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北距桂林市区26公里,距临桂区10公里,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8.5公里,距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重地柳州市120公里,处于广西工业“一轴两廊”布局的重要位置,在泛北部湾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处于重要位置,是桂林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市区企业“退二进三”搬迁基地,是桂林市今后的工业基地。经过近年来的建设与发展,苏桥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日益健全,产业定位逐步明确,整体功能日益完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已经成为海内外投资者投资兴业、大显身手的舞台。
2009年,苏桥经济开发区累计进驻企业 76家,已经投产企业33家,在建企业(项目)43家,年产值近30亿元。
基本概括
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臻完善。开发区属下的苏桥工业园A区215公顷,B区728公顷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超过7亿元。已完成道路建设31公里,建成标准厂房7.2万平方米。苏桥工业园C区(中化橡胶基地)近300公顷土地正在平整,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D区(汽车零配件生产区)正在进行控规设计和道路设计工作。
开发区属下的福龙工业园,规划面积9.23平方公里,A区420公顷内的园区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善,C区新征土地300多公顷,控规编制已完成,主干道路已完成前期测设。整个开发区土地储备总量已达一万多亩。
苏桥经济开发区进驻的76家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和现有企业布局情况,我们正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些“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形成自身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布局。下一步,开发区主要打造以下产业集群:(一)汽车及机械产业园。(二)化工橡胶产业园。(三)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园。(四)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新型产业基地。(五)医药及轻工食品产业。(六)商业、商住及配套等。
物产资源
一、土地资源
苏桥经济开发区土地资源丰富,除东西两侧山体,整体地势较为平缓,起伏不大,以平地、低丘为主,全镇有水田30111亩,旱地3387亩,可开发的岭地、荒地5.6万亩。据普查,苏桥水田土壤中以育型水稻土为主,旱地土壤以红壤为主。
苏桥经济开发区共开发土地15568亩,其中已经批复的土地7557亩(已经使用的6257亩,已批尚未使用的1300亩),已经征用尚未报批的土地8011亩,其中与香港天誉(控股)集团合作征收土地4300亩,待上报批复后可立即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二、水资源
苏桥经济开发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大溪河、相思江,以及小(一)型水库6座(青龙湖、狮子湖、老虎口、寺背、七排岭、高峰),小(二)型水库6座,同时地下水资源亦较丰富,水质感观良好,埋藏深度约80~100米。
另在开发区西面6公里处,有一条西河,可向开发区调入水资源,西河多年平均流量为47.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为3.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14.98亿立方米。
三、矿产资源
苏桥经济开发区境内现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包括大罗村的辉锑矿、石英石和大理石,黑石岭村的褐铁矿、黄铁矿、粘土矿、耐火石,太平村的辉锑矿,石门村的褐铁矿,以及大埠村、盘洞村的汞矿。
四、农业资源
苏桥经济开发区所在地苏桥镇农业具有一定特色。全镇拥有大颗枇杷、大颗杨梅、夏橙等夏熟水果4500多亩,传统优质铜皮马蹄3000亩,西瓜6000亩,产品畅销自治区省内外。养殖业以发展温氏鸡养殖为主导产业,家禽年出笼达100多万羽;畜牧养殖发展亦较好,正在建设中的投资2000万元、占地500亩的香巴拉奶水牛养殖基地将成为桂北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奶水牛繁育和奶源基地。同时苏桥亦是广西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水田主种水稻,粮食产量年产3千万斤以上,另外红薯、芋头、黄豆、玉米、甘蔗、豆薯、黄红麻、木薯、香瓜等种植亦十分丰富。
五、林业资源
苏桥经济开发区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为49.8%,其中用材林63007亩,蓄积77892立方米。经济林2869亩,果树林88亩,防护林2853亩,灌木林1761亩。主种松、杉,兼种油桐、油茶、柑、橙、柚等。开发区内森林覆盖率为37.63%。尚有宜林地35928亩。
六、旅游资源
苏桥经济开发区山青水秀,哺育有一定的特色景点、景区,目前尚未开发,包括西部西登岭、大岭山山势高耸(海拔730米以上)、北部波村汉墓群、青龙湖水库景区、狮子湖水库景区,以及圩镇古寺、古樟树等。其中西部大岭山形态连绵,山上森林茂密,有多种珍贵野生动物存在,同时山顶有一泉眼,终年冒水不息;西登岭为永福名山,岭上有一古庙西登庙,历史悠久,终年香火旺盛;北部波村的汉墓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保存较完整;北部的青龙湖水库、狮子湖水库湖面宽广,水质清澈,周边山岭环绕,风景怡静;东部大溪河、相思江蜿蜒流淌,两岸郁郁葱葱,自然环境优美;圩镇上的清真寺及三棵百年古樟树,更是为苏桥镇增添了几分文化与古朴的特色。丰富的景观资源,是开发区发展休闲旅游良好的基础。
气候水文
一、气候
苏桥经济开发区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年平均日气温18.8℃,最高日气温38.8℃,最低日气温-3.8℃。
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189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868.3毫米,最小年降雨量1441毫米。
日照市:年平均日照时数1581小时,平均日照分率36%。
湿度:年平均日相对湿度79%。
霜雪:年平均霜日9天,初霜日12月14日,终霜日2月7日,平均降雪日2天。
风速风向:年平均日风速2.0米/秒,风向随季节变化以东北风和西南风为主。
二、水文
苏桥经济开发区最大河流为大溪河,属柳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38.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为3.8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2.14亿立方米,由南部出境,汇入西江支流柳江。另一条为相思江,多年平均流量为14.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为1.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57亿立方米,在规划区下游汇入大溪河。
区内现有水库12座,总库容2366万立方米。区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观感良好,埋藏深度约在80~100米。
历史沿革
上世纪70年代,永福县苏桥镇曾列为原桂林地区工业发展基地。1996年10月,自治区正式确立苏桥开发区为“桂林苏桥新区”,并列入自治区“九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成立了桂林苏桥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1998年,桂林市地市合并后,在中共桂林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会上将桂林苏桥新区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明确要将桂林苏桥新区建设成为集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和轻化工业为一体的新兴工业重镇。2003年来,市政府决定以高速路为界,将苏桥新区一分为二。公路以西为桂林市国家高新区苏桥工业园;公路以东为永福县福龙工业园。两园区分属桂林市和永福县管辖,各自在自己的地块上发展。
2008年5月,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区,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桂林市总体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城市向西,工业向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决定将永福县苏桥镇范围内原有市属的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桥工业园、县属福龙工业园两园合一,整合成立市属苏桥经济开发区,其下的苏桥工业园为自治区重点A类园区,福龙园为自治区A类工业园。
地理位置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东经109°45″至104°40″,北纬24°18″至25°41″,平均海拔150米,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65平方公里。桂林市东北与湖南省交界,西南与柳州市相连,东南与梧州市、贺州市连接,毗邻广东省,处于泛北部湾和泛珠三角两个经济区域交叉重叠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一轴两廊”布局的重要位置。
桂林市苏桥经济开发区位于桂林市西南部永福县县域东北边境,桂林市中心城西南侧,洛清江水系上游,处于东经109゜59`-110゜04,北纬25゜03`-25゜09之间,北与临桂区两江镇相连,南与永福县县城所在地永福镇毗邻,东接永福县罗锦镇。北距桂林市区26公里、临桂新区10公里、桂林两江国际机场8.5公里,南距永福县城12公里。
桂林市位于泛珠三角、西南、东盟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区位显要,交通便利,已构筑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四通八达的复合式、立体化便捷交通网络。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以桂林为中心,2小时车程的范围内将覆盖3亿人口的大市场。桂林,这个美丽的国际旅游名城,正日益成为沟通东部沿海地区、中原地区和东盟经济圈的重要桥梁。
苏桥经济开发区距桂林市不到30公里,距正在建设的桂林市新的行政商务中心临桂区不到20公里,距广西工业基地柳州市约140公里。桂柳高速、桂梧高速公路从开发区内穿过,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距开发区不到8公里。贵广高速铁路开通后,开发区4小时商务圈包括广州市、南宁市、柳州、长沙市、贵阳等,交通优势非常明显。
航空
国际旅游枢纽港——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拥有国际、国内航线近60条,21家航空公司飞行桂林机场,可直航北京、上海市、广州等国内30多个城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福冈县、韩国济州、泰国曼谷等国际城市;另外每年均有新增国际国内航线。扩建后的机场可保证空中客车A380等大型飞机起降。
铁路
铁路客运、货运均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湘桂铁路贯穿开发区南北,连接京广、黔桂、枝柳、南昆等各大铁路线。正在筹建的贵阳经桂林市到广州市的合湛高速铁路及湖南省到南宁市的高速铁路开通后,桂林到广州、长沙市、贵阳等周边省会城市及南宁都只需2小时。
公路
目前有高速路、一级路、二级路、三级路相通到开发区。桂海高速公路贯通柳州市、南宁直达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经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可进入东盟国家;桂林距广州480公里,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已通车,建成后桂林到广州只需4个多小时;桂林到兴安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成后桂林到湖南长沙500多公里的里程只需3个多小时;直达货运公路运输24小时内可抵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
水路
水路有湘江和漓江,沿漓江经梧州与珠江相连,可直达广州市、香港和澳门。年水运客运量达221万人,货运量115万吨,旅客周转量7669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7484万吨公里。
行政区划
一、人口
据统计,2008年苏桥经济开发区所在地,苏桥镇共有户籍人口27009人,其中劳动力人口数15768人,人口毛密度218人/平方公里。近六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8‰左右。
苏桥镇现居住包括汉、壮、瑶、侗、苗等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以壮族人口居多。
二、行政区划
苏桥经济开发区建设范围为现苏桥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24.0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76个自然村, 162个村民小组。9个行政村、社区分别为:苏桥社区、树桥村、太平村、良村、石门村、盘洞村、大埠村、黑石岭村和大罗村,镇人民政府驻地苏桥社区。
发展历程
苏桥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历程,可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追溯起。1963年底,大庆油田开发成功,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的春节座谈会上发出号召:“学大庆市,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此后,“工业学大庆”的运动在全国展开。
当时,苏桥被自治区定位为“工业学大庆”的试验点。
1996年,全国掀起开发区热,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在苏桥发展新兴工业区,建设“苏桥新区”。
2003年,为加快苏桥新区建设步伐,桂林市委推出实行市、县联合开发决定,将苏桥新区分为苏桥园、福龙园,苏桥园开发建设由桂林市管辖,福龙园开发建设由永福县管辖。
2008年5月,桂林市委提出成立苏桥经济开发区,决定整合现有苏桥园、福龙园及苏桥镇区,统一由桂林市管辖。
经济发展
2009年底,苏桥经济开发区累计进驻企业76家,已经投产企业33家,在建企业43家,涉及能源、机械、化工、汽车配件、生物医药、家具建材、造纸等行业,在已经投产的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11家,2009年形成的产值近30亿元。
整体看来,苏桥经济开发区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并日渐成为桂林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及本市“退二进三”项目的一大接纳地。从开发区两大片区来看,原福龙工业园片区发展较原苏桥园成熟。但是随着原苏桥园片区在建企业的陆续投产,及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轮胎项目的落定,原苏桥园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