通问题,改善养殖园区发展环境,进一步吸引业主投资和扩大养殖规模,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加快畜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方面选聘15名技术员深入养殖场、户对养殖户进行现场指导,解决养殖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科技讲座、观看技术光盘等多种形式对全镇650人次进行培训,培育新型科技农民,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管理水平。三是强化防疫。建立完善的生猪疫病防治机制,组织全镇15名专业防疫员,分片包干,建立责任制,常年为农户进行疫病防治,保证应防密度达到100%。四是广辟销路。通过多种途径拓展销售渠道,把养殖产业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争取引进一个中型猪肉类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养鱼、养猪产业,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政策激励、市场需求、大户示范为石桥养殖业的壮大注入无穷的活力。目前牲猪存栏2.1万头,发展150型猪圈50栋,百头以上养殖大户56户,牛存栏9884头,50头以上养殖大户14户,羊存栏17895只,30只以上养殖大户170户,家禽存栏66万只,水产鲜鱼1.8万吨,养殖业实现销售收入1.32亿元。
交通
公路
石桥镇地理位置优赿,交通便利。
东临焦柳铁路和樊魏高速路出口8公里;南临汉十高速路出口10公里;
省道316黄老路横贯东西;
牛黑路纵穿南北。镇域内柏油路村村相通,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接壤焦枝铁路线上的魏集火车站和襄阳市郊区的襄阳北站为石桥镇的农副产品外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铁路
襄阳北站地处鄂西北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第二大城市襄阳市,始建于1958年。
襄阳北站,现为特等站,为路网性单向纵列式三级四场特等编组站,是中国九大铁路编组站之一,亚洲最大的单向纵列式铁路编组站,是国铁集团运输八纵八横网络中的核心枢纽之一,担负着汉丹、焦柳铁路、襄渝三条铁路干线五个方向(武汉、重庆、柳州、洛阳、丹江)的列车解编工作,是全国38个路网级编组站之一。该站系进出川渝咽喉、北煤南运重要通道,是连通山区铁路与平原铁路、常速铁路与高速铁路、中部铁路与西部铁路的缓冲区、过渡带。升级改造后的,襄阳北站将达到双向纵列式三级七场的规模。
旅游
石桥镇地理特殊位置优越,境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地理旅游资源中有风景秀丽的西排子河水库,举世闻名的排子河大槽;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中有宛西战役遗迹“八六坟”,石桥区公所旧址;历史文化遗迹有古城朝阳城遗址;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中有中顶明真观及白莲寺,张坡水库休闲度假村,千亩大堰。
石镇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二大工程”,即:洁净工程,整容工程,让这个襄州区最边远的城镇下下子靓丽起来。
2012年,石桥镇镇委镇政府提出了“借力洁万家,打造文明城镇”的设想,拟借襄州区政府提出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之东风,将石桥镇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文明自然的城镇。于是,一声建设文明城镇的活动拉开了序幕
旅游新闻:石桥欲打造“襄阳天池”
交通“一水护田将绿绕,八里天桥送青来。襄阳天池丰功在,排子河上写春秋。”10月9日,襄阳明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勇,在石桥旅游产业发展项目论证会上动情地演讲道,“走过许多乡镇,没有遇到像石桥这样水资源如此丰富的乡镇,简直是天赐天池。”
石桥镇地处襄州区西北部。排子河水库,碧波万顷,风景秀丽,是我市第二大水库。为充分挖掘这一天赐资源,石桥镇请专家对排子河水库重新量身定位,与湖北问天旅游有限公司达成意向合作协议,借力融资6亿元,打造“襄阳天池”。项目建设周期为15年,分为观光核心区、游客接待核心区和民俗体验区等三个功能区。产业发展以原生态水文环境为自然基础,以民俗文化为人文背景,构筑仿古建筑,以园林化的手法将人工营造物和谐相融,建设集文化体验、景区观光、休闲娱乐、创意文化、互动体验为一体的主题旅游区。
参考资料
襄州区人民政府.荆楚名胜 隽丽襄州.2024-01-09
襄州区石桥镇、襄州区龙王镇龙兴村获得湖北省第一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襄阳市农业农村局.2024-01-09
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简介.襄州区人民政府.2024-01-09
石桥镇2022年度部门决算公开.襄州区人民政府.2024-01-09
石桥镇大事记(1949-).荆楚网.2024-01-09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地名介绍.博雅地名网.202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