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忠
梁思忠(1907年—1932年),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第三子,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炮兵上校。
梁思忠生于日本,是梁启超与第二任夫人王桂荃所生之子。梁思忠在哥哥姐姐们出国后,一直在陪伴父母左右。1926年,梁启超的病情手术,也是由梁思忠在侧照料。1926年8月,梁思忠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政治,之后又先后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院和美国军事学院学习军事。1930年代初,梁思忠从西点军校毕业,之后回国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不久升任为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1932年,梁思忠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表现出色,但因在前线期间患上腹膜炎,没有及时救治而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人物生平
幸福童年
梁思忠1907年生于日本,是梁启超与第二任夫人王桂荃所生之子。梁思忠从小很受李夫人的喜爱,李夫人常与他下棋、聊天。1913年秋,梁启超携家眷从日本回国,当时梁思忠已经长到六岁,除了上面的几个哥哥姐姐,他还多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当时梁启超在国内的声望极高,事业发展顺利,梁家家境富有,梁思忠和兄弟姐妹都在较好的环境下成长。
侍奉父母
因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梁启超接连将孩子们送到海外接受顶级的教育。随着家里的哥哥姐姐们相继出国留学,十八九岁的梁思忠成了家里最大的孩子。梁思忠十分贴心懂事,常常陪伴父母,予以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梁启超寂寞无聊时,常带着梁思忠去听歌剧,或者同他一起打牌。1925年,李夫人的墓地在其去世一周年终于修好,梁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当时梁思成与梁思永都在美国,因此便由梁思忠和弟弟梁思达扶着李夫人的灵柩从广惠寺走到山上的墓地。1926年春夏之际,梁启超的病情加重,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做割肾手术。梁思忠一直陪在父亲身边悉心照料其身体,直到梁启超的好转出院。
出国求学
1926年8月,梁思忠在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也前往美国留学。在梁启超的一众子女中,梁思忠的政治热情很好,因此在美留学期间,他首先选择了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政治。1927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身在海外的梁思忠也热血沸腾,想要中断学业,回国参加北伐以锻炼自己。梁启超虽然感到担忧和不安,但还是充分肯定了梁思忠的爱国热忱,并派人与白崇禧、李济深等军界人物取得联系,开始辅助梁思忠寻找一条报国之路。然而,国内形势不久后就发生了变化,各方军阀混战,梁启超转而不再支持梁思忠回国,认为那是毫无疑义的冒险之举,并向梁思忠认真分析了个中弊端。最终梁思忠悉心听取了父亲的建议,暂时没有回国。在威斯康星大学读完政治后,梁思忠随之转入维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后来又考入美国军事学院。
参战报国
1930年代初,梁思忠在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后回国,并加入了蔡延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不久后便升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日军派海军陆战队登陆上海市,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是为淞沪会战。梁思忠所在的炮兵部队也参加了这场战斗,在淞沪战场上,梁思忠表现出色。可惜不久后,他在前线因为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患上了腹膜炎,最终因为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去世,年仅二十五岁。梁思忠去世后,安葬于香山脚下的梁家墓地,后来梁启超和李夫人合葬在那里,梁启超的弟弟夫妻也葬在那里。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恋情风波
梁启超重视家风,因此在生活中非常关心梁思忠的人际交往。梁思忠长到十八岁的时候,因为生得一表人才,已经成为许多女孩心慕的对象。当时梁思忠曾交往过一个姓陈的女孩。然而,梁启超却听说对方家庭人品不端,因此立即写了一封千字长信,严厉告诫梁思忠。梁启超对此还不放心,又向梁思顺谈及此事,希望梁思忠的众多兄弟姐妹能“随时警告”他。而梁启超的劝说最终还是起到了效果,梁思忠与那个女孩也不再有什么来往。
为子孝善
梁思忠自幼善解人意,生活中十分孝顺体贴长辈。在哥哥姐姐们出国后,十八九岁的梁思忠常常陪着父亲去听歌剧、打牌,为他排解寂寞。1926年,梁启超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做割肾手术,梁思忠一直在旁贴身伺候,直到父亲身体好转出院。同年八月,梁思忠赴美留学,但是仍然放心不下父亲的身体,时时写信提醒。后来梁启超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说:“忠忠劝我卫生的那封六张纸的长信,半月前收到了。好啰嗦的孩子,管爹管娘的,比先生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但我已领受他的孝心,一星期来已实行八九了。”