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刺蝶鱼
百慕大刺蝶鱼(学名:Holacanthus bermudensis)是刺盖鱼科、刺蝶鱼属鱼类,体椭圆形,甚侧扁。分布于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州南部、巴哈马群岛、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及尤卡坦半岛沿海。栖息在珊瑚礁海区,主要以海绵为食,也食珊瑚虫、海藻及海鞘等被囊动物。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形态特征
成鱼体长可达45厘米。体椭圆形,甚侧扁。额头部微隆起。吻短钝略突出,口小。有细长的嘴,梳状的牙齿排列成刷子状。幼鱼体黄褐色,胸、腹部黄色,体侧有蓝色竖条纹,头部有褐色带蓝边眼带。成鱼体呈浅蓝色,背鳍和臀鳍的软条向后延伸超过尾鳍,边缘和末端黄色,尾鳍蓝色,后缘黄色。鳃盖后缘和胸鳍基部有蓝斑。额头深蓝色,没有冠状斑。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分布于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南部、巴哈马群岛、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及尤卡坦半岛沿海。
国家地区:安圭拉、巴哈马、百慕大、多米尼加共和国、海地、墨西哥、波多黎各、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
相似区别
百慕大刺蝶鱼和额斑刺蝶鱼(Holacanthus ciliaris)是刺盖鱼科刺蝶鱼属的两个近缘种。其外部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幼鱼,百慕大刺蝶鱼的体侧条纹比较竖直,而额斑刺蝶鱼的条纹向后弯曲。成鱼额斑刺蝶鱼额头上有一冠状宝蓝色斑,而蓝仙没有。此外,额斑刺蝶鱼的体表让人感觉非常的艳丽、耀眼,而百慕大刺蝶鱼相对暗淡,不那么鲜亮。
这两个近缘种的鱼在自然海区里可以杂交,其杂交的后代称汤臣(汤森)神仙鱼,形态特征很具有两者的一些共同特征,更近似于额斑刺蝶鱼,是最受水族爱好者追宠的品种之一,但资源提供很有限。
栖息环境
百慕大刺蝶鱼是底栖物种,在海绵、珊瑚或岩石区域的底部附近停留,深度范围为2-92米。白天优雅地在礁石上游动,晚上则躲在暗处睡觉。幼鱼更喜欢生活在海湾、海峡和近海珊瑚礁中。
生活习性
主要以海绵为食,也食珊瑚虫、海藻及海鞘等被囊动物。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幼鱼以外部寄生昆虫为食,这些寄生虫是从其他鱼身上清洁下来的。
繁殖方式
成鱼通常一年四季成对出现,这可能暗示了雄性和雌性之间的一夫一妻关系。它们在水柱中缓慢上升,腹部靠得很近,并释放出大量的卵子和精子。雌性每天晚上可以释放2.5-7.5万个卵子,在每个产卵周期可以释放多达1000万个卵子。卵是透明的,具有浮游性,每个卵都包含一滴油以提供浮力。
卵在15-20个小时内孵化,进入幼体前阶段,该生物附着在一个大卵黄囊上,缺乏功能性鳍、眼和肠。卵黄需要48小时才能被吸收,在此期间,会发育成真正的幼鱼,开始以浮游生物为食。生长迅速,在孵化后的3-4周便沉入海底。这些幼鱼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保护他们设立清洁站的地区。清洁站通常是一个珊瑚头或巨石的地方,大鱼允许较小的动物从其体内清除寄生昆虫。这些是独特的区域,因为站点中的天敌与猎物之间存在休战。有人认为,幼鱼鲜明的对比色可能有助于向潜在“客户”宣传自己的地位。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百慕大刺蝶鱼经济价值不大,但可以作为家庭和公共水族馆展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