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
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钱塘县(今杭州市市余杭区)人。她既是苏轼的侍妾,又是苏东坡的红颜知己。
王朝云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因其父母早亡,未曾读书识字。自幼沦落歌舞班中。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在杭州为通判时结识王朝云,为其姿色和舞技所折服。收为侍女,此时,王朝云年仅12岁。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至黄州府,在征得夫人王闰之的同意后,18岁的王朝云嫁给苏轼为妾。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临皋亭为苏东坡生下一子,但半岁早夭,此后再无生育。王朝云在惠州时遇瘟疫,身体虚弱。绍圣三年(1096年)她年仅三十四岁去世。被葬于栖禅寺东南。
为表达对王朝云的哀思,苏轼亲撰墓志铭,并创作了多首诗词,如《西江月·梅花》《雨后花慢》和《悼朝云》等。栖禅寺的和尚兴建“六如亭”作为纪念。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在爱新觉罗·颙琰六年(公元1801年)修复了王朝云墓,并补刻了苏轼的《朝云墓志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朝云早年经历较为坎坷。她出生于1062年,字子霞,吴郡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由于家境贫寒,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沦落为歌舞班的一员,在西湖边以歌妓的身份生活。尽管身处困境,王朝云以外貌和机智的特质在歌舞班中突出。
赵顼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被贬至杭州市任通判,一次宴饮时他注意到了当时正在跳舞的王朝云,并对她宠爱有加。随后,12岁的王朝云被苏轼收为侍女。
与苏轼相伴
在王朝云与苏轼相识不过五年后,“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被捕下狱,险些丧命,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随后,苏轼贬为黄州府团练副使,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之下,他与长子苏迈凄凉前往黄州。在被贬黄州的第二年,也是苏东坡人生旅途最为艰难的时期,征得王闰之的同意后,彼时十八岁的王朝云,正式成为了苏轼的侍妾。自此,王朝云便伴随在苏轼身边,与他共同度过了二十余年的生活,她与苏轼之间的感情深厚,成为了苏轼重要的情感支柱和红颜知己。
苏轼曾写下不少诗词,用以赞赏王朝云的美貌。譬如,苏轼《朝云诗》曰:“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诗中,苏轼用晋人刘伶元与樊通德的典故,说明了他与朝云的生死相依、心灵相通,赞美王朝云是天女维摩一般貌美。
元丰六年(1083年),王朝云在黄州为苏轼生下一子,苏东坡将其取名为苏,“遯”即“遁”也。对于这个孩子,苏东坡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苏遯在元丰七年(1084年)病亡于金陵,王朝云在丧子的悲痛中难以愈合。尽管如此,她仍陪伴苏轼去往更为偏僻之地。
广东惠州,在古时是极为偏远的岭南之地,这里瘟疫、瘴气流行,蛇虫出没,是荒蛮之地。在绍圣元年(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轼带着王朝云与幼子苏遯来到了惠州。
苏轼曾在《朝云诗序》中写道:“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在惠州的日子清贫,身为罪臣的苏轼的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未敢扣门求夜话,时叨送米续晨炊”。可见在惠州生活的不易。但好在还有王朝云悉心照料。与苏东坡共担祸福,诗词唱和,漫步西湖。
逝去
绍圣三年(1096年)的仲夏,岭南闷热,染上瘟疫的王朝云,不幸因病逝世,年仅三十四岁。在临终之时,她吟诵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六如偈”而逝,因为在幼子去世的打击后,王朝云潜心修佛。而佛教中的“六如”,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世事之空幻无常。
对于当时的苏轼而言,朝云的离去是一次沉痛的打击。在悲痛之中,苏轼将王朝云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之东南,筑六如亭以纪念。苏轼在亭柱写下楹联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在王朝云逝世后,苏轼写下《惠州荐朝云疏》:“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如今,朝云墓仍在孤山南麓,历经朝代更迭,历代都有维修,至今墓葬保存完好,又在1984年再次重建。
相关作品
南歌子·霭霭迷春态
秦观曾作《南歌子》词赠王朝云,题作《赠东坡侍妾朝云》。写道: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不应容易下巫阳,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暂为清歌住,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殢人娇·赠朝云
苏轼赞美王朝云所作,词如下: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著点,更夏文生采。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跑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人娇·赠朝云》”
这个“维摩”是苏轼对王朝云的雅称。据林语堂记载,相传:“释迎牟尼以一个森林的圣人身份住在某一小镇时,一天,与门人讨论学间。空中忽然出现一天女,将鲜花散落在他们身上,众菩萨身上的花都落在地面,只有一人身上的花瓣不落下来。不管别人多么用力去刷,花朵硬是沾着不掉。天女问他们:‘为何非要把花瓣从此人身上刷落?’有人说:‘花瓣与佛法不合,故而不落。’天女说:‘不然,此非花瓣之过,而是此人之过。已然信佛之人,若还有人我之分,其言行必与佛法相违背。如能消除此种分别,其生活自然合乎佛法。花瓣落在身上而脱落下来的众菩萨,都已消除一切分别相。正如恐惧,若心中不先害怕,则恐惧不能入袭人心。若众门徒贪生怕死,则视听嗅味触各感觉,才有机会骗他们。已经能争服恐惧,则能超越一切感觉。’”
人物评价
苏轼曾写下不少诗词,用以赞赏王朝云的美貌。譬如,苏轼《朝云诗》曰:“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诗中,苏轼用晋人刘伶元与樊通德的典故,说明了他与朝云的生死相依、心灵相通,更赞美王朝云是天女维摩一般貌美。
作家申东城说:“王朝云,可以说是苏轼人生的知音,她能够知道苏东坡‘不合时宜’的性格,更陪伴他走到了艰苦的日子。”,“在惠州时,苏轼写了很多关于朝云的诗词作品。我想,他与朝云朝夕相处于这样环境中,他更多的是得到了一种来自家庭的情感上的温暖。”,“很多女子来拜祭王朝云,也是希望能像她一样秀外慧中,才情俱佳。”
在惠州的日子虽然缺衣少食,但苏轼仍关注民生,不仅帮助当地民众提高生产力,更到处搜罗药品为人治病,还对西湖的民生改造。王朝云的心肠也非常好,有说法表示她常去照料生病的患者,后人也因此感念王朝云。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王朝云墓
该墓位于惠州西湖孤山东麓,为北宋大文豪苏轼侍妾王朝云墓。始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坐西北朝东南,原墓为三合土结构,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王朝云墓前有石雕墙,上镶3通石刻。其中,《朝云墓志铭》为苏轼撰文,清代惠州知府伊秉绶书刻。
“六如亭”位于王朝云墓的前方,为四砖柱圆拱绿色琉璃瓦攒尖顶亭。亭高6.9米,檐高4.4米,占地面积31.36平方米。亭前附筑有景台和漏花琉璃扶栏。爱新觉罗·旻宁初,名士林绍龙以“六不”偶对“六如”写成联,刻石嵌于亭壁上。上联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下联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前亭柱亦有对联:上联为“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抑絮”,下联为“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
清嘉庆六年(1801),知府伊秉绶主持修墓,题碣,征文,补刻苏轼所为墓志。此后朝云墓、六如亭历经多次维护、修复,目前主体建筑仍保留原有的风格。2015年12月,王朝云墓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朝云会节
在古时有在朝云诞辰来朝云墓祭拜的民俗,流传了上百年,称之为“朝云会节”。因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五,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侍妾王朝云诞日,惠州城内未婚女子习惯拜祭朝云,汇集于惠州西湖王朝云墓前,祭祀祈福、补种梅花。清代惠州名士江逢辰的诗句 “士女倾城补种花”,描写的就是“朝云会节”的情景。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期,可见惠州民间对苏轼以及王朝云的怀念,这是东坡文化在惠州的一种延伸,是当地人对东坡的认可和喜爱。
研究书目
文艺影视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王朝云简介.眉山网.2024-01-05
苏东坡与侍妾王朝云的患难真情.中国新闻网.2024-01-04
王朝云的《墓志铭》.杭州日报.2024-01-05
寻路东坡 那个最懂苏东坡的女子,和他们的惠州岁月 .眉山日报.2024-01-21
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澎湃新闻.2024-01-19
文物伴我行18 | 王朝云墓.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1
苏东坡 (1994).豆瓣电影.2024-01-21
苏东坡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4-01-21
定风波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